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花旗A股亚洲最糟论警示了什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多管齐下应对宏观调控困局-杨涛 [ 2008-03-21 00:04:00  ]   

进入2008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局面:一方面,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虽然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罕见雪灾的影响,去年12月并未成为预想中的物价涨幅顶点,今年1月份CPI同比增长7.1%,PPI同比增长6.1%,都再创新高;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影响,全球经济运行存在进入下行周期的可能,中国经济将来或许会受到外部拖累,而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投融资环境趋紧、技术进步不足等因素作用下,加上调控经济过热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以及雪灾的直接和间接冲击,最终可能导致2008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

通常来看,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复苏和扩张。其中,在繁荣阶段后期,向衰退阶段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济逐渐减速的过渡,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实际GDP高于潜在GDP,但是经济增速已呈现趋势性降低,同时通货膨胀仍处在高位,根据各国经验,此时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滞涨”,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危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2007年4季度GDP增速为11.2%,低于前两个季度的11.9%和11.5%,但依然高于GDP潜在增长率,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幅度仍呈上升趋势,客观上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繁荣阶段的中后期,即经济减速阶段。

有鉴于此,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该是尽量延长这一减速过渡阶段,并努力降低未来经济衰退的幅度,实现“软着陆”。要达到这样的调控目标,单一经济政策难负其重,而需要构造“多管齐下”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宏观调控应注重需求管理的“适度”。长期以来,我国宏观政策一直把需求管理作为调控重点,2007年的紧缩类政策也主要旨在抑制需求的膨胀。但2008年经济形势的演变,使我们在调控总需求时必须注意“适度”,避免“过犹不及”的风险。具体可以从构成总需求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来看。

首先,去年11月以来,投资增速开始逐渐回落,但也要注意到,在出口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并未实质性启动的情况下,高投资增长率已成为维持经济高增长和就业的基本条件。对此,一方面在调控投资的行政性审批措施和货币政策都逐渐收紧的情况下,要注意单纯为“压投资”而导致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过大,而损害到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抑制投资增长也要避免“一刀切”。事实上,在雪灾中,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方面呈现严重瓶颈,再次说明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然巨大,尚未达到与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水平,因此要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在灾后重建中的必要性。当然,这并不是要回到过去依靠财政投资的状况,而是应逐渐放开市场准入,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引入多元化资本,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投资效率与规模。

其次,由于经济多年处于繁荣期,居民收入增加,在政府消费增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今年的奥运因素也将为消费增加动力。但也要看到,去年消费增长也有通货膨胀导致居民名义收入增加、食品等刚性支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今年通胀率居高不下,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损害也是深远的。为了避免未来居民消费可能遭受通胀和衰退的双重冲击,继续加强对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都是必须考虑的措施。

另外,由于美国经济疲软,加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人民币升值和调整出口结构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未来净出口增速可能会有较大回落。考虑到基于长远利益,我国应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解脱出来,逐渐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持续型、节约型的大国发展模式,因此净出口增长率的适度下降,应该可以作为抑制总需求着力点之一。对此,继续调整出口结构,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都是可取的政策选择。

最后,货币因素也是造成需求膨胀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00年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连续大幅高于GDP增长率和通胀率之和。2004年上半年后,M2出现持续的趋势性上升。应该说,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非常多,但无论如何,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总量也是反通胀的必要条件,这同样是为了表达货币当局反通胀的决心,稳定公众预期。

第二,宏观调控应加强供给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当前经济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总供求的某种失衡所造成的。其中,实际总供给高于潜在总供给所表现的“过热”,将随着政策对过度需求的抑制而逐渐弱化,此时,如果直接影响供给的因素,会造成总供给额外大幅下降,则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因此需要巧妙应对。在影响总供给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价格、技术进步和成本要素。

首先,基于对物价上涨失控的担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价格干预政策,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期政府采取行政性价格干预,本质上基于两种目的,一是控制通货膨胀的蔓延,二是避免通胀对公众福利的损害。对于前者来说,虽然行政干预在短期内会对物价有立竿见影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源。同时,也必然会对市场基础上的价格形成和供求机制带来严重损害。对于后者,事实上与其要强力控制与民生相关的产品价格,还不如多增加民生方面的保障。因此长远来看,应该尽可能缩短价格干预阶段,或者更多以价格政策作为一种“政策姿态”,来弱化公众通胀预期。

其次,虽然近年来中国生产率提高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化中的技术进步不足。事实上,目前的高投资主要来源于城市化,在城市化带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迅速增长同时,更能反映工业化水平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必然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步伐,实际上近年来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并没有多大提高。这样,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两大经济增长动力中,我国便缺少了重要一环。因此,推进技术进步,增加有效供给,是促使经济健康增长的基础。对此,有必要适时采取各类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提高的政策选择,例如尽快在全国推进增值税从生产型到消费型的改革,虽然短期对投资需求有扩张性,但能够带来设备更新、产业升级、有效供给增加的更多好处,总体上看利大于弊,能促使工业化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再次,资源、劳动力、土地这几种成本要素的价格上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供给下降,并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对此,供给面政策的作用重点,在于稳定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温和上涨,并控制土地价格过度膨胀。

具体来看,一则,我们知道,在长期扭曲的价格形成机制下,我国一直人为地压低资源要素的价格。但近年来,资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展开,这使各种能源、资源都产生价格上涨的压力。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资源市场化改革必须进行,这一过程中的企业利润下降、物价上涨都难以避免。二则,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涨也较快,成为企业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长期被低估的情况下,这也是必须承受的经济成本,但要注意的是,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已较高的情况下,改进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制、工资清欠制等措施,都只能缓解劳动者利益受损的程度,不能从根本上保障职工收入稳定增长、促进公平分配。关键在于改革工会职能,促进劳动者利益谈判能力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工会是劳动力价格形成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促使工资合理化的基本要素。在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政府理应通过改革现有工会,或支持建立新工会,才能使劳资双方在公平的游戏规则基础上,理性探讨工资增长问题,这也是多数国家处理劳资问题的制度前提。三则,土地价格上涨过快,成为经济中严重的非稳定因素,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造成需求泡沫。对此,只有改革现有“土地财政”模式,弱化地方政府卖地冲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宏观调控还应尽快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在经济运行中,结构性失衡可能是常态,往往会出现某一部分资金、商品、劳动的供大于求,另一部分资金、商品、劳动的求大于供。当这种结构失衡为个别商品时,属于微观问题;但当这种结构失衡到了产业或部门时,就被成为宏观问题。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经济结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制度和经济缺陷,我国的结构失衡更加严重。从根本上看,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结构失衡所造成的。为了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宏观调控不仅要着力于总量,更要考虑结构优化。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有三个层面的表现。

第一层面的结构失衡,是储蓄结构失衡,这也是流动性过剩、投资旺盛、外汇储备增长等众多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源。我们知道,经济均衡可以表述为储蓄等于投资,近十几年来,储蓄大于投资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换言之,尽管此间我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但仍然没有能满足高储蓄率的要求,此时,必须由净出口来满足国内投资缺口,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储蓄结构中,居民储蓄率已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率则不断上升,因此政策着力点,要在增加居民消费和降低政府储蓄率两方面入手。第二层面的结构失衡,是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失衡。通常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贸易部门生产率进步大大高出非贸易部门,这会带来非贸易品相对贸易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但在我国,由于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的扭曲,这一过程难以实现,导致整个价格水平长期被压低,实际汇率上升缓慢甚至还在下降,由此,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转化成名义汇率升值压力的累积。如果不通过结构调整来消除两部门间的价格传递关系,流动性过剩和累积的隐性通胀压力就难以释放。第三层面的结构失衡,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这些传统的结构调整问题,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强调这些结构问题,但近年来某些领域的结构失衡甚至更严重,这是必须加以警惕的。

