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布丁资讯专贴(1月2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确定,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意见提出,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文件确定,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文件提出,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在刊发的全文中,有几大要点值得留意:

1,再次强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3,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

4,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5,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逐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

在去年12月23-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粮食安全被认为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会议提到“我们的饭碗主要要装中国粮,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会议并讨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及农业现代化等问题。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0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以下是过去十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2.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3.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抓好牛羊肉生产供应。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4.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打击农产品进出口走私行为,保障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

  5.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示范市、县创建试点。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6.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7.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8.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更多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继续执行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

  9.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创造条件逐步下放中央和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加强专项扶贫资金监管,强化省、市两级政府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责任,县级政府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盘活农业结余资金和超规定期限的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

  10.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大各级政府水利建设投入,落实和完善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资金政策,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政策。谋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

  1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和专员制,推行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优先领域,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12.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13.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加快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落实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健全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体系。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加快邮政系统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建设。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清除农产品市场壁垒。

  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14.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15.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从2014年开始,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

  16.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重大工程。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进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推进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7.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规范的实施办法,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18.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有关部门要尽快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各地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19.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具体试点方案,各地不得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切实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地籍调查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0.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抓紧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改变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除补偿农民被征收的集体土地外,还必须对农民的住房、社保、就业培训给予合理保障。因地制宜采取留地安置、补偿等多种方式,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健全征地争议调处裁决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1.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制推动。

  22.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2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24.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六、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25.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评体系。稳步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建立差别监管体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对小额贷款公司,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管理政策,加快接入征信系统,发挥支农支小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督促上市农业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公开挂牌与转让,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

  26.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适时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

  27.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8.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加强村内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以西部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在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29.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和规范农村民办教育。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有效整合各类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中西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稳定农村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开展城乡计生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着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改进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考核办法,提高扶贫精准度,抓紧落实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30.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逐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

  八、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31.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党建工作,创新和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总结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坚决查处和纠正涉农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和加重农民负担行为。

  32.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乡镇政府功能。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33.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按照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总结推广“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作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节奏,谋划好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各级党政干部要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决策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加大改革放权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实试验内容,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 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求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中诚信托产品需要违约?

中诚信托公司有钱,工商银行更是有钱,但这次中国金融监管者和政府很可能让中诚的信托产品自然违约。巴克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可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1.jpg

监管者很可能容许信托产品违约

如果信托产品最终违约,我们认为这将是测试金融系统的首例违约事件。我们认为,监管者和政府将可能容许信托产品违约,因为:

1)看起来,政府决心改革金融体系,逐步注入合理的风险定价,所以违约有很大可能发生。

2)我们认为,政府计划控制信托业务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因为这种增长涉及了高风险的产品。在2013年3季度末,信托资产总规模飙升至10.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0%。据报道,最近公布的107号文公布中,国务院计划整顿信托行业。

3)每个信托产品对其投资的项目都是透明可见的,因此,几乎不可能引起错误投资行为(比如说资产池投资带来的问题)的法律纠纷。

4)有别于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的买家都是富人投资者(通常持有300万以上的可投资资产),一般认为他们懂得投资的风险,不大可能走到街上表示不满。

从2011年开始,信托产品已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部分产品的期限是2-3年。我们预期,在这些信托产品到期的时候,更多的产品可能会面对偿付的困难,并走向违约。



这是否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溢出影响,并引发系统性崩溃?

我们认为发生的几率是很低的,因为1)政府和分销的银行有能力在任何时候发起救助;2)富人投资者不大可能示威,所以对社会的冲击也不可能太大;3)投资者仍然有其它的投资选择,比如说理财产品、债券、存款、股票和房地产等。

虽然如果发生违约,地方政府可能会因仕途的原因担忧对社会的影响,而分销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可能因名誉的原因感到担忧,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正常行为。



短期影响负面,但存在长期利益

我们认为,信托产品的违约可能在中国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名誉上触发一些短期的负面影响。然而,我们认为这对金融系统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为违约可以完成以下任务:

1)降低金融机构对投资产品隐含担保的一步。银行可以把它们的金融负债转移回投资者身上。

2)增加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可以更多地以风险为导向修正对投资产品的定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增长的矛盾

