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也谈日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我们守在不同的关口。。
发表于 2007-9-1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9-1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ihui102 于 2007-8-31 18:13 发表
才看了看世界各大股票指数,按照本人的分析中期的顶已经在前两个月做成,现在正在进入2~3年的向下调整阶段。中国的股市似乎还有拼命的一冲,这真是给投资人一个套现的好机会,不要为了百十个点子舍弃了大部分的 ...

今天股市大盘下跌了241点收盘,预示了什么?股民们该醒醒了。泡沫的破灭就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危机一旦爆发后果实在很难预料。
格林斯潘说过:只有当泡沫破裂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发表于 2007-9-1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强势货币只有在其回调时买入而不是卖出才是正确的
发表于 2007-9-1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日本汇率政策的经验与教训

  

  [摘要] 探讨中国的汇率政策,国际经验教训不无益处。本文旨在回顾日本在过去的30多年中有关汇率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1973年实施了浮动汇率以来,对于日本而言,如何应对日元迅速升值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问题。 1971年8月 15日,美国尼克”松总统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是单方面中断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这就发生了所谓的尼克松冲击。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日本和德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美国则陷入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于1967年
将其货币升值,日本对日元的低估则未采取措施,而是不断放松资本输出管制和进口商品和劳务的管制,但这些措施不足以纠正日元的低估。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平价体系解体以后,日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经历了不断升值的历程。

  (一)“尼克松”冲击和日元投机

  1973年实施了浮动汇率以来,对于日本而言,如何应对日元迅速升值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问题。 1971年8月 15日,美国尼克”松总统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是单方面中断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这就发生了所谓的尼克松冲击。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日本和德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美国则陷入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于1967年将其货币升值,日本对日元的低估则未采取措施,而是不断放松资本输出管制和进口商品和劳务的管制,但这些措施不足以纠正日元的低估。

  “尼克松”冲击发生后,日本政府暂时抗住了市场上日元升值的压力。但不久,随着国际上浮动汇率的实施,日本放弃了抵制日元升值的努力。于是日元汇价由过去1美元兑360日元很快升为 1美元兑340日元,到 1971年底,达到 l美元兑315日元。与此同时,尽管实行了严格的资本和汇兑管制,但东京外汇市场的货币投机活动仍然非常猖獗、这种投机活动的方法是多持日元债权和美元债务,而这又可通过贸易支付中的提前或滞后付汇,以及多开或少开进出口货物发票实现。

  1971年12月 18日,经过多边谈判后,最后达成美元兑黄金贬值7.89%的协议,其他大多数货币兑美元重新计算汇价,日元兑美元汇价升值了 16.88%,至1美元兑308日元,日元的升值幅度超过了市场预期。

  为了抵消日元升值的紧缩效应,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1972年日本央行将贴现率由6.25%降到4.  
25% ,达到二战后的最低点;政府财政增加预算支出,以刺激经济。货币供应年增幅达到20%。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日元升值的压力仍很大,最终于1973年被迫实行浮动汇率。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胀,日本央行于1973年提高了贴现率。然而,为时已晚,到石油危机发生后的1973年9月,消费物价指数年上涨率达14%,石油危机又进一步加剧了已迅猛发展的通胀局势,1974年物价上涨率达24%。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得不紧缩,而紧缩政策使经济增长骤然降低,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20多年首次负增长。日本政府在1969年到1972年没有实行灵活的汇率制度,最终导致1973-1974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日美贸易摩擦:金融市场开放和日元升值

  日本与美国于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了贸易摩擦,开始是由纺织品、钢铁及电视机贸易引发。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争端激化。日对美出口实行了限额制,以后,两国贸易争端又延伸到金融业。

  最初,日美贸易争端通过“规则”的产品出口选择来解决,但后来,日本被要求进一步开放市场,或日元升值。在美国贸易出现大量逆差,而日本有大量顺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这种情况归因于日本市场不够开放和日元低估,所以提出如果日本继续向美国出口制造品,那么美国也应能够将其产品出口到日本。而这只有通过日本开放其“封闭”的市场或通过日元升值来实现。