第四,宏观调控需要市场化改革的配套进行。从动态均衡角度看问题,实现总供求均衡,还要建立能达到总供求均衡的机制。即使是曾长期忽视机制问题的西方经济学,近年来也有所转变,如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三位机制设计理论的奠基者。在我国历次重要的宏观调控过程中,都曾经配套出台了很多改革措施,这对矫正制度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了非常深远的作用。例如,在1993年到1996年间进行的宏观调控中,于1994年开始了财税、金融、国有企业、住房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使总供求均衡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完善。但是,在本轮调控过程中,迄今为止对改革的强调还有所不足,由于过分强调调控,甚至某些方面的改革还出现“体制复归”风险。应该说,如果不能抓住重点,加快市场机制改革与完善,那么即使宏观调控强力把经济风险压下去,实现短期总供求平衡,那么这也是脆弱的均衡,相关问题有可能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再次爆发,而且更加严重。对此,有必要把改革与调控放到同等地位,再次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活力,增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供求失衡的能力,避免短期调控对长期经济健康增长的损害。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严重影响A股回升的消息!

中国房地产业狂欢结束
2008年03月26日11:57

就在半年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们还沉浸在一场采购狂欢之中,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大肆举债以尽可能多地屯积更贵、更多的土地。

然而转眼间一切都变了。

进入今年第一季度,这些开发商已陷入重重围困之中。一方面,中国许多关键市场的房地产价格开始显露颓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对开发商们的融资需求报以冷脸。眼下中国的物价涨速之快乃近10年来所仅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正大张旗鼓地遏制银行新增贷款。

去年大肆举债的那些公司如今都陷入了周转不灵的窘境,无法去开发他们先前屯积的土地。更要命的是,政府也在收紧套在开发商脖子上的绞索。今年初,政府表示要动用税收和行政没收等手段打击屯积土地的行为。

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Jones Day)驻北京的大中华区建筑及工程争议解决业务主管艾浩利(Ashley Howlett)表示,房地产业耀武扬威的日子已经结束。他透露,最近几个月中国客户一直在向他征询寻找替代融资渠道的意见,例如找一家国际房地产基金合资成立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或是从外资银行那里争取信贷额度。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Evergrande Real Estate Group Ltd.)便是这场“环境骤变”中的最新一个牺牲者。该公司原打算通过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22亿美元,但上周却宣布暂缓上市,理由是“市况波动”。

恒大地产上市搁浅折射出许多中国开发商如今面临的困境。尽管股市动荡不安,但负债累累的开发商除了寻求上市外却别无选择。恒大地产原准备将上市融资的一半以上用来为去年的疯狂置地买单。

  恒大地产在招股说明书中称,本公司债务比例过高,现金流状况恶化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构成实质性的不利影响。不过该公司并未透露暂缓IPO后如何筹措资金。

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公司也不得不抑制一下自己的扩张雄心。香港市值最大的中资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Country Garden Holdings Co. Ltd.)在去年末取消了15亿美元的发债计划,到今年1月份恢复该计划时,发债规模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而且还改为成本高许多的可转债。

而北京的商务楼和住宅开发商SOHO中国有限公司(Soho China Ltd.)也因为国内股市走软而在最近放弃了A股上市计划。该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房地产公司将“进入前所未有的融资艰难期”。

在资本市场蒸蒸日上和房价飞速上涨的鼓舞下,去年中国房地产业掀起了一场圈地热。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驻新加坡分析师托德•舒伯特(Todd Schubert)称,去年的那种“模式”是建立在房价涨速超过地价涨速的基础上的。

当时房地产公司越是积极圈地,就越是能得到投资者青睐,这便鼓励了开发商不计成本地不断增加土地储备。舒伯特称,如今房价上涨受阻,同时资金来源日渐匮乏,游戏也该结束了。

那些极度扩张并且负债累累的开发商正在四处筹措建设资金。艾浩利称,某些情况下,开发商反倒被自己屯积的大量土地所拖累。

如果在几个月前,他们也许还有机会从资本市场捞上一把。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7年大陆房地产业在香港上市共募集资金76亿美元,是2006年的七倍。而且中国监管部门似乎也愿意向大陆开发商敞开上市的大门。然而随着股价不断下滑,投资者信心受挫导致开发商的上市计划与其他行业的IPO一道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到海外市场发行美元债券的路也不好走。

坏消息并不止于此。中国房价泡沫经过多年的膨胀后,开发商将遇到一场大范围的房价逆转,特别是在许多大开发商盘踞的华南地区。中国的超级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China Vanke Co.)董事长王石在最近几个月出人意料地将新楼盘价格大幅下调。他最近还在电视访谈节目上建议大家等3、4年后再买房。

为了抑制房价,去年中国政府提高了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抵押贷款首付比例并上调了房贷利率,导致购房成本增加。此外,政府还推出了限价房,这会进一步助长房价的回落。

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China Overseas Land & Investment Ltd.)董事长孔庆平上周承认,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今年中国房地产业将进入困难时期。不过他认为,某些一线城市房价回落多达三成不过是此前几年房价过度上涨后的“理性回归”,而不是王石所称的“拐点”。

在前景难测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更仔细地审视开发商们的财务状况。领盛投资管理(证券)(LaSal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Securities)副总裁杨书健(Victor Yeung)称,投资者寻找的是那些资金充裕、且项目开发链条能不断带来新收入的公司。领盛投资管理(证券)持有95亿美元的全球房地产股资产。

杨书健表示,一些资本充裕的开发商将免受市场大滑坡的冲击,并在其他同行陷入困境时取得发展优势。在中国超过五万家房地产开发商中,上市的不过几十家。而这些众多的开发商大部分是只经营一两个项目的小公司,他们在国家抑制信贷的政策影响下是最不堪一击的。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驻香港副总监符蓓在2月27日发布的房地产开发商评级报告中称,许多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将在今年受到打击,虽然标普仍看好这个行业的长期前景,但许多规模小、资金少的公司将无法度过这场寒冬,享受不到未来的果实。

中国资金实力最为雄厚的开发商之一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表示,准备通过收购、协议转让和合资等方式在今年增加土地储备。该公司H股价格在周二上涨9.7%,报12.68港元(合1.63美元)。在标普的评级中,该公司的财务评级处于中国开发商中最高之列。

花旗投资研究(Citi Investment Research)中国房地产业分析师Tony Tsang将中国海外发展和另一家全国性的大型开发商华润置地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Land Ltd.)列入了自己的推荐股名单。他表示,在政策紧缩时期,全国性的大型公司仍有能力实现稳健增长,而其他小开发商则可能成为牺牲品。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有影响!!

