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布丁资讯专贴(9月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欧元区复苏乏力 9月PMI创年内新低

1.jpg

(Markit PMI与欧元区GDP增速走势图)

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商业扩张速度创下年内新低。

Markit数据显示,9月欧元区综合PMI初值降至52.3,创下自2013年12月以来新低。截止9月的综合PMI季度均值为52.9,同样创年内新低。产出增速和需求放缓,就业增长再次变得毫无起色,企业继续降价以求客户,最终将加剧市场对欧元区面临通缩的担忧。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昨日在欧洲议会上作季度证词时表示,欧元区经济复苏正在失去动能,失业率高得无法接受,欧元区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明显偏下行,将密切监控通胀前景面临的风险。如果欧元区通胀仍然过长时间维持在过低水平,该行已准备好在职权范围内采取额外的非常规措施。

据实时新闻:

欧元区9月制造业PMI初值50.5,预期50.6,前值50.7。

欧元区9月服务业PMI初值52.8,预期53.0,前值53.1。

欧元区9月综合PMI初值52.3,预期52.5,前值52.5。

Markit首席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评论称:

本次PMI调查显示,欧元区经济仍然令人心神不安。在产出增速和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增长再次变得毫无起色。商业扩张如此之缓,意味着企业继续降价以求客户,最终将加剧市场对欧元区面临通缩的担忧。

如果欧洲央行希望看到经济数据开始改善,那么9月继续疲弱的PMI数据将令其失望。调查结果显示,欧元区第三季度GDP至多增长0.3%,德国增长0.4%的拉动效应为法国和意大利的停滞所抵消,其他国家的增速也是一片萧条。

有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欧元区增长或在四季度继续放缓。时刻15个月,制造业新增订单再次下滑,投资者对德国商业信心大降,致使服务业未来一年的前景转向悲观。

市场对于乌克兰危机、对俄制裁以及欧元区整体经济窘境的担忧对该地区经济的影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危险就在于,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央行为刺激经济所做努力的效果将打折扣,而这反过来又会打压本已疲弱的需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饽饽”变“烫山芋” 华尔街抛弃俄罗斯市场

乌克兰危机把俄罗斯市场这个华尔街原本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热山芋”。
俄罗斯原本是华尔街看重的一个潜在市场,包括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美银美林这些华尔街顶尖机构都在莫斯科有办公室。
但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并已造成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华尔街银行家面临难题?他们应该是留下还是离开?
《纽约时报》认为华尔街在俄罗斯的业务本来就有争议。这些银行悄悄的帮助普京敛财,而普京领导俄政府常常没收政敌资产,并随意践踏法制。
美国劳动部前部长Robert B. Reich告诉《纽约时报》
“在经济制裁的背后,是华尔街悄悄的在支撑普京。”
“举一个例子,从2002至2013年,摩根士丹利在俄罗斯赚钱了3.6亿美元投行费。俄罗斯最大国有石油公司Rosneft的100亿美元IPO,就是摩根士丹利领衔辅导上市的。”
据路透旗下的Deals Intelligence的数据,过去10年俄罗斯的企业总共贡献了80亿美元的投行费用。德意志银行是最大受益者,获得了8.3%的市场份额。摩根大通紧随其后,为6.22%,花旗第三为6.16%。
俄罗斯两大国有能源公司是华尔街最大金主。石油巨头Rosneft和Gazprom总计贡献了6亿美元投行费。
但是乌克兰危机迫使华尔街不得不抛弃这块过去利润丰厚的业务。
高盛在最新的季度备案文件中特别写道:“伊拉克、俄罗斯和乌克兰造成负面的市场情绪。”因此将把对这些地区的敞口控制在10亿美元附近。
《纽约时报》估计今年最多可能有1000亿美元资产逃离俄罗斯,这意味着对俄罗斯追加投资,并购活动几乎无法展开。
美国私募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决定放弃投资俄罗斯。
另一家私募巨头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此前曾两度计划在俄罗斯设立办公室,但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今年年初,美国政府曾特别指示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CEO,婉言拒绝参加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邀请,而圣彼得论坛被誉为是俄罗斯的达沃斯。
最终没有一个华尔街CEO参加今年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这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公开批评美国政府。
俄罗斯政府称:“我们对一些美国企业CEO不能到场感到遗憾,而这恰恰是因为美国政府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普京本人的讲话则更直接了当:
“在高度连接的现代社会中,经济制裁作为政治施压工具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么做最终会损害发起制裁国本身的企业和经济利益。”
这恰恰是华尔街投行最害怕发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德国人买什么都付现金?