如下图所示,在过去5周里,在中国市场出售的83%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都在5-8%之间,大幅高于2013年整年平均的32%,也高于5月末“钱荒”以后平均的46%。

1.png

鉴于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资金是大量影子银行活动的资金来源,或存在竞争关系(暂且把银行的理财产品归类于影子银行活动),所以短期资本成本的上升已经拉高了进行影子银行活动的整体成本。

2.png

然而,单纯地推高银行间市场利率,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压制高风险的影子银行活动。但鉴于中国畸形的经济结构,如果缺乏对经济发展中信贷创造过程内生性动力的调整,包括放贷人、借款人甚至监管者的动力,中国的金融改革最终可能难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据WSJ最近的报告,在中国银行业监管上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去年一度发生了“矛盾”,去年年底传言中的更严格限制银行影子银行活动的“9号文”也因此“胎死腹中”。经济学家George Magnus解读了中国金融改革的纠结之处,特别是严控系统性风险底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尽管金融改革应该是最容易和最少政治争议的改革,但金融改革还是显示了中国的纠结。

一方面,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和国务院乐于看见市场尝试表内和表外的新融资和信贷产品,这样就能逐步取代国家通过信贷配额、贷存比、具体的信贷窗口指导和设定固定的利率水平来分配资本。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是利率市场化的试点,为正式取消利率上限和控制做准备。(里昂证券经济学家Andy Rothman否认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因为所有的影子银行机构都是国家控制的。但我会说,如果真的如此情况将更糟。)

另一方面,银行和它们的分支机构以及其它金融中介机构正在证明,它们除了擅长利用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以外,还擅长绕开诸如法定资本率和贷存比之类的行政和监管限制。一个例子是,金融体系越来越依赖银行间市场来扩张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非常规贷款。而承载了巨大融资和展期需求的银行间市场,正是去年6月和12月货币利率抽紧的地方。

所以都是“双刃剑”: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都很好,但在银行,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成为推高GDP代理人(主要通过信贷创造实现)的时候,这样做就是自找麻烦了。当局还是不得不让惩罚性的借贷利率持续,并承受其后果。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但经济增长更早地受到冲击比更晚的好。

此外,虽然最近理财产品的期限实际上降低了,但同时期限少于1个月的理财产品看起来的确消失了,这可能是人民银行推高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一个原因——减低理财产品和潜在资产间的期限错配。消灭了最短期的产品,起码化解了流动性潜在风险最大的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央行或将五年来首次公布黄金储备数据 翻倍至2710吨

时隔5年,中国是否真的会公布其真实的黄金储备增长情况?

据上海日报引述美国贵金属咨询公司董事Jeffrey Nichols表示,中国可能将宣布官方黄金储备由此前的1054吨翻倍增加至2710吨。

下图为中国从香港进口黄金情况:

1.jpg

2.jpg

据上海日报:

中国央行从2009年以来就没有公布过官方黄金储备的增长情况,所以这一数字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停留在1054吨,仅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的1%左右。

但是中国央行一直“秘密地”更新黄金储备数据。Jeffrey Nichols透露:

从2009年至2011年共买入654吨黄金,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别买入了388吨和622吨黄金,其中大部分来自本国的黄金矿商和二级供应商。

世界黄金协会远东负责人Albert Cheng表示,“如果中国宣布黄金储备增加,将会立即对黄金市场形成一股推动力量。”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和生产国。

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

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总黄金需求为821吨,预计去年全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吨。

而据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数据:

中国2013年1-8月黄金产量达到了270吨,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430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黄金“西抛东买”?

通过近期的各种报道,大家想必都知道西方资本市场的黄金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流向中国,有人猜测这件事的背后中美政府是有所计划跟合作的,政府们正在下着一盘很大的棋。

上述有点阴谋论的观点我们暂且不论。但出现黄金如此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西方资本市场与中国黄金的观念存在巨大差异。比如你在伦敦黄金市场将很难找到一个人会将黄金与货币等同起来,所以,对于伦敦人来说黄金既然不是货币,中国人想要买黄金也就上升不到货币政策层面的高度。对于西方银行来说黄金作为金融资产的一种,银行们在黄金身上反复赚取交易手续费、仓储费之外,黄金与普通资产没太多不同。

