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如果说《金刚经》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内功心法,《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则是作家兼出版人郝明义花了二十年时间摸索《金刚经》的心得报告。
  有郝明义对自己的回顾,四十岁生日才“赫然发现”自己是牡羊座的郝明义,“归座认命”,决定改变自己的个性,开始寻找驯服激进牡羊的法门。他慢慢发现,原来所有驯羊的动机、基础与方法,都在《金刚经》里头。
  本书描绘他如何花了十多年时间和自己的“念头”挣扎,并且以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身份,说出他接触《金刚经》的经过与心得。郝先生挣扎了那么多年,看了那么多的书,走了那么多的路,又经历了那么多事,写出来的文字,除了个人经历,也是读书笔记。
  这些隽永的文字,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给寻找人生方向的人们一股正面的力量!最后,关于几部经典如何交叉使用,乃至于破解《金刚经》这部内功秘籍的极致境界,作者也以诚恳而自省的笔触提供了参考答案。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一 迟来的牡羊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4:48  字数:3354

 献给在生命中寻找方向的人
  到一九九六年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双鱼座。
  双鱼座很有梦想,不太务实,挺有矛盾的性格,又有些直觉力等等,都能在我身上找到印证。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自己想成一条长着两只肥头大耳的双鱼。
  何况,这条鱼一直还游得挺快乐的,又那么幸运。
  一九七八年,大学毕业。
  在那个全台湾都在追求外销的年代,去应征工作,亮出台大国际贸易系的帽子,总会受到热烈欢迎。但是实际去面谈的时候,对方看到你拄着一双拐杖,又总会叫你等候通知。
  人要创造自己的命运嘛,所以我干脆和朋友一起开个贸易公司。
  志气很大,但是写多少开发信也没人回,不到三个月就倒闭了。事后回顾,不知道和公司英文名字有没有关系。英文名字,当时直接从中文“盖亚企业”音译,称之为"Gay&Company"是也。
  之后,我在一栋混杂着谋杀命案、黑道老大、小弟、赌徒、舞女、应召女郎的大厦里,混了大半年。
  山穷水尽之际,听说去韩国客串跑单帮是条路子。带些台湾的药材回去,再换些毛毯和人参回来。算盘打的,没有一本万利也是一本三利。
  但是任何工作都需要专业。跑单帮也是。想客串一把的我,偷鸡不着蚀把米。债上加债不说,连回台湾的路费都没了。
  因为欠债不少,回台湾也没出路,在当时还叫作“汉城”的首尔流浪了一阵。走投无路,有人建议我不如在韩国留下来,去华侨中学当个老师。生活稳定,有了收入,再徐图还债。
  这种建议听来很稳妥,但不是我要的。有点像是包了糖衣的毒药。走上这条路的话,当初又何必去台湾读书?
  还好有一位真正专业跑单帮的先生,出了个主意。居住在韩国的华侨,有一种需要定时更新生效的暂时居留权。当时,如果放弃在韩国的居留权而回台定居的话,台湾有一个特许,可以多带一些东西通关,不必上税。
  这位专家说,如果我放弃韩国的居留权,把这个通关特许让给他,他就回报我一张回台湾的机票。
  我说,那好。
  不知怎么,从小我就觉得“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中,有一种美感。
  把自己认作是双鱼座的时候,觉得这都是爱好梦想的特质在作祟。
  我就这样身无分文地回到台北。一位叫柳耀中的朋友接济我,在兴隆路跟一位二房东分租了一间屋子过了几个月。
  当时在党外杂志《八十年代》上班的二房东,叫郑丽淑。她看我每天在家里和太阳对望不是办法,说长桥出版社的老板邓维桢常去他们公司,在找英文翻译,问我要不要试试。
  一九七九年的夏天,我成为长桥的特约翻译。再不久,他们有个编辑的位置出缺,我补进去,正式进入出版业。
  长桥这第一个工作,给了我当一个编辑的完整基础训练。