德国消费者似乎尤为钟爱一种最古老的支付体系——现金。他们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现金密集型发达国。

近期美联储公布的一份比较七个发达国家人民支付方式的报告称,平均每个德国人钱夹里放的现金数额价值123美元,几乎是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荷兰人的两倍。德国大约有80%的交易是通过现金完成的(美国的比例低于50%),即使是大额交易也以现金支付为主。

1.png

没人知道为什么德国人那么钟爱现金。有德国人称,现金更容易追踪自己的钱和支出。

欧洲央行的分析师认为,“钱包提供了开支和预算剩下多少的信号。如果现金占支出的比重很大,那么该信号的质量就高。我们推测,对一些消费者而言,这种信号颇具价值,因此他们选择使用现金。”

也有一些人认为,德国人青睐现金的匿名性,这样能保护隐私。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德国货币历史来追溯其对现金的态度。美国科技博客QUARTZ报道:

德国在1918年至1933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遭遇恶性通胀,在恶性通胀肆虐的1923年,物价翻了近万亿倍。一条面包售价4280亿马克,而一千克黄油售价为6万亿。员工领工资需要用洗衣篮装,领完工资后需要立即跑去买当天的食品,因为现金转眼就不值钱了。当然,人们还是会把钱拿去买各种愚蠢的商品,比如糊墙纸、炉用燃料和风筝……

2.png

而二战以后德国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希特勒主要通过印钞、并严厉控制物价来为战争筹钱。他曾经说:“通胀是缺乏纪律的表现,我务必会保持物价稳定,这是纳粹党突击队的责任。”

战后时期,德国控制住工资和物价,并实施定额配给政策。但黑市承担了越来越多经济活动。成打的大衣、尼龙袜和帕克牌钢笔成了实质性的货币。

1.jpg

1948年6月20日的货币改革迫使德国人把手里的钱以10德国国家马克换1德意志马克的汇率,换成新货币。改革同样令人痛苦,它吞噬了德国百姓手里超过90%的储蓄。

不过这次改革是帮助战后的德国经济复苏的必要举措。自此,德意志马克不仅成为西德人的骄傲,也是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的骄傲。该货币一直沿用到2002年,德国把欧元替换为法定货币。

那么历史中现金扮演什么角色呢?

研究者发现,恶性通胀的记忆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些经历过挤兑危机的国家人民通常更倾向于持有现金,当然通常是外汇,比如美国。而诸如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在近期历史上遭遇货币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也是大量现金的使用者。

德国人不是爱现钞,而是他们憎恶债务,这也是历史原因。德语中债务一词是“Schulden”,起源于“Schuld”,意为罪责。

德国消费者负债水平极低。德国人对按揭贷款的反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德国是全球房屋拥有率最低的发达国家。2011年,只有33%的德国人表示自己有信用卡,且大部分人即使办了信用卡也没用过。2013年,德国只有18%的交易是通过银行卡来完成的,对比法国和英国的比例分别是50%和59%。

德国对现金的青睐可以理解为对负债的憎恶,也可以解释为对未来根深蒂固的怀疑(德国商人同样以对未来悲观著称)。

换句话说,德国人喜欢用现金付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要么处于灾难边缘,要么深陷灾难,要么挣扎着复苏。这种创伤注定留下一个印记(原文是双关语"mark",也译为德国马克)。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能”央行亦有难念的经 老龄化令通缩阴霾难散

