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渣打银行今日发布研究报告,称机构投资人对于美国政府保值美金的意愿和能力产生质疑,由此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到2030年之前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多重储备货币”,而人民币将成为大玩家。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中心总监史蒂夫-格林(Stephen Green)分析指出,从二战以来,美金几乎是大多数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即使欧元的到来带来了一些分化,美金依然是维持了他们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但是现在,“老习惯可能要慢慢改改了”--“投资人着眼未来,他们要寻找‘替代品’”。而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显然是加快了经济增长率的更迭,以及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上的影响。
“瞬间,人们对于美国政府保值美金的意愿和能力产生质疑,而欧元的表现又更不具备说服力。人们开始寻找另一种储备货币,甚至开始探讨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征程已经开始。”
人民币先“地区化”后“国际化”
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总结称:人民币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情景则在近20年内不会发生,但是预期中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将呈现指数的增长,这会带来更多新的货币直接通过人民币进行贸易。人民币地区性的应用可能成为其完全国际化的重要进程之一。
“中国的资产账户自由化,货币国际化,以及一个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都将协同发展。这一平行发展的方式意味着人民币市场必然将经历阵痛。这种可伸缩性不能被误当做可持续性。” 史蒂夫-格林分析说。
“我们预测2015年的市场必然出现一个乐观的前景--考虑到去年人民币债券发行的规模几乎是前年的两倍,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可能呈现指数型增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在去年的最后几个月显现了出来。债券发行量的逐步增长,也将同期使得更多的金融衍生品成为可能。”该报告指出。
鉴于人民币相对升值的预期,渣打银行建议投资者应该持有人民币资产,并认为人民币市场为公司套期保值和现金管理创造了新机遇。而中国的经济重要性可能会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其中唯一的一个担忧是:人民币会升值,但是时下必须要证明他保值的能力。
人民币锋芒初现
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出口现在占G3国家进口总量的16%(这一数字2005年为10%)。截止2009年底,外资投资在中国达到1万亿美金的总量,而中国对外的投资虽然同时仅为2300亿美金,却增长迅速。
“目前中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10%,但是到2030年,可能会增长为23%。” 史蒂夫-格林以19世纪末为例,当时英国是全球商业中心,并掌控全球货币储备。同时,英国在1860年进口全球出口总量的3成。而1860年到1914年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六成都以英镑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