  尤其,借着邓维桢先生要我开发一个英文学习杂志的机会,我大量阅读了各种国外期刊,还去台大的研究图书馆读了整整十年的《时代》(TIME)周刊,把一篇篇值得参考的文章影印下来。
  我不只从头学了一遍英文,后来做编辑的视觉美学思考,也和那段时间的吸收有关。
  创立《世界地理杂志》的陈明达先生,找我去筹办一本科技刊物《2001》,使我第二个工作有了独立主持编辑部门,实际动手编一本杂志的历练。
  在《2001》的时候遇见一个日本人,请教他为什么日本读书风气那么盛。他说日本没有资源。我说台湾也没有。他说哪里,你们稻米一年可以产三次呢。
  他那句话,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体会到人不要妄自菲薄。原来一天可以工作十二个小时的话,之后就更练习工作到十六个小时以上了。
  第三个工作,我去了《生产力》杂志。这原来是中国生产力中心几十年历史的内部刊物,石滋宜博士和副总经理万以宁,想要改版,面对市场。
  黄明坚因为我当时失业,介绍我去应征,接下了试用三个月的改版任务。三个月后,石博士要我正式负责《生产力》杂志,不但要管编务,还要进一步为发行和广告业务负责。总之,当一个利润中心的主管,也可以说是负责一个有实无名的公司。
  从《生产力》杂志开始,有些工作伙伴和我逐步建起长期的合作默契。
  改版的《生产力》杂志,我瞄准中小企业,喊出“实战的经营智慧”,引起很多回响。有一天,《工商时报》副刊主任苏拾平打电话给我,说余范英发行人想认识我。
  余小姐看了我一篇文章——《义气的朋友》,想见我。认识余小姐,开启了我人生新的一扇门。
  一九八七年左右的台湾,事情真多。
  解严。大家乐。股市从一千点开始起飞。报禁即将开放。
  那是一个连皮肤都可以感受到空气中的震动的时候。
  因为和余小姐有了虽然只是一面,但十分投缘的谈话,所以后来要离开《生产力》的时候,就想到打个电话给余小姐,问她是否可能介绍我见一下余纪忠先生。
  余小姐一口就答应了。
  一个天色阴暗的星期天早上,我去余纪忠先生家里见他。
  我跟余先生说,我想编《时报新闻周刊》,相信自己可以给这本当时创刊有段时间的杂志,带来些新的面貌。
  以前都是在传闻中听说余先生用人的魄力,那天亲身体会。余先生听我这初见的人说了半个来小时,立即同意,要我马上以副总编辑到任,再升我为总编辑。
  后来,我以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为《时报新闻周刊》改版。
  《时报新闻周刊》算是一种过渡。真正意义上,半年多之后,余先生要我去接时报出版公司的总经理,是我的第四个工作。
  和《生产力》杂志阶段不同的是,这次我不只是负责一个有实无名的利润中心,而是一个有实有名,并且还有相当规模的公司。
  一九八○年代末的台湾出版市场,正要设法和国际接轨。余先生充分支持,又有时报资源的后盾,接下来我有了各种尝试、开展的机会。
  一个大学毕业后应征无门的人,花九年时间,前后经历四个逐阶育成及衔接的职位就来到这里,不能不说幸运。
  幸运到我都没觉察到自己有多么幸运。
  在时报工作近八年,到一九九六年快要离职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我不是双鱼座。我对星座没有研究。错当了那么久的双鱼,是因为把农历换算成阳历生日时候的一个错误造成的。
  迟来总比没有好。那年三月底,台湾在庆祝李登辉当选第一届直选总统,我自己则在打包交接的时候,总算知道自己原来是个牡羊座。出生在“出版节”的牡羊座。
  用牡羊座而不是双鱼座来回顾自己的路程,就更有迹可循了。
  牡羊好奇。我相信管他什么风险,试一试总不会死。
  牡羊前进。我可以连续两个月每天睡眠不到两个小时。
  牡羊快速。我享受手起刀落,相信不拘小节。
  牡羊乐观。我白天有什么烦恼,在出租车上打个盹就可以化掉一些;晚上有什么烦恼,睡个觉起来就好许多。
  牡羊往前看。我不做重复自己的事。
  在那个节骨眼上知道自己是牡羊,也感慨良多。
  在时报近八年,我追求成长的幅度,也追求速度,一路把新书出书量增加了七倍,营业额拉高了大约六倍。
  但正当我设定下个目标,要开始冲刺的时候,却陷入火线。因为我们投资成立的一个漫画连锁店倒闭,加上我支持的两家漫画中盘出现经营危机而大量退书等一连串因素,开启我被检讨的序幕。
  各方意外的伏击与地雷也随之全开,交织成一片火网。