“港股直通车”以及日本新加坡股市可能在下半年对中国投资者开放

拟议中的港股直通车在技术安排,包括开放的地区,涉及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限额等,目前均已预备就绪,技术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欠什么顶峰?国家决策。过去,由于担心很多,政府曾经将 “港股直通车”叫停。但是,随后开放的可能比香港直通车更多。也就是说,对内地投资者而言,不仅可以投资港股,还可以投资日本及新加坡市场。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推出境外市场的时机应该是在内地股市高位运行,港股低位运行的情况下最好。但是,政策是已经制定了的,无法在几个月前就预知各地股市的点位。虽然中国股市目前不好,从6100多点跌破3600点,境况已惨不忍睹。但是,日本,新加坡,包括名香港股市都不好,从另一个方面讲,投资机会都不错。为什么不让中国老百姓在比较低的点位出境呢?至于目前全球股市沽值体系下移,例如花旗银行已经跌破20。这是陷阱还是机会,应该由投资者自己去体会。

关键一点是,让中国老百姓到境外去投资,才可能更多低吸引境外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不能简单地说“内地人民的“血汗钱”一旦出境,必然变成国外金融巨头的“盘中餐”。

根据各方面信息判断,中国政府很可能在下半年对中国投资者开放日本、新加坡和香港股市。

从这个信息判断,中国股市的反弹高度非常小,时间也很短。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利A股回升的有;
人民币升值, 热钱不易离境!
现等人民币升息今月或下月后! (楼市淡,人民币升息可能就降),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暴跌与外储激增

今天股市又暴跌,原因当然与石油企业大幅度跳水有关,但我心中的疑问却是:今年前两个月进入中国大陆的巨额热钱是不是在故意砸盘子?!

我们知道,在一月二月严重雪灾和出口贸易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分别达到616亿美元和573亿美元——可谓称奇。今年前两个月外汇储备就增加1100亿美元,这的确是少有的,它不仅高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增量的1/4,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达到60%和9%。显然,无论怎么解释,不能排除其中有大量国际热钱!

这些国际热钱来中国干什么?补房地产贷款的缺口是一部分(由于中资银行不贷款),买中国股票然后再砸盘子可能是另一部分!我的一些做大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从中石油的盘面观察,显然有高买低卖的行为!谁在高买低卖,只有外国人;为什么高买低卖?因为可以在国际市场套利,因为需要将来做多的筹码!从国际市场看,新兴市场和前期走得比较好的市场都有被砸盘子的情况发生,比如香港市场。为什么跌了这么多,还会大跌?当下一种盛行的观点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银行流动性紧张,国际金融巨鳄不得不在全球套现,因此出现所谓资金从好市场“无奈的回流”。而我的看法是,国际大型投行正在进行新一年的全球资金布局,而且已经为此积攒了足够的现金。

目前,发达国家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都收缩业务,惟有在中国是扩张的。由于流动性过剩是绝对的(短缺是暂时的),因此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全球套利也是绝对的。在那套利,显然是中国;在什么市场套利,显然是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此判断,现在的砸,正是为了未来的拉。进一步分析,如果我国外汇储备数据仍然与外贸(出口顺差)数据存在巨大缺口的话,说明短期投机性资金在进一步涌进中国,也说明中国股市与国际热钱已有了很强的关联性,同时暗示未来中国股市会大涨。起码为热钱创造挣钱的氛围。

虽然,国际热钱的涌入可能意味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也会被迫升值。但是,好处有没有?起码对股市是中期利好。而现在中国央行由于面对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没有好办法,对热钱涌入也没有好办法。干脆变堵为疏:如何引导热钱进入股市,同时疏导老百姓的存款也进入股市也许是正解——这会缓解过剩流动性对物价的直接冲击。当然,热钱从来是双刃剑,国际热钱不是帮助我们克服通货膨胀来的——它是来折腾。

但是,无论怎么说,热钱进入中国未必全是坏事,未必永远是坏事。反正拦不住,关键看我们怎么驾驭——当然前提是知道它们来了没有,来了多少,又是冲谁(那个市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世界大变看中国通胀  2008-03-25 07:45:30

今年二月份中国的通胀率高达八点七,不可谓不严重。新春雪灾当然有影响,但怎样扣除其严重性仍在。此「胀」也,早在半年前就令人担心。这是骤眼看。中国的通胀真的是严重吗?很难说。

是不容易解释的通胀现象。如果佛利民仍在,有我在旁提点「怪」处,一下子他也不容易说出道理来。人民币量的增长率无疑过高,但为什么央行出尽八宝也不能把通胀压下去呢?单是去年,国内银行的储备金率提升了十一次,破了世界纪录,而利息率则记不起加了多少次。这些不是上选的压制通胀的方法,但西方的经验,是这些方法历来生效。然而,这一轮的中国通胀,老生常谈的杀手锏不灵光!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北京当局要压制通胀的决心:上述的两项货币政策大手下笔,其它宏观调控的措施五花八门。然而,中国的通胀我行我素!北京当局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还有另一个不容易理解的现象。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甚强,而强货币是不容易有通胀的。当然,如果让人民币大幅上升,到了某一点通胀必会终止。这样做愚不可及:日本昔日的经验是前车可鉴,何况今天的中国要面对印度、越南等廉价劳力地区的竞争。问题是,历史的经验说,只要币值强劲,不升值也不会有通胀。换言之,像人民币那样强劲而还有百分之八的通胀率,人类历史没有出现过。我们要怎样解释目前中国的情况呢?

六十年代在芝大跟进当时吵得热闹的货币理论时,以佛老为首的芝加哥学派认为物价上升与通胀是两回事。他们认为通胀带来物价上升,但物价上升了不一定含意着通胀。佛老认为,通胀永远是货币的现象,必然牵涉到通胀预期(inflationary expectation)这个重要但在观察上难以捉摸的话题。这是说,一次过的物价上升,没有带来再上升的预期,不是通胀。话题不肤浅,这里不详述。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主要的一部分是物价上升,不算是通胀,所以除非央行转用一篮子物品与人民币挂钩,采用西方的货币政策不容易生效。另一方面,很头痛,物价的不断上升会引起通胀预期,不是通胀也会变为通胀了。

首先要重复说过几次的: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上升是好事。目前中国的通胀,绝大部分是农产品价格上升使然。想想吧,中国农民的劳动人口,十之七八转到工商业去,农产品相对非农产品的物价,怎可以不上升呢?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农地那么少,农产品之价不升农民的生活怎可以改进呢?关心农民的炎黄子孙,还是多花一块几毫购买农民的蔬菜,多花十元八块购买他们的猪肉吧。

细看中国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可不是那么简单。中国农民的生活急速改进,始于二○○○,农产品价格明显地上升,则起自二○○三。可能由中国带动,自二○○五年起,举世的农产品价格也在急升。我们农转工,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其它落后之邦也跟着农转工。以心为心,我们要向他们拍掌。如此一来,举世的农产品价格也因而急升了。严格来说是物价上升,不是通胀,虽然目前我无从估计,中国农产品的物价上升,多少是起于农转工,多少是起于人民币量的变动,也无从估计这上升有多少是因为农产品的进口价格急升而上升的。

今年二月,非农产品的物价只上升了百分之一点六。真的是上升了吗?还是下降了?相对价格当然是下降了,但我认为实质上也是下降了的。这是因为原料的价格,尤其是金属那方面,进口的,这些日子上升得非常快!这几年中国低下阶层的收入上升大有可观,在进口原料价格急升的情况下,非农产品的价格一年来只升了百分之一点六,反映着劳动的生产力也正在急升。从工业那方面看,中国不仅没有通胀,工人的生产力正在急升,抵消了一部分的原料升价,虽然最近的新劳动法是把这发展搞乱了。