  美国政府还指责日本金融市场不够开放。在美国看来,因为日本金融市场不够开放,外国投资者不能获得日元资产,这就阻止了日元的升值,如果东京的金融市场真正国际化了,日元的低估就可以避免。20世纪80年代初,旨在鼓励资本流入日本,促使日元升值的所谓“日元/美元委员会”建立,该委员会就加速日本金融市场自由化和日元的国际化进行调查研究。1984年5月,日本大藏省和美国财政部签署了日元/美元协议,其中有多项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性措施。同时,大藏省第一次宣布鼓励日元国际化的政策。这些措施在推动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和日元国际化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日元并未因此而升值,反而因日本的机构投资者的对外投资导致了日元的贬值。在金融更自由化的环境下,日本的资金主要流向美国----里根时代的美国有很大的财政赤字,且利率很高。

  (三)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美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抑制多达两位数的通胀----和较松的财政政策,所以美国存在“双赤字”的惰况,这导致利率非常高,美元汇率坚挺;高利率和美元汇率坚挺进而使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更加严重。这使得当时美国商界和国会中的保护主义情绪抬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5国集团已开始担心美国的保护主义会危害国际多边贸易体系。1985年9月 22日,5国集团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就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高估的美元贬值达成协议,即所谓的“广场协议”。这项协议的实施,使美元兑日元汇价在三个月后走低到 1美元兑200日元以下,1986年达到1美元兑160日元。在这种情况下,5国集团又开始担心美元过度贬值。

  日本经济受到日元升值的负百影响非常严重,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存在着汇价一直不确定的因素,这些措施未起到多大作用。于是,日本政府与美国进行谈判,要求美国阻止美元的不断走低,最终于1987年2月 22日在法国卢浮官由6国集团(意大利未参加)就此达成了协议,即所谓的“卢浮宫协议”。但此后,美元汇价仍在走低,日本央行继1986年四次降低贴现率后,1987年2月再次降息至2.5%,达到了二战后的最低。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经济于1987年初开始复苏。然而这个时期经济已经出现过热,外贸顺差急剧减少,资产价格,如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猛上涨。或许是因为1987年的10月19日发生了股市的“黑色星期一”,日本央行不能提高贴现率以抑制经济的过热。财政政策已经紧缩,而货币政策仍很松的惰况下,商业银行过度借贷,特别是对房地产和建筑贷款增加更为迅猛,同时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了贴现率。然而为时已晚,日本经济的泡沫已形成。日本政府于1985-1987年为减缓由日元升值引起的通缩效应所做的种种努力,导致日本经济损失了整整10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强国不比一比怎么行。。。。。转帖:“中国与日本的巨大差距”

中国与日本的巨大差距:难以置信的事实[ZT]

--------------------------------------------------------------------------------

中国与日本的巨大差距:难以置信的事实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
    
    以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 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 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 2003 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 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 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 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象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象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至 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 5%,而中国在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 45%。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 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韧不拨的决心,也无意中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像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占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请专利数占全世界的13.48%,批准数占全世界的15.3%。韩国产业银行日前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若以韩国为基准(100)予以换算,则中国为76.5、日本为110.5。
    
    中国人还必须时时记住的一个数字就是: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中国仍是0。一位伟人说得好:“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做比说要难得多!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业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国企业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并不断向外企流失。而每万名劳动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员数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为109.3人,高于美国的73.8人、法国的60.3人、德国的59.6人以及英国的54.8人。
    
    中国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企业发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而日本1994年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家数与美国平分秋色、并抱揽全部第1、2、 3、 4名,前十名当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国只有 12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家数最多的国家吗?你敢想像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头席,并且包揽前四名的盛景呢?这样的日子也许有一天会到来。可是,我们的邻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个诚实的中国人,一个立志全球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应对此表示一分敬意?!
    