黄金再也不会在货币系统中扮演主角,这是西方央行的共识,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其实捡了西方凯恩斯主义厌恶黄金一派的“漏”,马克思主义从小教导我们的“资本主义终将自我毁灭”一说似乎早就被抛进了记忆的角落。不过资本主义虽好,但西方国家印刷的纸币可靠不住,可能最终自我毁灭。

下面,让我们总结中国一下为何中国如此热衷于黄金:

1.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黄金是“终极货币”,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把未来可能贬值的外汇换成黄金都是值得的。

2.政府鼓励私人够金有两个好处:一是当经济/政局困难的时期,如果群众手中都有自己需要保护的财富,那么潜在的群体动乱的可能性将会变小;二是民间购买黄金将减少国家的贸易盈余,间接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3.不只是中国,整个亚洲都把黄金视为”终极货币“,这是一种历史传统。

4.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想用黄金支撑人民币的信用体系。但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意义并不大,所以也有人推测中国政府够金其实有其它的用义,比如政府/政党为自己暗中储金。

总体来说,黄金的“西出东进”可以在今天全球大打货币冷战的环境下给予中国更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是考虑到西方世界已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没有将黄金作为货币,这种影响力将是极为有限的。如今,通货及信贷的膨胀已经成了现代金融工业的基础元素,主权货币构成了这一切的基础,绝大多数人相信并且接受这一事实。

所以说这解释了为何西方世界对黄金东流并不表示出担忧的情绪,中国也就趁势加大购买量,不管金价涨到多贵,预计中国的黄金热未来也将持续下去,因为中国人知道黄金才是唯一真实的货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全球12大风险

标普指数连创新高,美国投资者对股市泡沫论“惶惶不可终日”。

要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贫富差距,失业,流动性问题。这些风险都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但是,其他风险呢?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在编制2014年主要风险时,当然编入的有我们所熟悉的风险,但是也有一些的确听起来像科幻小说或者电影中的片段。

世界经济论坛,2014,风险

其编制的全球12大风险具体如下:

1 自然灾害

地震、台风、火山爆发、泥石流和磁暴等。

在这些灾害面前,企业供应链和通讯网络出现大范围中断,预防措施显得毫无用处。

2 环境破坏

石油泄漏、核事故等。

尽管存有预防意识和采取预防措施,人类还是难以避免环境破坏的大灾难,生命和财产安全、基础设施、经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譬如,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件。

3 政治动荡

在政府和民众之间互不信任的背景下,地缘政治重要国家可能会爆发政治动荡、暴力冲突甚至军事冲突,进而威胁全球金融和经济稳定,譬如,现在的中东国家。

4 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特别是大范围恐怖袭击,不仅仅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还持久影响国际政治、公民自由,当然也会影响经济。

5 团伙犯罪活动

有组织犯罪团伙依托灵活的全球网络非法贩卖人口、走私危险物品,可能会使全球经济环境“很受伤”。

6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核武器、生化武器、放射性技术和物品等的传播和使用无疑将对人类生存构成危机,当然也可能摧毁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活动。

7 流行病大爆发

疾病监控设施缺乏、全球各国配合不够以及疫苗生产设施有限等都可能使人类无法控制流行病的传播。

8 慢性病

疾病负担不断加重使经济承压,可能会抵消人类寿命延长和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好处。

9 抗药细菌

致命性细菌问题不断加剧,人类控制致命性疾病能力面临挑战。

10 信息网络瘫痪

关键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和网络出现系统性故障,对工业生产、公共服务和通信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1大规模网络攻击

政府资助、参与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未来可能升级,恐怖网络攻击将成为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来源。

12大规模数据盗窃

未来,违法盗窃个人信息的规模和严重性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者的亏钱之道——唯恐错过机会的从众心理

在自然界,寄生虫往往让寄主的行为失常,甚至做出自杀式动作。

当然,这种现象也存在人类身上,尤其是投资者。实际上,影响投资者行为的第一大“寄生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绪:恐惧。