上述是说,今天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主要原因是昔日的落后之邦,正在一起农转工地发展起来。无疑是由中国带动,没有理由反对大家的生活一起好起来。这个发展无可避免地导致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工业需要的原料,尤其是金属性的,这些年的价格上升以倍数计。

外来的物价大变对中国当然有影响,但更头痛是两个其它问题。其一是金价与油价上升得很不正常:前者达每盎司美元一千;后者达每桶美元一百一十。这样的升幅是不可以用农转工来解释的。有两个其它解释,你选哪一个?一、中东局势不稳,伊朗战争随时可发;二、举世出现了通胀预期,而这预期最明显是反映在金价与油价的变动上。不懂政治,但从报章读到的局势变动消息衡量,近来金价与油价的变动与中东局势无关。余下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麻烦:通胀预期是地球性地出现了。有传染性,不少外资跑到中国来找避难所。

地球性的通胀预期何自起?起自美元急泻。这是第二个头痛问题。从一九五三到父亲的店子学做生意到今天,我没有见过美元跌得那么厉害。一九九一波斯湾之战后,美元一直强劲,举世争持美元,但五年前再攻伊拉克,这强势不再,跟着是倒转过来,弱势变得明显了。这其中美国的议员严重地做错了一件事:他们强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于是与美元脱钩,转钩一篮子货币。跟进人民币的国际汇率的朋友会知道,其后美元在那篮子的外币中的比重,逐步减低了。如果人民币继续单钩美元,美元不会跌到哪里去。如果人民币不钩美元,只钩其它,美元不知会跌到哪里去。如果局部钩美元,美元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上升,但对其他主要货币却下降了,是给美元拉下去的。后者不是经济学,是小学生的算术课程吧。

美国的经济历来举足轻重。世界经济大变,伊拉克之战显然打不过。政治我不懂,但在物价调整后,每天算,今天伊战比昔日越战的费用高出一倍。我同意佛利民说的,攻伊是大错。不同意佛老,认为财政上美国负担得起。能否负担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费用或成本总要与利益比较一下。此比也,目前看,尤其是看美元与金、油价的走势,此战是输局。

如果美元继续下跌,美国的通胀急升是无可避免的。目前这通胀不明显,经济不景是原因。次按风暴当然不幸,但协助了美国债券还没有大跌。如果长期债券大跌,等于长线利率大升,联储局是无能为力的。昔日越战后的经验,岂不可鉴乎?这些可能的不幸我早就看到,但没有写出来。二○○六年五月十六日我还是发表了建议港元转钩人民币的文章,在同一天就给某评论骂了。不听老人言是要付代价的。今天我不建议港元转钩,因为时日有别,局限是转变了。

世界大变,中国稳定自己可以协助稳定世界——虽然比不上美国那样重要。央行要做的还是我提出过的三点。一、约束钞票的发行量,不要多管钞票之外的货币量;二、把人民币与一篮子物品挂钩,但要让这篮子的物价指数每年上升百分之三左右;三、解除汇管,把人民币放出去。这后者可以立刻舒缓人民币的上升压力,困难是一旦解除汇管,人民币的钞票发行量的上升率应该是多少,要眼观六路才知道。我的水晶球说,如果新劳动法不变,目前中国的外贸顺差会在一年内变为逆差。到那时才放人民币出去,与今天相比亏蚀甚巨。

是世界大变吗?还是世界大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把握大盘一天内规律?   

     如果投资者能够准确把握大盘涨跌的脉搏,在大盘即将上涨时及时跟进,而在大盘出现向下转势时又能全身而退,那么就能够有效地回避系统风险,而仅仅承受个股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在以往对大盘涨跌的传统研究中,我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大盘指数在若干天内形成的时间序列上,通过研究指数的历史走势,运用各种方法和指标来判断大盘的未来走势。那么,大盘在一天内的走势是否也存在一定规律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盘在一天内的涨跌也存在着某种规律,就像人一样,不仅每天的体温会有所不同,而且就是在一天当中的体温也会出现变化。

    我们将深圳成分指数自2002年3月6日至22日的5分钟K线图收集起来,分别计算指数5分钟内波幅和5分钟间波幅。5分钟内波幅定义为指数5分钟线的最高价除以最低价再减一,5分钟间波幅为相邻两个5分钟线的收盘价相除再减一。我们考察5分钟内波幅指标后发现,在3月6日至22日之间,深圳成分指数5分钟内波动最大的时段发生在开盘后5分钟,达到0.37%,为全天之最。波幅排前五位的分别出现在9:50、14:25、14:20、14:30和14:05。在这前五位当中,波幅最大的两个出现在开盘后的半小时之内,有三个出现在下午14:00至14: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全天5分钟内波幅的平均值是0.17%,而上午10:40至13:50出现了连续20个5分钟内波幅小于平均波幅的情况,这期间包含了11:25和13:50两个5分钟内波幅最小的时段。

    从5分钟间累计波幅的数据当中,我们看出明显的“三升两降一盘整”特征:“三升”是9:40至10:05,13:30至14:00,14:45至15:00;“两降”为10:05至10:40和14:00至14:45;“一盘整”为10:40至13:30。在这“三升两降一盘整”中,下午13:30至15:00之间“上涨——下挫——再上涨”的波动颇为引人注目,经过半小时的上涨,到下午14:00整,5分钟累计收益率达到全天最大值0.58%,接踵而至的是全天下跌斜率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下挫,在收盘前15分钟,大盘又收复了部分失地。这基本上反映了近期大盘在一天当中的波动情况。

    结合5分钟内波幅和5分钟间累计波幅的走势,我们看出,在全天的交易时间中,上午10:40至13:30之间,大盘不仅在5分钟内的波幅较小,而且5分钟间波幅也不大,因此是投资者择股建仓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段中股价波动不大,筹码成本相对稳定。投资者抛出股票的时间则要结合大盘的跨日走势特征,在一个交易日当中的其他时段确定。