  攻防战进行了几个月,最后因为火网之外荡进一枚意外的石子,结束了僵持的战局。骆驼背上会有最后一根草,战场上会有最后一颗石子。
  我递上了辞呈,决定一个星期之内,就交接离任。
  离任第二天,《EQ》正式上市,创了一个畅销书的纪录。
  在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陆上动物,而不是水里动物的那前后,我在惊异混杂的心情中,逐渐多了一些体会。
  好奇会杀死一只猫。原来也包括牡羊。
  每天睡两小时没关系,但是一个星期有五天要天亮才回家,婚姻会出问题。
  手起刀落,不小心会刀起手落。自己的手。
  乐观,会昧于事实。
  前瞻,会看不到脚下的陷阱。
  低潮了两个星期之后,我决定不再检视自己的伤口。
  向前行。
  那时林强的歌还没出来,但已注定我将是这首歌最忠实的粉丝。
  牡羊嘛。

二 黑户佛教徒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5:02  字数:7015

 人可以分四种。
  第一种,是“无神论”。相信脚下踩的就是土地,头顶有的就是天空,别无其他。死后也就尘归尘,土归土,别无去处。
  第二种,是“有神论”。相信天地之外,另有其他存在。有天堂,有地狱,有无上的主宰。因而会选择一种宗教信仰。
  第三种,“非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但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抬头三尺有神明”。
  第四种,“非有神论”。以上皆非,也以上皆是。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庙就求,有神就拜。
  三十三岁之前,我是个“非无神论”者。不进教堂,不进寺庙。但是我相信有个“上天”。只要我正正当当地做人,会得到适当的回报。
  一九八九年夏天,我受着多重折磨。
  工作为接手不久的时报出版公司的整顿而手忙脚乱。家庭为自己的疏于照料而另有苦恼。
  此外,身体的腋下和大腿根部有湿疹,久医不愈。天热流汗,就要在痒痛交加中抓得皮破血流,于是恶性循环。那年夏天,为隐疾所苦,经常有生不如死之感。
  有天一大早进办公室,却因为打开抽屉,看到一位作者慧心斋主送给我,随手扔在里面的小册子,人生从此改变了。
  抽屉里躺着的那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黄色的,上面印着一位手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旁边写着“大悲咒”。我信手拿了起来,在安静无人的办公室里慢慢地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脑子昏沉沉的。接着虽然上班了,但是想再读一遍《大悲咒》的念头越来越强。下午四点刚过不久,我就溜班回家,一个人关在卧房里读了起来。
  一遍两遍之后,我发现自己读的速度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快,快到无法控制自己舌头的地步。然后,我涕泗横流地大哭一场,听到孩子放学回家的声音,才好不容易停了下来。
  最奇妙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梳洗,发现一件极其意外,无法理解的事。湿疹黏液与破皮血水已经形成溃烂的腋下与大腿根部,竟然成为干燥一片的皮肤。好比说,前一天还是洪水泛滥的状态,第二天早上却成了退潮之后的一片干地。唯一可以证明这些部位确实有过问题的证据,是皮肤的颜色。原先溃烂部位现在是一片暗紫色,与周近皮肤形成强烈对比。
  纠缠我经年的一个痛苦不堪的隐疾,就这样干干净净地,在隔夜之间消失了。
  从没见过收音机的人,一下子看到收音机可以调整频道,听到一些新奇的声音,是会很惊喜的。
  从没接触过宗教,一下子体会到宗教信仰带来一些神秘经历的人,也是如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太好奇了。
  慧心斋主比我早些时候接触佛教。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所接触的各种佛教相关的人、事、地、物,几乎都是她帮我介绍的。
  我忙碌地寻觅。更想体会一些神秘的经验。
  牡羊座都是好奇的。不是吗?