具体讲,唯恐错过机会的心里往往令投资者行为变得不理性。无人愿意错过一波大行情,不管这波行情的基本面是多么的薄弱。

就是这种唯恐错过机会的情绪迷惑投资者继续投资股票,甚至是在股票处于记录高位,以及市盈率高到危险的时候。

讽刺的是,投资者对错过机会的恐惧要强于对损失的恐惧。如果所有人都涌向市场,那么投资者就更加容易忽略风险,这些风险可以令他们失去毕生的储蓄。

——从众是令投资遭受损失的一种很好方式。

历史上,一些非常成功的投资者都是那些有勇气抵抗从众心理的人,他们克服了担忧失去机会的心理,并在所有人厌恶的时候买入,或者寻找其它投资者忽略的资产。

在目前的投资环境中,全球主要央行正在发行数以万亿的资金,并推高所有资产价格。因此,很难找到许多行业或资产是投资者所“厌恶的”。但是,目前确实存在一些资产是投资者“厌恶的”:

1.贵金属。

现在的投资者不喜欢黄金。美联储削减QE的言论,以及经济增长走强的预期已经使投资者几乎放弃了黄金、白银和钯金等贵金属。

2.矿业公司。

因为金属价格下跌,以及采矿利润下滑,矿业公司股价一跌再跌。许多长期投资者也都集体扭头而去。

3.新兴市场货币。

尽管有些新兴市场国家有着强劲的经济和人口基础,但是由于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印尼、乌拉圭等)的货币在过去数月受到严重打击。

那么投资者不厌恶哪些资产呢?这很简单。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股票正逼近记录高位。

人民币正处于记录高位。现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市场对欧元和美元均显示出强大的信心。实际上,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均以较低的成本发行了新国债,而无视57.7%的年轻人失业率,高水平的债务和赤字规模。

另外,美国的利率日益攀升,但是房屋再次被当作安全投资。须知,利率攀升对房价和人们的负担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哪些资产是投资者所未曾关注过的呢?

Simon Black称,传统的投资者甚至都没有考虑过投资海外(不含美国)农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私募股权。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谴责美国1万亿美元支出法案

据路透报道,中国商务部谴责美国国会上周通过的1万亿美元支出议案,因其中涉及限制美国从中国购买技术的条款,中国认为这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原则。

当地时间这周五,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国会两党达成的预算支出分配议案。该议案提到美国联邦政府在购买中国的技术产品时需要经过网络间谍审查流程,这一举措是在去年开始实施,旨在回应美国与日俱增的对来自中国网络攻击的担忧。

在周末的声明中,中国商务部表示,这一举动“与公平贸易的原则背道而驰”,因其会限制美国购买中国的技术,或者减少美国向中国出口卫星设备及零部件。

“中国坚决反对这一议案。该议案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它并未帮助两国在高科技领域推进交易与合作,相反还会对中国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也会伤害美国公司的利益。”

去年的预算法案禁止美国宇航局、司法部和商务部在未经联邦执法人员的许可下购买信息科技系统。

其正式的评估必须包括,评测由中国“拥有、主导或补助的一家或多家主体制造加工或装配这套系统的风险”。

美国的贸易代表Frank Wolf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担忧像华为和ZTE这样的中国公司会对网络带来潜在威胁。

他在周五的一份声明中说,

“今年两党达成的协议再次延续了这一做法,我认为这样的举措应该会继续保持,适用的机构范围也应有所拓展。”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根据过渡协议伊朗可以拿回42亿美元海外资产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周五表示,根据去年与伊朗达成的伊核问题六方协议,伊朗政府将被允许使用在海外1000亿美元资产中的42亿美元。这意味着西方正式开始放松对伊朗金融制裁。

美国官员称伊朗的海外资产以现金或其他资产形式存放在数个国家,在德黑兰石油收入中占据极大的比例。目前仍在持续的金融制裁,意味着德黑兰仍然不能自由支配这部分海外资产。

2012年伊朗央行说已经建立了1500亿美元外汇储备,来预防可能对该国进行的金融制裁。

去年11月24日伊朗与“联合国5常加德国”(P5+1)签署了日内瓦过渡性协议,这将为签署最终解决长达数十年的伊朗核计划危机的最终协议争取时间。根据临时协议,美方预计将放松价值近70亿美元的制裁,换取伊朗减缓有争议的核能计划。