    经济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是白搭。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33077美元,为中国的31倍。仅以人均GDP作为收入计,中国只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3%,而中国目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也就是说,中国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却将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国是生存消费,日本是发展消费。
    
    然而,最可悲的莫过于,生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消费支出只够吃喝的中国人往往在感觉中自己很富,并且经常会表现得大手大脚(如有人主张大.大办奥运会),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却经常在国际上哭穷,并且处处厉行节约,常常“小气”得惊人!
    
    谁比谁傻?谁是真傻?
    
    住房: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日本是中国的1.4倍。
    
    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时期。
    
    失业率指标:据我国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人数为795万人,分别比去年底上升 0.2%和25万人。但这个数据遗漏太多,学者们估计,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大约在 8%至10%(王梦奎,2003)。
    
    中国的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这些年经济困难、失业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其实,日本失业率最高时也不过5.5%。2003年,随着经济回升,平均失业率很快回落至5.3%。
    
    教育: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再来看与百姓智力开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指标: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已接近8000万,一个庞大的“E国”诞生,但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却很低,才6.2%。
    
    日本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同一时期上网人数达到7730万人,普及率突破60%,几乎所有14 75岁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网。
    
    此外,日本的网络更加发达,宽带通信费用低速度快,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才0.8%,被评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带网使用处于起步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宽带普及才超过30%,全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
    
    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为2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0%;日本个人电脑普及率为36%,移动电话普及率69%。两者的差距亦是明显的。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日本文明却没有什么可夸的。文明的题目是一个大题目,笔者不敢在这里进行比较,但可以通过一些中国人非常关心的社会性指标,来管中窥豹。
    
    众所周知,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着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反观“文明古国”的我国,情况如何呢?
    
    如果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物质文明还不够,“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可是,我来问你,中国人如今的收入水平相当于1960年的日本,文明礼貌却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好几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真的是“仓禀实而知礼节”吗?
    
    企业信用:前面已提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帐记录举世无双,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信用记录是很差的。除此之外,企业拖欠亦是世上少有。据统计,2001 年,我国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造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国家为此每年损失税收250多亿元。
    
    另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全国有283家名优企业的650多种产品被假冒产品侵权伪造,上半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合同欺诈等违法犯罪案件 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候云春,2002)。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企业坑蒙拐骗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
   离婚率:中国人无论想不到,2001年,“后现代化社会”的日本离婚率才0.23%,是亚洲各国中最低的。而传统上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却每况愈下: 1980年,中国的离婚率为4.75%到1997年上升到13%,上升了8.2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在过去20年中,离婚率增加了20倍,令全球侧目:中国人怎么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包含两性之间神圣的关系。日益缺乏稳定的中国家庭生活,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是更加不负责任,更加追求私欲还是更多的心灵自由、更多的个性解放?
  
  中国现在正从追求GDP转向“科学发展观”。可是,中国已经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森林面积只剩下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才 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0.6公顷的21.3%。而日本的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布满绿树、风光秀丽、诗意盎然、滋养了李白和杜甫的古国,如今已沦为中国人的了然残梦!日益被工业污染的大地、荒漠化占1/3以上的奄奄一息的国土,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以及春天刮过北京的漫漫沙尘,就像是中华大地母亲的叹息,又像是天地间最严厉的一声声警告。中国,已经禁不住折腾,已经不堪重负了。
    
  与大地一同干涸的还有中国人的心灵。比荒漠更加荒漠的也是中国人的心灵。
    
    日本人何以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依然让国土保持锦绣,何以不让GDP蒙蔽了头脑,何以比中国人早走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发展观之路。中国人,是否应该放下“高贵”的身份,去认真地研究一下,学习一下?
    