  我又有过几次印象很深刻的神秘经验。
  除了《大悲咒》之外,我读的第二部佛经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头一次读的那天,是农历七月。伴着无间地狱的种种场面,我读到地藏菩萨“将承佛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的表白,并向世尊做出承诺,“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夜半寂然的灯下,我悄声一句句读着:“如是三白佛言: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直可以感受到只有我一个人的屋子里,身旁却另有静静聆听的存在。
  宇宙,森然。
  读《地藏经》,又让我和逝去的父母有一次接触的机会。
  有一天,一位有“神通”的人士跟我说,我应该读《地藏经》回向给我逝去的母亲。说她一直放心不下我,跟随我多年,应该到让她离开的时候了。
  我母亲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去世的。初一的年纪已经不小,可我对她去世的回忆却一直很不清楚,很不真实。
  我对她思念,要再过六年才觉醒过来。一九八九年的当时,还早。
  不过,毕竟有一点是我记得的。一位去参加我母亲葬礼回来的叔叔,红着眼告诉我:我母亲的棺木要钉的时候,一直钉不进去。直到爸爸跟她保证一定会好好照顾我,要她放心,钉子才钉了下去。
  听了这位人士建议我读《地藏经》,我半信半疑地先是回了一句:那也很好啊,我也正好可以和我母亲多相处。
  她说,阴阳相隔,终是两受干扰。接着她说了她看到的我母亲的衣着和鞋子的特征,不由得我不信。
  我照她说的,回家去读了七遍《地藏经》回向给我当时去世二十年的母亲。
  回向之后,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像是在一个晴朗的清明节的早上,去扫墓的路上被一阵轻轻的风吹过的心情。
  第二天我主动想到,那也该读《地藏经》回向给我父亲。
  我父亲是才一年多之前过世的,不用别人指点,我都知道他和我在一起。
  我去韩国奔丧,整理了一些父亲的衣物带回台湾之后,一天独自在家里午休。半睡半醒之间,蒙眬中觉得有个人影飞快地掠进房间,才在床边一坐,已经没入我身。大约是一小团棉花的重量进入身体的感觉。这一下子吓得我跳了起来,立刻夺门而出。
  但是在大门刚关上的剎那,我却直觉到那团棉花的重量,应该和我父亲有关。我父亲是不会害我的。所以我安慰着自己又开门进了家里。
  有一部电影叫《灵魂的重量》(21Grams)。我没量过一小团棉花是否二十一公克。但那就是我感受到的灵魂的重量。
  因为成长的过程里,和我父亲的心结多,又得以在他晚年重新亲近,所以当时即使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没有任何神秘经验的我,也直觉到那是父子之间的一种牵挂。这时,想到也读《地藏经》给他。
  读完回向之后,比前晚的感受清晰多了。我可以清楚地觉察到有一个无形的、类似影子的东西,慢慢地,一寸寸地,从我身体里横向移动出去。
  我像是在和什么离别,又像是在掏空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由自己地放声痛哭。哭到声嘶力竭,突然不知由来地反手一掌拍在自己额头,才停止。
  因为有许多神秘的经验,使我在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花了大量精神去探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以及,我如何才能具备更大的能力来探索这些神秘现象。
  幸好这时我认识了洪启嵩。有一次我把自己的神秘经历说给他听,他提醒我,一个修行人不应该执着于神通之事。
  他的话,一下子把我敲醒。
  大约同时,我读一部佛经,看到了一段。
  佛陀的弟子之中,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目犍连神通之大,看到一只鸽子,就可以知道这只鸽子过去一千世的由来,也可以知道这只鸽子未来一千世的演化。
  大家说目犍连的神通这么厉害,不知和佛陀的智慧如何相比。
  佛陀回答说:把那只鸽子身上的一支羽毛切成一千段。以千分之一支羽毛去沾沾海水,沾到多少就是目犍连的神通所及。而佛陀的智慧,则是那整个大海。
  这个故事让我彻底清醒过来。
  学佛学佛,可不是去学那千分之一的羽毛。
  很多人经常把科学没法解释的事情,都称之为“迷信”。但是长久以来,我也看到许多人越是不接受宇宙里存在一些目前还无从探测的能量,越会因为有人稍微展露一手和那些能量沟通的能力,就五体投地。像一个从来不相信收音机会接收无线电波的人,一旦给他听到收音机里当真可以传来一点声音,就把那个不过是转动了一下收音机调频钮的人,当成宇宙的创造者来膜拜了。
  我很庆幸自己很早就有些对神秘经验的体会。那段经历,对我最大的好处,是从此对“神通”、“神秘经历”等免疫。此后,不论什么样的大师、高手,表演多么神奇的身手,我都不会为之所动。
  每当看到人听到、看到什么大师指点了“前世”因果就敬若神明,我都会想到目犍连的故事。前后看得出总共两千世因果变化的目犍连,才相当于那千分之一的羽毛,摇头晃脑或故作神秘地谈一次“前世”的人,那是两百万分之一的羽毛所能沾到的海水吧。
  我决定好好地从佛经中去认识佛法。
  读了《地藏经》、《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等。
  买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还有许多其他的经。
  东读西读之后,固然有些收获,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像是进了玉米园里的那只熊。东折西折,也不知手上到底拿到了什么。
  《金刚经》读过几遍,虽然觉得很好,但主要是感受到文字之美。对于经义的体会,实在谈不上。更多的是疑惑。譬如:怎么可能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布施,还比不上持诵这本经的四句偈?
