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公民和私人企业到央行用“红票子”兑换“绿票子”,实现央行的“瘦身减肥”,堵住外储大幅增长的根源,最终可稳定货币调整结构。
据证券日报5月5日报道,2011年1月末,中国央行的总资产高达26.9万亿元(合美元4.09万亿),远大于美联储2.45万亿美元总资产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大央行。10年来,中国央行总资产规模扩张了7.3倍,其中国外资产规模更是扩张了14.8倍。然而,中国央行成为“世界老大”后,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是忧虑。面对外储贬值风险,我们必须找出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式合理有效的管理外汇储备。
一、世界第一央行资产负债表剖析
中国央行的4.09万亿美元总资产,比美联储同期的2.45万亿美元总资产多出1.64万亿,这样巨大的数字落差反映出我国央行系统拥有巨额的金融资产。
但深入探究,却是一种“虚胖”。因为负债表左侧的资产方,外汇资产为21.1万亿元,占比近78%;这笔高额的外汇占款迫使央行增发基础货币,从而在右侧的负债方形成高额的央行储备货币投放,超印的储备货币最终进入市场,制造了流动性泡沫。央行虚胖后,资产方产生的“绿票子”引发的贬值风险和负债方超印的“红票子”引发的通胀威胁,共同构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直面的两道难题。
二、央行虚胖,引发外储贬值和通胀风险
(一)外汇储备过高,加剧贬值风险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央行外汇储备已达3.04万亿美元,随着外储规模的不断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其贬值风险。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方式是购买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债券,其中65%左右都是以美国国家和机构债券为主的美元资产,这一方面让人均GDP排名第95位的中国,变相向排名第9位的美国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另一方面,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购买大量美元资产蕴藏着巨大的贬值风险。
自去年8月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对人民币报6.82,到目前的6.50,升值超4.0%,由此导致的损失逾1200亿美元。
目前,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贸易盈余、FDI和热钱流入,这是依靠低端制造业“中国制造”低廉的劳动力,在产业链低端给别人打工,对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换来的“血汗钱”,是随时都会进一步贬值的“绿票子”。在我国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这些“血汗钱”通过FDI流入和贸易顺差等方式一进来,央行就要被动地跟着美联储开动印刷机,同时还得被动升值,替别人的经济危机买单。并且,我们的巨额外汇储备和国内货币政策随时受到美国货币当局政策的影响。
(二)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大量印刷“红票子”,将超印的货币注入市场,最终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流动性泛滥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到消费领域表现为通货膨胀,到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则表现为资产泡沫,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道难题。
在商品价格领域,2010年以来CPI持续上涨,今年2月CPI同比上涨4.9%,通货膨胀形势严峻。除我们熟知的大蒜和绿豆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外,人们为了规避通胀风险,拓宽投资渠道,使很多消费品和收藏品成为了投资品,进一步加剧了商品价格领域上涨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