    中国的人均寿命是比较高的。2000年统计的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69.63岁和73.33岁。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是天底不劳动强度最大的国家,工作压力极大,可是,你想不到的是,日本却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200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5.33岁,男性为78.33岁,均创下全球最高纪录。日本男女平均寿命已连续4年名列世界第一,而女性寿命从1985年以来一直名列第一。显然,中国人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没有日本人活得长寿。
    
    日本是个什么国家呢?在许多人眼里,它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国家。可是,从一个个统计数据的比较,我们却发现,日本是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于远见,并且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日本,决非等闲之辈,决非那个“幻觉”中日薄西山的国家,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出类拨萃,值得中国人认真借鉴和学习的国家。而中国,也并非“幻觉”中已经崛起并即将超过周边这个伟大邻居的国家。中国,只是一个刚刚恢复元气,有着远大前程,同时需要在各方面倍加努力的国家而已。
    
    也许,在一些中国愤青朋友的眼里,从来不耻于与日本人为伍,更别提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不过是仇人而已。就算是这样罢,但千万请记住一句话:对于你的仇人,最好的报复是“比他活得更好”,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让对方活得更糟。
    
    而要做到生活得比人家好,光有满腔的热血和喊破了天的口号是不够的,更加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真正的智慧以及扎扎实实的行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货币简史:

货币简史:   日本的货币发行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日本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有10000、5000、1000、500、100、50、10、5、1圆等面额,另有500、100、50、10、5、1圆铸币。1日圆等于100钱。日本国货币发行最早始于8世纪。17世纪(1600年)建立了日本独自的币制,1600年开始流通日本初期纸币。1871年5月10日是日圆的诞生日。这一天日本在法律上确立了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制度,同时公布了“新货币条例”,条例称:“新钱币的称呼以圆作为起源。”“圆”作为货币单位代替了德川时代以来维持下来的“两”(四进位法),1 日圆的价值定为1500毫克黄金,制造金币以此为标准,金币和辅币都铸成圆形,采用十进位法。在日本银行成立之前,日本的纸币曾有政府纸币与国立银行券。1882年日本银行成立,并于同年10月10日开业。1885年5月9日,日本银行发行了最初的日本银行券,这是以1 圆银币作为货币单位的兑换银券。1899年,日本的纸币统一为日本银行券,原来的政府纸币与国立银行券停止使用。 1897年日本的金本位制在法律上被确定下来,依据是“货币法”,1 圆的含金量为750毫克,日本银行开始发行“日本银行兑换券”。 1931年9月2日,英国停止金本位制,日本大藏省于同年12月13日宣布再次禁止黄金输出,日本银行券的兑换停止了。1938年战争期间,基于“临时货币法”,曾发行过小面额的日本银行券(1947年退出流通)。 1941年银行券的发行实际上已与含金量脱钩,法律上的确定是1942年的日本银行法。日本政府1942年发行兑换银行券(新钞)代替了日本银行券。 1946年2月26日以旧钞换新钞,将5日元以上日本银行券强制性存入金融机构,每人最多只能兑换100日元新钞,剩余部分被封存,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到1/4。按规定,旧的银行券在1946年3月2日后就不再流通。日元汇率在金本位制前趋跌,制定金本位后较稳定。 1884年与美元比价是100日元等于100美元。禁止黄金输出期间,汇价基本在100日元合49美元。1930年1月11日,黄金输出禁令解除,恢复旧平价的金本位制, 1949年4月25日规定:美元等于360日元,1 日元等于2.46852毫克黄金, 1971年8月29日日本政府决定日元浮动。70年代以后,日元汇价几经波折,在1979年一1982年间,一直是1美元兑210一270日元, 80年代以来,日元在国际市场上日趋坚挺。日本钞票正面文字全部使用汉字(由左至右顺序排列),中间上方均印有“日本银行券”字样。背面则有用拉丁文拼音的行名“NIPPON CINKO”(日本银行)、货币单位名称“YEN”(圆)字样。各种钞票均无发行日期,发行单位负责人是使用印章的形式,即票面印有红色“总裁之印”和“发券局长”图章各一个。1984年11月1日日本银行发行了10000、5000、1000圆三种新钞票。过去使用的10000圆(圣德太子像)、5000圆(圣德太子像)、1000圆(伊滕博文像)、500圆(岩仓具视象)四种钞票仍继续流通使用。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16 15:05 , Processed in 0.0385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