  这时我在禅宗皈依了惟觉老和尚。决定去万里的灵泉寺打个禅七。
  禅七的意思,是要在七天的时间里克期取证,有些突破性的领悟。我在心中给自己头上绑了一条“必胜”的带子,上了山。
  上山之前,从我读的佛经和一些理解中,已经体会到佛法会教我们打破一些执着,打破一些因为执着而起的分别心。
  我掂量一下自己,觉得对金钱是最看得开的,所以打破对“贫富”的执着分别心,最不成问题。“贵贱”、“美丑”等等,也都还好。唯独“善恶”,我觉得打不破。
  人之为人,异于禽兽,不就是因为我们有羞耻心,有一些价值观的坚持?那为什么要打破“善恶”?
  “不思恶”倒也罢了,为什么也要“不思善”?
  我本来挺为自己“嫉恶如仇”的个性为傲。如果没有了我对“善”的判断与坚持,那这又算什么个性?
  《心经》里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记得当时虽然没法体会“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怎么回事,但起码可以接受有这种可能。但是对于“不垢不净”,我就没法理解。“不垢不净”,对我来说,类似“不善不恶”。我可以接受“不恶”,但接受不了“不善”,我也可以接受“不垢”,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不净”。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连“善”也不能住?依善而生心,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
  我就带着这些疑问上了山。
  打过禅七的人都知道,那七天有个过程。
  前三天,通常都是找各种理由告诉自己,枯坐在这个禅堂里多么没有意义,不如赶快下山,把这时间用来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都在和要不要逃离,用什么借口逃离之类的念头挣扎。
  熬到第四天还没放弃,多少总会认命,开始比较“务实”地静坐。
  第五天,比较用得上工夫。
  最后两天,有些心得,巩固或放大。
  我也是这么个路程。
  而我第一次禅七的心得之一,是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打破“善恶”的分别心,为什么连“善”也不要执着了。
  那是在第四天。我刚刚用一万个理由劝说自己不要浪费生命,赶快下山,又好不容易抵抗过这些诱惑之后,有一炷香坐得比较好。
  我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自己的念头此起彼落,相衍相生。
  这么说吧。第一个念头是禅堂。由禅堂而想到食堂。食堂想到筷子。由筷子而竹子。由竹子而丛林。由丛林而原始人。由原始人而取火。由火而灯。由灯而电。由电而爱迪生。
  但就在我自以为很清楚地掌握自己念头一路流转到这里的时候,天外飞来一个画面,一群赤条条的男女跳出来,在荒淫作戏。那是多年前看过一本小说里的场景。
  我蓦然吓出一身冷汗。
  如果我的念头是从香车而想到美人,想到美人的时候跳出这些性爱场面,倒罢了。起码你有一个线索,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联想到这里。但是,为什么我在由“电”而想到“爱迪生”的那个环节上,莫名其妙地跳出一个毫无来由、无所根据的男女性爱嬉戏的场面?这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啊!
  我头一次那么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念头其实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或者说,自己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这种毫无来由、无所根据的念头,会不会有一就有二,不断地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
  会不会,我平日自以为是的,许多以为是“善”的坚持,也只是类似那些男女性爱嬉戏的场面,其实是不受自己控制,莫名其妙蹦出来的一些念头呢?
  也在那一会儿,我想到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自由之路》(YOL)所留下的感触。
  《自由之路》是一个土耳其异议分子导演,在监狱里画好分镜剧本,偷运出来交助手帮他拍摄的电影,后来他逃狱出来亲自剪辑完成。
  电影讲几个出狱的人的故事。其中一人因为在被捕过程中涉及其妻舅之死,得不到妻子的娘家所谅解。出狱后,他去探访投靠娘家的妻子,遭到仇视,不准他带家人离开。但妻子违背娘家的禁令,还是带着子女和他逃离。
  这对久违的夫妻在逃亡的火车上,禁不住重逢的激动,挤到厕所里亲热,差点被围在厕所外面的人打死。好不容易警察把他们救了出来,训斥他们不知羞耻,不知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接着,趁警察离开的一个空档,娘家的人赶至,开枪杀了这对夫妻,然后把孩子带了回去。
  这部电影是一九八二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得主。我在后来的金马奖外片观摩展上看的。头一次看土耳其电影,散场后我被两个问题堵得心口闷闷的:人家夫妻在火车厕所里亲热,干那些乘客什么事,恼怒成那个样子?人家夫妻要另过日子,娘家人干嘛非得一路追杀,宁可带回去两个没了爹妈的孩子自己扶养?
