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损失达2711亿美元;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到6,损失将攀升到5786亿美元。
综合媒体5月4日报道,所有经济调控政策的操作都是有成本的,行政、法律手段消耗的是国家政治资本和行政资源,财政政策消耗的是真金白银。
货币政策操作似乎是个例外。虽然各国央行的资本金规模都十分有限,却从未妨碍各国货币当局大规模、不计成本地干预金融市场。在很多情况下,央行似乎忘记了它也是一家“银行”,敢于不遵循基本的财务原则,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各类金融工具干预市场。
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不断膨胀,以及当局对货币政策干预成本有意无意的模糊。
美联储差强人意
多年来,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一直相对稳定,保持在约8000亿美元,资产方的三大组成部分依次为中长期国债、国库券和正回购协议,内部结构相对稳定。这一直维持到金融危机爆发。
在应对危机的初期,通过对金融和实业机构提供救助,以及各类流动性工具的使用,美联储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突破2万亿美元。政策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流动性工具,压低短期利率。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由于低利率的政策空间所限,美联储施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重点支持中长期国债市场,各类流动性工具、对金融和实体机构的救助项目等均逐渐淡出。
2010年4月至2010年11月,有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可能进入尾声,美联储也一度尝试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规模。但此后不久,由于经济复苏迹象不明朗,美联储又推出以购买中长期国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
除了规模变动,美联储收益率的变化也十分引人注目。其操作的主要收益,来自持有美国国内债券。根据美国债券市场交易数据测算,美联储因大规模购买中长期国债、MBS和联邦机构债产生巨大的账面收益。
操作的成本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救助成本”,包括“流动性工具”、对金融和实体机构救助的或有损失;二是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从美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的年度盈余非但没有大幅下降,反而直线上升。美联储既履行了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责,又满足了自身财务约束的要求。
中国隐患惊人
与美联储相比,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急速膨胀更为引人注目。2004年4月,按照当期汇率计算,人民银行资产规模就开始超过美联储当时的7873亿美元,此后更以年均26.6%的增速膨胀。
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资产开始异乎寻常地扩张,但总规模仍然赶不上中国央行。到2010年12月,按照当期汇率计算,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达38980亿美元,是同期美联储24630亿美元的1.58倍。如果以资产负债表膨胀速度作为货币当局干预深度的度量值,各国央行恐怕无有能与中国央行比肩者。
与美联储相比,中国央行的资产膨胀与应对金融危机无关,且从未显现出收缩迹象。单纯从数据上看,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反而导致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速度放缓。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汇资产一直构成央行资产的主要部分。在双顺差背景下,只要中国央行持续单方向干预外汇市场,控制汇率升值进程,央行资产规模就会持续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