来源:金融界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眠的操盘手:从“股神”到“骗子”
本报记者 曹 元 见习记者 谢晓兵
"怎么又跌了!"3月26日下午,广州华南农大附近岑村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民房内,黄为俊(化名)坐在电脑前眼瞅着中国国航(601111.SH)回落。此前一天,中国国航再次接近涨停,但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大喜悦。
深圳部分开发商调低楼盘售价,业主纷纷提出退房但国土局不支持……
除了出去吃饭,他已经在这间阴暗潮湿的斗室里连续呆了3个月,每天唯一的事就是盯着电脑看盘。
黄为俊是广州天河路某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证券投资经纪人,帮助证券公司拉客是他的本职,而他现在做的是职业操盘手的工作。
1月24日,黄为俊将数十万客户资金以24元左右的价格全仓买进中国国航,随后他的霉运到来。该股一跌再跌,不时有客户打电话责骂他是"骗子",并扬言要将黄代客理财一事"捅"到证监部门去。若是说到做到,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黄一边安抚客户,一边更疯狂地看盘,"精神高度紧张,常常失眠。"
随着近期股市巨幅震荡,总部在深圳的一家券商经纪业务部负责人如坐针毡,仿佛闻到了雷管引爆前的一丝火药味。
"现在券商营业部最大的风险在于经纪人的代客操盘行为。一旦行情转冷,亏损的矛盾集中爆发,客户就很可能闹,如果被证监局发现,罚款可不是小数。"这位负责人担心地说。
"小型私募"的诞生
在2001年-2005年的5年熊市中,券商通过整合和自律,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挪用客户保证金这种危险在当下已不大可能发生。然而另一种风险潜伏水下,并随着股市持续下跌渐露冰山一角。
这就是证券从业人员代客户操盘。而证券法第43条明令禁止证券从业人员持有、买卖股票。
去年底,广东省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某券商的员工范某存在代客操盘等违规行为,督促该券商马上进行了整改。
但券商经纪人代客理财一般较隐蔽,能被发现的不多。"我们那个营业部至少有两三成的经纪人代客户理财。"黄为俊说。
黄自己的代客理财史始于10个月前。去年5月,高中毕业的他在广州天河路某券商营业部获得了证券投资经纪人的职位。
刚开始,他每天穿梭于写字楼,搜寻已为数不多的漏网客户。这样的辛苦活干了3个月后,2007年8月,上证指数在"5·30"后强劲反弹。黄为俊的指点帮助不少客户赚了钱,赢得信任。部分时间紧张的客户开始尝试将账户交给他打理。
券商经纪人代客理财遵循不保本、不承诺收益的原则,但也有部分人变通为发生亏损时待亏损回补后再将利润分成。利润分成比例多数为三七或二八分,客户占大头。
黄为俊同客户签订的合作协议大致遵循上述原则,并将分成设定为一月一次。另有部分客户要求他提供股票的买卖点,他们自己操作,盈利后按交割单结算分成。由于大盘配合,黄为俊手头也有自己证券公司的投研报告,在去年8月至9月间,黄为客户所赚颇丰。让他骄傲的一个个案是,从8月1日到8月29日,他成功地将一个在"5·30"时由15万亏得只剩6万的账户回了本。
就这样,黄一边自己从中抽取盈利分成,一边从交易中获得佣金提成,收入水涨船高。
去年8月和9月,20岁的黄为俊调拨的资金量已达到600万。这还不包括黄的客户群里跟着他操作的其他客户资金。黄俨然发展成了一个小私募。
从"股神"到"骗子"
2007年9月,黄为俊遇到几位浙江的新股民,资金都在300万左右,在"5·30"时基本都亏损了50%。黄在分析了他们的持股情况后,为他们制定了操作计划。哪些留,哪些抛,哪些要割肉。其后,又推荐他们以少量资金先后在70元附近买入云南铜业(000878.SZ)、12元附近买入文山电力(600995.SH)等个股,半个月后卖出。两个听从他的股民分别动用40万元左右资金,获利均在10万元以上。
这当中的一位股民对黄很满意,因为自己正在医院住院观察,就请黄帮他操作账户,并主动提出分成为四六开。黄于是接到了代客操盘以来最大的一个账户——150万。
黄为俊再次分析了客户持仓,在反弹时抛掉了客户在最高位买入的N西材(002149.SZ)、XD耀皮玻(600819.SH)、天津港(600717.SH),先后腾出50万元资金。
"十一"长假后,凭借5个月摸爬滚打的经验,黄为俊意识到高价蓝筹股风险过大,市场估值偏高。然而,上证指数在节后连续几天的大涨让他放松了警惕。10月16日开盘不久,他将上述账户可用的50万资金分别买入八一钢铁(600581.SH)、上海能源(600508.SH)、两面针(600249.SH)。
10月17日后,行情急转,上证指数由6124点连续暴跌。黄帮该账户买入的股票全线告亏。10月19日一早,他例行盯盘,发现该账户已无法登录。客户在电话里冷淡地告诉他,已委托朋友修改了密码,并表示自己无法再承受亏损。是日晚,该客户再次致电黄,大骂了他一通"骗子"。客户陆续退出,黄代客理财的资金量萎缩到了100万元左右。春节前,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以24元的价格全仓买进中国国航。亏损由此引发。由于是全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至3月底,黄为俊操盘账户总体亏损已接近40%。
元旦之后,他每天一个人在家独守电脑,除了每天上午会去一趟营业部,他的生活如同"闭关",并且长达3个月之久。其间,他未从代客理财中获得一分钱收入,也许久未能发展新的客户,其收入从高峰时月入万元,降到了不足千元。加上客户施压和威胁,他"常常失眠"。而他所知道的营业部的另一位女同事,已经过了5个月这种"闭关"生活,"已经有些神经质了"。
3个月的"闭关"生活
黄为俊的情形代表了许多经纪人的生存状况。经纪人都能算清楚,在市场好时,代客操盘的收益远远大于提取交易佣金。
据知情人透露,某营业部的一次内部自查中,不到400人的经纪人队伍就有270余人被系统提示存在代客操作嫌疑,并被要求限期向总部作出解释。
而黄为俊只是他所在的营业部二级团队里的普通一员,名下客户的资产最高也就600万元。与各团队负责人数千万元的客户资产比起来,上不了台面。
深圳一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认为,客户们愿意将资金放心交给经纪人代为操盘,是因为经纪人在客户维护过程中双方建立起了互信。同时,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另一原因。
表面看,证券公司都会从制度上禁止代客理财。据黄为俊介绍,根据公司的规定和以往发生的案例,经纪人代客操盘出现问题,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经纪人必须作出赔偿,并被除名,严重的还会被记入证监会的黑名单。如果照此执行,黄为俊不仅将丢失工作,而且即便倾家荡产也赔不起客户的损失。
但事实上,目前经纪人与公司只签订居间合同,没有纳入员工正式管理。居间合同否定了公司与证券经纪人间的隶属关系,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公司,由经纪人所引发的一系列涉嫌违规的行为也与公司无关。
由于可以轻易地撇清干系,在不特别过火的情况下,许多营业部为了自身利益,对代客理财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即使营业部追查,只要客户不投诉,这种潜伏的操作手段也很难被发现。"黄为俊说。
然而,如果A股持续走熊自会让难以监管的问题自动显形。已经有受损的客户对黄发出警告,要将他代客理财的事捅到公司。
"股市持续走熊6个月是许多投资者忍耐的极限,超过6个月将会出现离场潮。基金遭赎回,代客理财的问题也可能集中引爆。"华泰证券紫金2号投资经理说。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人”李嘉诚相授A股投资“三铁律”
2008年03月28日08:05   南方报业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于晓娜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0001.HK)及其子公司和记黄埔(0013.HK)的年报记者会向来是最“严格”的记者会之一,若非提前登记,绝对无法进入会场。


“破发”犹如飘荡的幽灵,虎视眈眈地寻找着下一个猎物目标……


当然,长和系的记者会,也以气氛非常活跃闻名,这可能与主席李嘉诚的健谈不无关系。


3月27日,李嘉诚携长子、长和系副主席李泽钜、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出席记者会。相比于情绪高昂、表情丰富的父亲李嘉诚来说,李泽钜向来显得拘谨,讲话声音比较低沉,这让李嘉诚不得不屡次提醒李泽鉅讲话“大声一点”。


席间,李嘉诚坦言做主席很辛苦,“幸亏有一帮好伙计。”他的核心管理层均在台下列席记者会。


除了对长和系去年业绩的兴趣之外,李家家长李嘉诚与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的关系,以及李嘉诚退休去向等,向来是外界关注的热点。最近,业界传闻李嘉诚对次子李泽楷可能即将到来的婚讯不甚满意,也不可避免地在业绩会上被一再提及。


当然,李嘉诚对这些家事均不置可否,或一笑带过,但却坦言,尽管矛盾在所难免,但与两个儿子关系不错,而且最近没有退休打算,如果真有这么一天的话,他将全心全意打理自己的慈善基金,“绝不会偷懒”。


去年,长实为股东带来盈利276.78亿港元,和黄收益总额更高达3087.75亿港元,其中股东应占盈利306亿港元,换言之,长和系股东总体应占盈利高达582.78亿港元。


买股要量力

《21世纪》:现在美国经济影响全球市场状况不佳,内地股市也有泡沫,你怎么看内地股市的情况?港股最近也没方向,你怎么看?