  这两个闷了许久的问题,却在那天的禅堂里突然回到我的心头,帮我找到了为什么对“善”也不能执着的答案。
  乘客和娘家的人,都是自认为在“替天行道”,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那是土耳其的风俗民情。然而换一个地方,换一个人来看,那些“正义”却可能只是“粗暴”。所谓“善恶”,所谓“是非”,不过是价值观的投射。而价值观,是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正如我看土耳其人对“善”、“正义”的执着不以为然,其他地方的人看我对“善”、“正义”的执着也可能不以为然。
  所谓“正义、正义,多少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正是一心执着于“善”的人所可能造成的结果。
  佛法里的“不思善,不思恶”,不是要人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而是要我们认清“善”、“恶”都是一些价值观。价值观都是一些念头。而我们对自己的念头所能把握的其实并不多,并不大。
  所以,不要执着于一些事实上我们连自己都把握不大的念头。
  禅七,正是透过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段密集的七天时间,来让人和自己的念头对话,认识念头,进而练习控制念头,让自己当念头的主人,而不是当念头的奴隶。
  有了这个体悟之后,在那次禅七剩下的两天时间里,我就比较有了用功的方向。
  到第七天,终于体会到《心经》里面为什么会有“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段文字。
  下山后,我觉得人生大不相同。对佛法的体会也大不相同。再读《金刚经》,觉得可以上手了,最少从道理上也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怎么回事了。
  那个当儿,我正好拿到一本精装的《金刚经》及其相关经文的合订本。合订本里有《金刚经》,有《六祖坛经》,还有六祖的《金刚经口诀》等。
  这本书有点像是一本《金刚经》的小百科,从此跟我一路到现在。
  这么多年,虽然我从不回答如果要我去荒岛带唯一的一本书,会选哪一本这种问题,但在我心底,答案早已经有了。事实上,后来我把自己曾经读过的其他佛经,都陆续打包送人或捐赠给图书馆了。
  只有《金刚经》的合订本,始终伴着我。
  打完第一次禅七之后,因为自己已经受用很大,我想不要占据别人亲近师父的机会,所以就有意地比较少上山去。十个月后,觉得需要再充一下电,去打了第二次禅七。再一年两个月后,打了第三次禅七。到第三次禅七打完之后,我就决心尽量少去打扰师父。
  我不是出家人,也不是研究佛学的人。我是一个在社会中工作的人,有自己人生目标要探寻的人。我需要的是可以帮我在红尘之中踽踽独行,在探寻中不致迷失方向的指引。
  我既然知道了认识自己念头的重要性,学了看管念头的基本方法,又在这段时间越来越领会到《金刚经》在这件事情上的根本意义,就觉得自己像是有了一枚指南针。未来发展如何不知,但是《金刚经》起码永远在指引一个方向: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惑,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制。
  我爱读武侠小说。大有学成下山,从此要自行闯荡江湖的味道。想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句话,再翻翻《六祖坛经》,里面写着“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坚持“自渡”,我刻意拉长自己去见师父的时间间隔,结果从一九九三年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见他了。
  之前我也皈依了密宗的智敏、慧华师父。我从这两位师父处也受到很大的启发与指点。
  但是从我开始要对治自己的“念头”之后,就逐渐不去参加法会了。我知道两位密宗师父的正见与传授法要之可贵,但密宗弟子毕竟要自己用功,勤于修法。而我这个懒惰的弟子,只想在红尘中以工作为道场,和自己的念头周旋,挪不出特定的时间修法,也就不想只是参加法会,妄图灌顶加持,事实上只是浪费师父的时间。
  我既然相信佛法是一条“自修自证”的路,连自己皈依的禅、密两宗的师父都不见了,当然更不会去其他的寺院参加法会等等。不去任何寺院走动,自己当然就不会以佛教徒的身分曝光,也不会与其他众多的佛教徒交流。
  我不轻易和别人谈我的信仰。更绝不在衣饰、外观上留下任何和佛教徒产生联想的痕迹。
  我成了一个黑户佛教徒。