发达国家目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老龄化,寿命的增长和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对资产价格以及货币政策都有深远影响。传统意义上,利率变化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影响相对较小;而年轻人更倾向于负债使得自身对于利息的变化更为敏感。

普遍而言,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劳动力)的消费能力无法和年长者相比,但是生活的压力(构建家庭,买房等等)使得他们必须采取负债的方式来进行消费。某种程度上,这种消费将拉动通胀的走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消费压力将逐渐减弱,这最终导致了通胀的回落。从美国长期劳动力增长和通胀对比图上不难发现上述的现象,劳动力的增长对于通胀有一定的提前性。这就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尽管消费能力强劲,但是老年人的实际消费水平却不及年轻人。而老年人越来越多(老龄化)最终结果就是消费能力的下降和整体通缩环境的出现。

1.jpg

对于央行决策者而言,通胀率是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例,在低通胀的情况下,央行都倾向于不予余力的刺激经济以避免陷入通缩境地。低利率和低通胀甚至是通缩背景下,债券市场受到追捧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横向对比,日本可能是未来经济体利率前景的一个参考模板。作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一个国家,即便日本央行和政府在过去十多年一直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试图拉动通胀,其最终结果依然收效甚微。以历史预期来判断合理的利率水平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市场最终将接受并习惯这种经济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元区经济正迎来拐点?

欧洲央行首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 (TLTRO)放贷规模仅826亿欧元,远不及预期的1500亿欧元甚至更大的规模。当然,部分原因是欧洲银行业尚未做好放贷准备,又不愿坐拥现金向欧洲央行支付利息。有分析师认为,欧元区信贷将会进一步紧缩而经济状况会进一步恶化。

在欧元区前景看似一片惨淡中,金融博客Sober Look认为,也许是时候提出一些反面观点了:欧元区经济正迎来拐点。

1.png

(图一:欧元区5年期通胀预期)

当然,这最终要靠数据说话。首先是持续下滑的欧元区通胀预期,再加上规模小于预期的首轮TLTRO,欧洲央行刺激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活动将不得不保持活跃,甚至可能会考虑大规模量化宽松(QE)。

投资者应该关注的是,欧洲央行正在尝试至少部分地替换银行们一直在偿还的3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和主要再融资操作(MRO)。自去年初以来,银行对这两大工具的偿还导致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

2.png

(图二: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

如果TLTRO的规模无法满足扩张资产负债表的目标(增加1万亿欧元),欧洲央行将另寻途径。不过,Sober Look认为,已经在计划之中的ABS购买计划可能不会带来深刻改变,因为巴塞尔协议Ⅲ已经将死死地ABS市场限制住了。因此,欧洲央行将面临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扩充资产负债表的压力。实际上,欧盟相关机构已经在寻求国际清算行(BIS,巴塞尔协议由该行下属机构制定)对结构性信贷产品的发行放松资本监管。

这些举措对于欧元区银行业来说无疑是积极的,而且很可能会扩充欧元区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这部分地提振了近期欧洲银行股的股价。

3.png

(图三:泛欧绩优300股银行指数)

很多分析师认为,欧元区银行业的去杠杆化已经完成,欧元区信贷紧缩的状况已经终结。这一点,近期已经企稳回升的欧元区M3货币供应数据可以给投资者一些线索:

4.png

(图四:欧元区M3货币供应量)

通过令欧元贬值,德拉吉已经为欧元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刺激。对于德国和其他出口国,这无疑是一份大礼,欧元贬值令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这一点从德国7月贸易帐和工业产出数据中可见一斑:

德国7月贸易帐录得盈余234亿欧元,按年增加71亿欧元或43.6%,创历史新高;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後,盈余为222亿欧元。

德国7月季调后工业产出月率+1.9%,创2012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预期+0.4%,前值+0.3%修正为+0.4%。

5.png

(图五:德国7月经季调后贸易帐)