李嘉诚:我觉得,美国的经济问题,不是一朝一日能解决的,带来的麻烦也很多。


另外,我觉得投资者买股票最重要的是要看PE。我记得1989年,日本的股票,最高到了差不多38000点,很多股票的PE高到不合理,我一股都没买,直到现在,日本的股市还没有恢复到原来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个情形,最关键是要看PE是不是高到离谱,要小心。


至于港股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合理的水平,我不敢这么说,今天的恒生指数跟去年同期相比,我相信还要高出15%。至于内地的股市,我觉得投资者最重要的是,量力而为,要买PE不太高的、赚钱能力强、有能力提高派息水平的公司。


《21世纪》:美国次按问题造成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对香港有什么影响?


李嘉诚:过去10年,美国的GDP每年有3%的增长,今年可能降到2.9%,第二季度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美国平均购买力占GDP大概70%,如果当地消费下跌一至两成,对当地经济会构成一定影响, 所以美国的问题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一定会影响美国人的购买能力。但对于香港,目前香港对美国的直接出口比重很低,所以应该对经济影响不大。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内地宏调对楼市和股市的影响?


李嘉诚:现在内地的宏观调控,今年来看,对股市也好,楼市也好,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长远来看是好的,对经济健康都有利。


《21世纪》:现在香港有些发展商降价卖房,你是否看淡香港楼市升势?


李嘉诚: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旗下的楼盘“首都”,一天内卖掉2000多套,超过100亿港元,即便几次加价,也都能卖完,证明购买力不俗。


现在香港是负利率,有利于楼价。美国的楼价有回落,但美国的楼市情况跟香港完全不同,一方面,香港政府是最大的业主,政府拿地出来勾地,如果地供应平衡,楼价难以下跌,而且从供求关系来看,香港的需求不少。


我们的货尾也都卖完了。另外,发展商将货尾减价销售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货尾位置一般比较差。


长和控制权不会注入基金


《21世纪》:很多投资者都很关心集团管理层的稳定性,你与两个儿子的感情如何?


李嘉诚:两个都是我儿子,感情很好,当然矛盾有,批评也有,但都是在所难免。


对我自己来说,没想过退休,但如果有一日我退休的话,我会全力打理我的基金,全职的,不会偷懒,当然如果做得到的话。但是,长实的控制权不会注入到这个基金当中。


《21世纪》:你曾经说过要把海外业务慢慢交给二儿子李泽楷打理,现在怎么样?


李泽楷:个人来说,我海外是有投资的,但不需要跟公众交代的。


《21世纪》:今年的慈善捐款哪里会多点?国内和香港,还是海外?今年的捐助计划怎样?


李嘉诚:我有一个原则,每一年捐的钱应该80%以上要用在香港和内地,其它地方不应该超过20%。


不算公司捐助在内,我个人已经捐过了88亿港元,大部分是在内地和香港,但是很多都没有公布,我在内地捐助的建筑,没有一个用我的名字命名的,连对汕头大学的捐款也都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捐钱,估计我在内地的捐助对外公布的不超过1/4。


今年的话,有空就会主动去想怎么捐钱,未来捐款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为基金会的资金有回报,有资源继续捐款。


无计划售资产


《21世纪》:去年集团业绩这么好,部分原因是出售和电国际印度流动电讯业务取得的特殊收益358.2亿港元,今年是否会继续卖资产以保持盈利增长?


李嘉诚:我不能说绝对不会,我只能告诉你,现在我没有这个计划。


当然,如果有人给很好的条件,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我要看哪里有好的项目、好价格、好公司、好股东,才能作决定,但我不能预测未来怎样,因为法律不允许。我现在很有信心能把我们的业务做得好,未来如果对股东有利,我们也会视情况而定。


《21世纪》:传闻你有对Facebook进行股权投资?


李嘉诚:有的。我以个人名义对Facebook的投资超过1亿美元,因为Facebook业务做得好,有高速增长,而且日后在和黄的手机网络中可以使用Facebook的服务,至于今后会否增持,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21世纪》:目前香港货柜码头是不是面临内地压力?


李嘉诚:码头来看,因为出口很多都是在内地,原材料和工厂也都设在内地,货运肯定是内地方便。我保守估计,四年后,香港可能连第三的地位都难保。


现在上海、新加坡、深圳,都很方便,深圳现在的运量为2000万标准箱,香港是2400万箱,按照深圳的增速,很快就可以超过香港。


很多人希望港珠澳大桥修好之后,香港可以多点货过来,但往来香港的费用、过大桥的费用,都很高,为什么要来香港呢?所以,我对现在的生意已经很满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寿紧急澄清:没有要减仓 正在考虑建仓===

  作为中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中国人寿(601628行情,股吧)(601628.SH,2628.HK, LFC)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受到市场"格外"关注。然而,出乎首席投资官刘乐飞意料之外的是,3月26日,正当其在香港兴致勃勃地接受全球投资者和分析师检阅中国人寿2007年业绩的时候,国内资本市场却上演了"后院起火"的一幕。

  事情正好缘于其在业绩发布会上的一句话:"中国人寿将在2008年调低权益类资产组合中股票及股票相关投资资产的占比。"

  消息不胫而走之后,脆弱的A股市场立刻迎来一场暴跌。而市场也将A股当天重挫,归咎于刘乐飞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说的这一句话。

  中国人寿自身亦未能幸免。3月27日,其A股下跌6.08%,报收于26.71元,距离上市以来的最低点26.6元,仅1毛钱之差。其港股也以26.5港元低开,收于26.35港元,全天下跌3.83%。

  "我们没有要减仓呀!"3月27日,记者拨通了远在欧洲路演的刘乐飞的手机,电话的另一端,刘的语气中充满了无辜。

  "我是说今年权益类投资在中国人寿的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会下降。"刘乐飞再次重复道。

  原因有二。其一,中国人寿近年来投资资产的积累非常迅速,预计今年投资资产有望继续增加1500-2000亿元;其二,随着资本市场的下跌,目前中国人寿持有的股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他续称,权益类投资在中国人寿的资产配置中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金,在这次下跌行情中,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另一块是股票,虽然有不同程度的缩水,但还是跑赢了大盘。

  "一方面作为'分母'的投资资产在增加,另一方面作为'分子'的股票市值在缩水,即便我们维持现状不动,或适当的增仓,或调整投资组合中的部分股票,股票资产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还是会下降。"刘乐飞解释道,而市场却误解他的意思为"减仓"。