三 四条绳索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5:11  字数:3869

 就一个黑户佛教徒而言,我对自己的期许就是,以红尘中的工作为道场。
  我相信佛法不是出世之法。《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我觉得可以不受任何牵绊,勇往前进,有任何挫折和烦恼,像是抖抖衣袂般抖掉即可。抖不掉的时候,就如《六祖坛经》说的:“烦恼即菩提”,努力体会。体会不得,就带着烦恼继续前进。
  可是,大约就在我发现自己是牡羊座,要开始为新创立的大块文化而冲刺的那个时间,我却另外有些想法了。
  会另有想法,首先是因为我去了商务印书馆工作。
  几乎就在大块成立的同时,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张连生副董事长想到找我去接总经理的位置,并且介绍我和刘发克董事长认识。
  刘先生很慷慨地和张先生讨论出一个办法,让台湾商务加入大块,成为股东之一,找出我可以在两边兼任的立场。大块的股东也支持我去商务工作,认为我有办法想出兼顾两者之路。于是我就开始白天九点到六点在商务上班,晚上七点之后到大块上班到半夜两点的工作。
  星期天,则沉睡终日。
  商务印书馆当时是要满一百岁的公司。大块却是新生的婴儿。我白天要设法使百岁人瑞逐渐血气充盈,晚上则要使新生儿一步步长大。
  两件事情,我都体会到急不得。
  加上这时候商务的张连生副董事长,一直提醒我一点。连公是催生《四库全书》的老出版人,酒量好,以前我都称他是“酒公”。
  连公说,我过去做事跑得太快。太快了就会摔跤。摔跤之后再爬起来前进,不免会耽搁。还不如一开始就慢一点,稳稳当当地跑。
  “事缓则圆啊。”他说。
  以前做事情,如果百分之五十看不清楚,百分之五十看得清楚,那肯定是先做了再说。甚至,有时候百分之六十看不清楚,百分之七十看不清楚,我也都会先做了再说。
  没有冒险,哪来机会啊。我会说。
  用“事缓则圆”来回头检查一下自己,还真发现不少问题。任何事情急前一步,连带着做起事情也只重大局,小节不拘的倾向,固然把我一路推前,开展了许多局面,但是也往往留下许多有待善后的状况,得罪人,也埋下许多隐藏的未爆弹。
  于是,我感受到工作不应该只是坚定前进而已。更应该深思细虑,甚至,谨小慎微。
  检讨起来,我太自负于会策略思考,大局着眼,却往往没注意到细节决定一切,尤其是人际关系上。
  我决定练习调整调整自己,任何动作,都先把细节顾虑周全。于是给横冲乱撞的牡羊套上了一条绳索,叫作“宁缓不急”。套上“宁缓不急”的绳索之后,不要说百分之五十看得清楚,即使是百分之七十看得清楚,我也练习告诉自己:“等等看再说。”
  过去,我喜欢梁启超的“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以之为座右铭。
  这时开始,我请人写了一幅“深思”,挂在背后墙上。
  接着,我又给自己套上了第二条绳索。
  大块成立的前一个月,有家出版集团先诞生了。
  出版集团成立的起因,是有感于过去台湾出版业者的规模都太小,形不成规模经济的效应,因此努力以发展成大集团为目标。
  这是一个在台湾很新的实验,得到了许多响应。媒体也经常来问我,大块何时要集团化。
  我同意台湾到了应该出现大规模出版集团的时候。一如一座城市里都是夜市小吃和小餐厅之后,应该出现富丽堂皇的观光饭店级餐厅。
  但我不同意餐厅不走观光饭店的路,就活不下去的说法。一如城市里有再豪华的观光饭店级餐厅,也需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小餐厅,以及各式各样的路边摊。
  很多外人,尤其是大陆人来台湾,最羡慕的,就是台湾有些小出版社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一个人也可以当老板,一年出个几本书生存。
  既然有人已经走上往大出版集团发展的路,那我要走一条不同的路,证明台湾也有小出版社继续生存的空间与路途。
  为了不要让牡羊忘情狂奔,于是我又给自己套上了第二条绳索。这条绳索叫作“宁小不大”。时时提醒自己,一个出版公司不刻意追求规模,仍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特色。
  伴着“宁小不大”绳索而来的,还有一条“宁公不私”的绳索。
  很多人说,为公共事务做些奉献,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小公司自顾不暇,谈不上。但是我觉得正好相反。
  大公司,不缺自己拓展空间的能力,也不差市场秩序即使乱一点也可以行动的能力。但小公司不然。
  小公司的负责人出来多做点服务公众的事情,不论是拓展空间,还是维持秩序,都是利人利己的。
