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ora 于 2015-6-13 16:39 编辑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为什么总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所困惑的。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曾经写道:“我们的错误不在於把理论看得过于认真,而在於看得还不够认真”。回到市场,尽管走势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趋势和调整(修正)2个类型 ,在道氏理论中称为主要走势和次级折返走势,在波浪理论中称之为作用浪和反作用浪,几种定义本身性质是相同的,这是在市场不确定性中可以少数确定的基础常识之一。之所以不厌其烦的讨论趋势与调整,目的就是通过简化达到以少数方法完成多数任务。
事物的名字并不是事物的本质。“顺势而为”本身没有错误,但同时还要考虑到调整需求,需要一些辅助条件。首贴中对趋势的特性中介绍过:趋势只有在一定规模状态下才可以被识别,趋势自身不具备延续的功能。因此在确认一个既成趋势时,至少有3个选项来判断这一趋势的未来:1、延续 2、终止 3、不确定(模糊的,或同时具备延续与终止的条件)。这里我们不急於确认答案,而是用排除法来辨别最大可能结果,或者保守的选择答案“3不确定”。选项1意味着顺势操作,选项2意味着翻转操作,选项3不确定不等於不作为、这时向下级图表寻求答案,操作小级别趋势(这里不做次级折返走势的定性,因为一旦对这一小级别趋势定性,既定义了向上级别趋势对未来的延续,相当於预选了选项1)。这里的操作空间是:在波浪理论中明确解释过调整(调整浪)过程中至少会出现2个作用浪。
通常情况下我会选择选项3去操作,让走势去证明选项1和2。道氏理论中明确指出过: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可以预测主要走势的延续期限。因此,对选项1、选项2的确认通常是经过后验得到的结论。事实上,走势的扭转并不是於最高或最低点产生(有时左侧,有时右侧),头部或底部的成立也只能在翻转之后才能确认。“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的路尽头,我们只需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就好了”。巴菲特曾经说过:“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寻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而这些规模相对较小的趋势正是那些“一英尺高的栏杆”。
当前走势,如图。趋势A、趋势B我同时做出选项3判断,在不确定趋势A终结的状态下,做多趋势B,直至下一个判断题的来临。
最后跟大家分享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一段话:大凡事物必有顺序。看得太超前了不行,看得太超前,势必忽视脚下,人往往跌倒;可另一方面,光看脚下也不行,不知道前面你会撞上什么。所以,要在适度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事物。这点至为关键,无论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