  刘乐飞告诉记者,A股在6000点上下的高位时,中国人寿确实进行了适当的减仓,"但绝非市场所言'大幅减仓'。即便作为普通的机构投资者,理性的判断也不会在目前的点位上做大幅度减仓的操作"。

  他甚至认为,经过几轮调整之后,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价值被低估的个股,十分具有投资价值,目前中国人寿正在考虑在目前的点位进行建仓的操作。

  按照中国人寿既定的股票投资策略,所有股票资产分为"指数化投资、精选股投资及战略性投资"三大账户。

  2005年9月起,中国人寿就与某公司共同编制了保险投资指数,选择200只A股成份股作为其股票市场投资的业绩衡量基准,并使用该指数对部分股票投资采取指数化的投资。

  而战略性投资账户用来投资如中信证券(600030行情,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行情,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行情,股吧)等战略性股票资产,并长期持有。

  此外,只有第三个"精选股投资"账户是用来进行短线投资获利的账户,而这个账户的资产目前占中国人寿股票投资资产的比例不足一成,刘乐飞告诉记者。

  换句话说,会经常进行调整的"精选股投资"账户的股票资产比较有限,即使全部平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根据中国人寿2007年报,中国人寿总资产为8946.04亿元,较2006年12月31日增长23.04%;其中股票投资为1253.49亿元,占其投资资产的比例为14.74%,较2006年末的501.85亿元,大增2.5倍。


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半语风波

  3月26日,中国人寿(2628.HK,601628.SH)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可能会觉得有点冤。

  当天一大早,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刘乐飞和副总裁刘英齐一路赶到香港,跟分析员和媒体开会,解读2007年年报。

  会中,刘乐飞表示,预计2008年市场动荡,为避免对投资收益造成影响,中国人寿将会调整权益类资产组合,可能采取措施降低股票和股票相关资产的比重。

  换言之,中国人寿可能减持手中股票。

  当日,刘乐飞的减持“预警”立刻被解读成市场的砸盘之锤,A股大盘旋即“配合”跳水,沪指由盘中高位回落超过100点。国寿A股本身亦受压,跌2.07%至28.44元,国寿H股跌0.182%至27.4港元,并受重盘沽压,在港股全日抛空的约57﹒4亿港元,国寿占逾14%。

  但事实上,刘乐飞的下一句话是,对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以及国内大型企业的股权投资,长期看好。

  情况究竟有多糟糕?当日,杨超在会后对本报记者强调,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结束,海外投资的风险可能难以把握。

  减持股票?

  《21世纪》:你们如何看待2008年的资本市场环境?你们也提到2008年要调整权益类投资比例,将作哪些调整?

  刘乐飞:是的,2008年我们会调整权益类资产的组合,会增加股权类资产,对于股票和股票相关的资产,可能会采取措施降低在组合中的比重,因为我们认为2008年国内和海外的股票市场都是震荡的,为了减轻对我们投资收益的影响,我们会降低相关的比重。

  但是,有一种资产是我们长期相当看好的,比如一些金融机构的股权、基础设施的股权以及国内大型企业的股权投资。我们认为2008、2009年这样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价格也可能会更好,因为2007年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非常高,但2008、2009年估值回落之后,对于我们抓住股权投资机会是非常有利的,价格也是有利的。

  《21世纪》:中国人寿2006年和2007年债权型投资比例都超过了50%,今年情况将会如何呢?

  刘乐飞:对寿险公司的资产组合来说,最核心的资产就是固定收益资产,其中包括债券资产,也包括定期存款,这两项加起来目前占我们资产总额的70%多。

  2008年我们认为,在固定收益领域内还有比较多的机会。因为今年通胀高企,利率仍处于上升通道,我们会把握比较好的时机,购入收益比较好的债券,包括国债、公司债,还有一些私募的公司债,另外保监会最近推出来的债券性的投资计划,这些新的固定收益品种,会有效提高整体投资收益的水平。

  我们一直把固定收益当成最好的资产来配置,2008年会大幅提高固定收益的配置。

  《21世纪》:你将今年的市场情况描述为“震荡”,那么中国人寿是否会根据市场适当调整投资策略?今年的投资收益率是否会受到影响?

  刘乐飞:应该说,我们对今年资本市场是非常谨慎的态度。

  去年我们投资取得了很好的回报,这也和我们之前所作的资产配置、资产布局有很大关系,去年应该说是收获的一年。但2008年,我们不是很乐观。

  2007年中国的股票市场涨了100%,2008年估计不会有这样的涨幅,但我认为我们还是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至于具体是多大的数字,我们也很难确定。通过对资产配置的调整,加大对高收益固定收益产品的配置,以及之前储备的一些项目投资和资产储备,我们预计2008年还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回报。

  《21世纪》:目前中国人寿的投资组合里面是否包括海外资产?

  刘乐飞:有但很少,海外的资产大概只占3%。

  海外投资慎行

  《21世纪》:中国人寿如何看待目前的海外投资机会?对于走出去有什么具体想法?

  杨超:中国人寿总体战略方针是两条腿走路,长短结合、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相结合。中国人寿的投资,我认为机会是国内多于海外,我们要坚持主业,我们的核心主业是寿险业务、财险业务和年金业务。

  当然,投资也是两条腿,一条是国内投资,一条是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也要长短结合,既有财务投资也有战略投资。

  我认为海外投资风险比较大,当然,我们不会因为风险大就不去投资,关键是要抓住机会。现在很多人都说,海外目前的估值比较低,是一个机会,我们也确实对并购作了很多研究。我们去年12月份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小组。

  前段时间我们投资了VISA的IPO,这也不是偶然的决定,而是在我们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投资决定。

  《21世纪》:中国人寿对VISA的投资是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双方是否有战略合作计划?

  刘乐飞:我们对VISA的投资应该算是财务投资,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任何战略上的合作。

  但是应该说我们对于VISA以及全球支付行业的研究,从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是在对中国银联、MasterCard、美国运通等的深入分析研究之后的决定。

  中国人寿在海外的投资,我们坚持非常谨慎的策略,海外是我们非常不熟悉的市场,如果我们要进入到这样一个市场的话,首先要对整个市场风险、市场中的资产、公司做非常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这是进入这个市场最基本的前提和最基础的工作。

  我们始终是把风险放在首位,所以对VISA的投资是2007年做了1年多的研究之后才做出的,我认为2008年是一个充满机会的一年,2009年的机会更多。我们在VISA上的投资,可以给国内其他机构一个提示,就是大家不要盲目到海外去有所动作,因为这个市场风险特别高,只有深入研究,对市场和投资的资产才有更好的把握,有比较好的投资效果。

  未来的海外战略投资,我们有一些项目还在运作当中,但还没有到披露的时候,若时机成熟我们会进行披露。

  《21世纪》:如果中国人寿再有收购的话,是否有再融资计划?会选择A股还是H股?

  杨超:不排除有再融资计划,但现在还没到这一步,要看市场情况和我们的需要。

  《21世纪》:中国人寿的海外投资是否主要集中于金融行业?

  杨超:我们是以金融业为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但是也不排除其它行业。

  《21世纪》:是否有集团上市的打算?

  杨超:这个想法倒是有,但还没到时间,没走到这一步,也不是我个人的决定。

  主打保障型产品

  《21世纪》:中国人寿去年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2008年有何计划面对挑战?