这次将被解冻的42亿美元资产属于伊朗在海外的政府收入。

美国政府官员说伊朗将决定获得在哪些国家的资产,西方国家会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内分期向德黑兰支付。

但是美国政府称这仍然只是伊朗海外资产中的“极小一部分”,伊朗绝大多数的外汇资产仍然将被冻结或者受限。

日内瓦过渡协议还意味着西方国家奖暂停进一步遏制伊朗石油出口,美国称自2012年年初制裁开始以来,伊朗原油出口下降60%    跌至100万桶每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倍经济学,成败看今年

很多年以来,亚洲经济似乎仅仅关乎中国。这种十几年来单一地区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亚洲——甚至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不过在今年,所有人都开始前所未有地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更高的兴趣。

日本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大胆的货币政策实验,他们为之冠以“定性量化宽松”(QQE)。而今年就是验证其效用的一年。目前结果存在三种可能。首先,基础货币翻番的任务有可能失败,通胀会随之回归零点。第二个可能是状况愈趋严重。也就是说“安倍经济学”会变成“安倍末日(Abegeddon)”,通胀将会失控,利率蹿升并且资本出逃。第三个可能也就是QQE的成功。如果政策起效,那么日本经济将成功享受到2%的通胀和1.5%的经济增速。

在近期的研报中,汇丰银行分析师Frederic Neumann认为,两个亚洲经济驱动因素——美联储的廉价货币供给,以及快速的中国经济增长都打了水漂。不过他提到:

“然而我们得到了第三个力量,它将在2014年对整个亚洲地区造成更大的影响力,那就是日本。”

对于亚洲来说,日本不仅是一个土豪投资客,也是一个底蕴丰富的竞争者。日本拥有着两倍于巴西的经济总量,也拥有着巨大的流动性资源。他从被Neumann誉为“史上最大货币刺激”中汲取支持,而释放的流动性甚至可以弥补美国削减量化宽松带来的缺口。Neumann认为,单单是日本的银行就可以为东南亚经济体带去600到1400亿美元的流动性。如泰国,其60%的直接投资都来自日本。此外,日本的企业已经找回了他们也“野性”。比如三得利就在今年斥资16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威士忌生产厂商Beam。

当然,中国的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仍然高出日本的6万亿。不过中国政府正竭力推行市场化改革,同时地方债和银子银行的违约危机也若隐若现。然而中国素有谣言粉碎机的美誉,而打破这一谣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继续在2014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

对于日本,消费者价格则是关键。安倍已将其名誉系于两年内完成2%的通胀目标上。目前而言成果是振奋人心的,今年则要关注其可持续性。日本去年11月核心通胀(剔除新鲜水果,但包括能源)录得1.2%。值得担忧的是近期的物价上涨或仅仅反映了由日元走软引起的能源进口成本走高。若这一情况属实,那么通胀就是停滞的。不过纵使剔除能源,通胀仍然能达到0.6%,而这已经是15年高点——通胀也许真的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工资增长当然是通胀的重要环节,而这显然可遇不可求。安倍政府希望大型企业通过提升薪资为通胀做点贡献。不过纵使大型公司就范,拥有着更大劳动力基数的小型企业却会因为资金短缺而难予援手。至少就业市场正在紧缩。失业率下降致4%,而求才求职比却升至1.0。

从负面的角度,日本消费者将会面临额外3个百分点的消费税。这甚至令安倍的经济顾问Etsuro Honda觉得不可思议。4月的消费税上调将令产品需求大幅萎缩。

中期而言,经济增速持于趋势水平上方将是弥合产出缺口的关键。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上个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产出缺口目前为1%至1.5%,这一水平较之过去已经明显收窄。在这一水平上,经济可能在一两年内维持“略微乐观”的状态。

不过,2%通胀仍非灵丹妙药,就像FT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Martin Wolf)所说的,通胀对于日本人口结构危机无甚助力,因为你无法像印钱一样印出新生儿,也无法印出女性就业的春天或者稻谷的丰收。不过诚然,如果日本能够斩获2%的通胀和1.5%的经济增速,那么日本经济的表现比之往年毫无疑问会更好。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10-6 04:03 , Processed in 0.04885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