受到提供出口改善以及其他因素的提振,8月欧元区工业产出也好于预期,如图所示:

欧元区7月工业产出月率+1.0%,预期+0.7%,前值-0.3%。

欧元区7月工业产出年率+2.2%,预期+1.4%,前值持平修正为+0.2%。

6.png

(图六:欧元区7月工业产出年率)

毫无疑问,欧元区经济前路仍然坎坷:

意大利陷入衰退、法国制造业发展停滞和整个地区的失业率高企等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

中国经济放缓,乌克兰等地缘政治风险时刻潜伏;

调查显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仍在继续下滑。

然而,Sober Look指出,投资者近来的预期已经悲观至极,经济意外向好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欧洲央行维持激进的宽松立场,欧元区改善了的贸易和工业活动数据有理由让投资者相信,从短期来看,欧元区经济可能已经触底。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林毅夫和朱民都认为中国GDP增长可能达不到7.5%...

两位中国官方认可的经济学家近日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7%-7.5%,这一幅度低于今年中国官方GDP增长目标7.5%。继昨日路透披露中国领导人接受了经济增速可能低于7.5%的现实后,这是业内人士也认为改革优先于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信号。

曾任中国央行副行长的IMF副总裁朱民近日表示,中国GDP增速维持在7%-7.5%左右是可接受的范围,当务之急是推进改革,避免重回投资主导增长的“老路”,尤其要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如果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过分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朱民接受中证报采访时称,8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不好或许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物价走势就不完全取决于国内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外因素。他说:

“担忧中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必要,GDP增长7.5%、7.4%还是7.3%并不重要,考虑到中国的就业需要、财政收入需要,7%-7.5%左右的增长应该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撤出,导致全球利率上升或利率波动的话,同样会引起中国资产重新定价,引起中国资金流动的变化。但是如果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过分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朱民是首位中国籍的IMF副总裁。他曾在中国银行任职13年,并于2003-2009年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09年10月后任中国央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1年传出朱民出任IMF副总裁的消息后,多位专家认为,朱民的个人能力固然不可忽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

IMF此前曾呼吁中国把增长目标定在6.5%至7%,将主要力量集中于改革,不要过于担心GDP。IMF官员此前表示,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可以令中国有更多余地,解决房产市场下滑等更紧迫的问题。

上周,此前一直唱好中国经济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目前缺少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的有利条件,鉴于中国政府的财政稳定性和经济增长能力,加之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中国明年的GDP增长目标应定在7.0%至7.5%之间。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林毅夫呼吁中国下调增长目标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学者的观点在政策辩论中的作用很大,因为与政府机构相比,学者被认为利己主义倾向较小。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林毅夫则是影响力较大的学者之一。

昨日路透报道称,中国高层领导人上月齐聚北戴河,他们一致认为年底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将是推进改革,优先于出台刺激增长措施,并接受了经济增幅可能低于7.5%目标的现实。

上述报道称,了解高层内部讨论会的政策人士处评论,这意味着不大可能出台重大刺激举措,比如全面降息或降准,但是一旦失业率上升,政府也做好了干预的准备。

该报道还提到,消息人士认为,中国政府的底线是稳定就业以及不发生大范围的债务违约。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长7.3%-7.4%是可以接受的,政府可能会下调2015年的增长目标。

1.jpg


发表于 2014-9-2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布丁 发表于 2014-9-23 20:16
乌克兰危机把俄罗斯市场这个华尔街原本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热山芋”。
俄罗斯原本是华尔街看重的 ...

事实上,现在的美国在抢全世界的钱,俄罗斯一直在抢全世界的领土,他们两个都不是好东西
发表于 2014-9-2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布丁 发表于 2014-9-23 20:49
两位中国官方认可的经济学家近日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7%-7.5%,这一幅度低于今年中国 ...

太小看中国了,中国有捅妓局,别说7.5%,就是75%都达的到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10-5 01:16 , Processed in 0.0522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