  万峰(中国人寿总裁):这是业务发展形成的格局,我们坚持主业特强适度多元,主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寿险,我们认为,从当前来看,是中国寿险业发展最有利的时机,我们会抓住这个时机,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21世纪》:2008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寿的保费收入有较大提高,原因是什么?

  万峰: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去年保单分红是比较好的,客户比较满意,我们的收益也是很好的,所以2008年的分红给客户带来了惊喜,刺激了今年的业务;另外,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市场策略,加大了拓展力度,坚持分红产品为主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了万能产品,大环境比较好,保险行业也比较好,而中人寿是市场份额最大的,因此业务也比较好。

  《21世纪》:现在很多人质疑很多保险产品已经不是保险,没有了保障,用来投资又不如直接买基金,你们如何看?

  万峰: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一直强调,保险要突出它的保障功能,所以我们在产品发展上,会尽量提供保险保障的产品为主。

  我们也感到,中国当前的保险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风险评估还不具备很多知识,一般来说,客户如果投资于股票市场而产生亏损,他们可以接受,但如果购买了保险的投资产品而发生了亏损,我们还不知道客户能否承受这样的压力,这也是我们的担心,所以我们还是立足于传统型的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保障型的产品,适度兼顾资本市场中,客户既要有保障又要有投资回报的心理,以分红产品为主,适度发展万能险,补充市场战略。

  保险行业更多的还是应该研究如何为各个阶层的客户提供保障型的产品,更好的发挥保险保障功能。(21世纪经济报道 于晓娜)

  中国人寿加入减持 机构纷纷“落袋为安”

  连作为长线投资者的保险机构都开始决定减少股票投资比例了。而就在中国人寿(601628)刚刚作出决定——为降低股市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将降低股票投资比重后,股指昨日开盘便继续跳空向下,毫不费力地击穿3500点并直逼3400点。北京首放认为,中国人寿这个决定可能给市场带来新的不良预期。

  按中国会计准则,中国人寿去年实现总投资收益845.80亿元,同比增长79.82%。其股票投资总额达1253.49亿元,占比高达14.7%。

  深圳某券商投行业务部总经理指出,此前在很多定向增发股份解禁时,就已经有机构开始急切抛出,有些甚至不计成本。中国太保在网下配售股份解禁当日便出现破发,机构投资者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北京首放甚至认为,机构对中国石油(601857)等权重股蜂拥砸盘,很多权重蓝筹股股价直逼发行价等迹象显示,明显有机构在砸盘。

  宏源证券(000562)高级研究员王喆通过股指连续下跌也判断,机构仍在做空。他认为,实际上很多机构早已实现“落袋为安”,目前它们保持着非常低的仓位。

    中国人寿看空说明什么

  作为手握8500亿元投资资产的“国内最大机构投资者”中国人寿看多看空,对A股的影响举足轻重。3月27日上证指数跌破3500点直逼3400,与中国人寿头一天表态看空A股不无关系。

  3月26日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表示,2008年中国人寿将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加大固定收益领域特别是债权型投资,如国债、公司债、私募债券等,对于股票及与股票相关资产配置比例将在年内有所下降。更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例减持一半,可能会有400亿元保险资金在3500点关口吹响“撤退”的集结号。WIND资讯统计显示,在2007年年报中,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例为14.26%,保险公司持股的总市值为934.46亿元。

  首先,对于保险资金减持A股的影响无须过虑,无论从持股的总市值,还是可能的最大减持市值400亿元,保险资金与近3万亿的公募基金、1万亿的私募基金相比,对市场的冲击更多地属于心理层面,更何况,3500点宣布年内将减持A股不等于3500点减持A股。相信中国人寿的股市投资不会象民生银行(600016)QDII那样,上周于恒指跌到2007年9月以来最低点20573点时清盘,而后恒指抜地而起,今天收盘22660。

  其次,保险资金看空A股并不等同于A股牛市终结。印象最深的是,在2006年春1300点公募基金遭遇本轮牛市的第一次大赎回,而大赎回的主角恰好是保险资金。也难怪,保险资金熊市中买公募基金不赚反赔套怕了,毕竟保险资金以安全为第一、收益为第二。但保险资金知错会改,后来到1500点又大量认购公募基金。中国人寿第一次表态将减持A股是去年冬的5000点,5000点减持A股是正确的。而3500点宣布将减持A股是否正确?有待验证。

  最后,保险资金是海外成熟股市最大的主力,欧美保险公司投资股市比例高达20-30%,而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允许的投资股市的比例为15%。在监管部门呼吁进一步提高国内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例,强调通过QFII引进境外长线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时,中国人寿却公开宣布将减持A股,这恰恰表明目前A股不具备价值投资的氛围,只有趋势投资。这对多年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监管部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作者为资深市场人士、第一观察主撰稿人 荣跃)

      国都证券:国寿现在减仓不符逻辑

  和讯股票消息 步周三太保破发后尘,周四早盘中海集运(601866)、中煤能源再度破发,建设银行(601939)、中国石油(601857)也濒临发行价,破发之势似乎愈演愈烈。虽有漂亮业绩公布,但宝钢惊现跌停,太保继续狂泻,蓝筹股纷纷砸盘,沪指早盘在3500附近反复挣扎,最终失守,午盘收于3470点。中国人寿(601628)首席投资官刘乐飞昨日表示公司今年将减持手中所持股票,数百亿险资或撤出A股市场。连续破发是否意味着破发时代来临?蓝筹股为何疯狂砸盘?跌破3500后还会继续跌吗?和讯股票第一时间连线国都证券市场策略分析师张翔,为投资者实时解盘。

  和讯网:近两天的三只股为什么接连破发?

  张翔:破发的关键是当时在价值投资的旗帜下,前期估值过高。中字头的上市公司虽然在经济上占垄断优势、资源优势,但大企业要维持长期快速增长是很难的,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企业增长是有限的。要考虑到发行时的估值是在当时狂热的氛围下。

  和讯网:是否会迎来破发时代?

  张翔:很可能延续。在熊市来临时,破发是很正常的,接下来不排除破净,也就是跌破每股净资产。在宏观经济面不太乐观情况下,趋势或将继续向下。

  和讯网:如何看今天蓝筹疯狂砸盘?

  张翔:早盘蓝筹砸盘,我认为这主要与基金抛售有关。近两周来,基金看空越来越多,成为助涨助跌的力量。基金为何会这样做,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基金已经认识到经济形势不太乐观,二个是面临赎回压力。因此基金在目前尽量保持一定仓位是可以理解的。

  和讯网:险资是否会撤出A股市场?

  张翔:中国人寿不看好A股市场并不意味着它就会减持A股,有两个理由。一是保险公司资金量大,每天都会有新增资金,不看好A股可能是新增资金投入股市的减少,而不是撤出以前投入的资金;另一方面,中国人寿如果看空,也不是在目前这个点位看空,作为机构,它先是偷偷减持,然后再公布自己看空,这是常规逻辑。而牛市忽略利空,熊市则放大利空,中国人寿看空A股对市场的实质性影响没那么大,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观。

  和讯网:跌破3500后还会继续跌吗?

  张翔:之前大家普遍认为3500是一个踏实的底部,现在看来,是另一番景象了。这种下跌趋势抵挡不住,一时半会还止不住,除非有外力,比如管理层救市。现在市场信心完全消散,管理层至少应出来表态,给市场信心。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9-27 09:25 , Processed in 0.0415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