  只是任何人出来做服务公众的事情,都必须坚持“先公后私“,甚至“宁公不私”的立场,否则无以服众。于是,我从可以工作的时间里,拿出相当大的部份,为出版同业工作。后来,又在出版以外的一些议题上,努力尝试扮演“公民”的角色。
  这“宁公不私”,就成了捆绑牡羊的第三条绳索。
  在网络方兴未艾之时,我却经由网络,在虚拟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有了再次婚姻。这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我。
  我珍惜这个机会,再三提醒自己:在前一次婚姻里扮演过差劲的丈夫与父亲之后,这次不要重蹈覆辙。
  我先把晚上的应酬戒掉了(更别提饮酒作乐)。再把周末时间都拨给家庭,成了“微型人生”的相信者与实践者。
  “微型人生”是相对于“线型人生”而来的。
  常见的“线型人生”,把人生按年龄画成一条横线,少年、青年、中年,各有各阶段的工作与生活目标。最后以退休及老年阶段的休闲,为整个人生的完成。
  “线型人生”的规划,看来很理性。但是有其不可预测之处。你要先打拼再照顾家庭,但是等你打拼好了,家人不在了,或不理你了呢?你要先赚足了钱再周游世界,但是赚钱伤了你的身体根本动弹不了呢?总之,人生无常。你可以有“线型人生”的规划,但是到了某个阶段,当时主客观条件是否当真能配合得了你希望的事情成真,谁也说不准。
  “微型人生”,则不然。人生的完成,不必以七、八十年来进行。辛勤工作、陪伴家人、自我进修、休闲旅游、服务公众,这许多不同的生活面貌,可以用一年,或是一季,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一天时间的分配来完成。换句话说,你可以设定自己的“微型人生”是一年版,一季版,一个月版,一星期版,还是一天版(如果你设定为七、八十年版,那当然就等同于“线型人生”了)。
  “线型人生”,把人生的各个面向,按年龄的进展设定为不同阶段的重点目标,把人生整个走完,才把所有面向的目标都接触一遍。
  “微型人生”,把人生的各个面向,集中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都探索一遍。如果你过的是一年版的“微型人生”,那就每年完成一次人生。如果是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一天版的“微型人生”,那就每个月、每个星期、每天完成一次人生。
  我原来只是在过自己的“微型人生”,但并没有这个说法。后来有次访问郑松茂的时候,听他说起同样的主张,并且他还为之提出了“微型人生”的名称,以后就很同意地拿来引用了。
  选择“微型人生”,说容易很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
  对我这个本来是牡羊座个性,年龄又在四十来岁的人而言,最难的,则是要看开对事业的冲刺。
  四十来岁,在“线型人生”来说,正处于要全力发展事业和财富的阶段。我在这个阶段,却要改采“微型人生”的生活,克制住这些动力,实在并不容易。虽然,我已经给自己套上了三条绳索,但如果不是有第四条绳索的话,能不能套得住还真难说。
  这第四条绳索,叫作“宁待不求”。主要是由我的佛法信仰,尤其是《金刚经》所形成。
  人如果沉着下来,会体会到一件事情,就是“祸福相倚”。
  “祸福相倚”不是自我安慰的借口,而是事实。遇到再倒霉的事情,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宝物。同样的,得到一个再好的宝物,里面一定埋着一个定时炸弹。
  没看到宝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开始找。没开始找,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接受这个倒霉事情发生的事实。
  没看到定时炸弹,只是因为太兴奋与雀跃于宝物,没有准备要扫自己的兴。炸弹没爆,只因为时间还没到。
  “祸福相倚”本来是《易经》的真谛,但是在对我阅读并应用《金刚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助力。
  佛法中有一句话是,“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学佛的人,开始就得练习不要随便起心动念。因为对念头的认识与掌握不够,起心动念往往都是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祸福相倚”辅助性地让我体会到不要随便起心动念的重要。我们起心动念,无非都是为了求自己的“福”。而既然是“祸福相倚”,那么我们求“福”的同时,往往也就可能得“祸”。
  我既然一直对看管自己的“念头”并没有把握,那么让“念头”冒起来,去冲刺什么事业和财富,就算真有所得,这些事业和财富背后潜藏的问题和烦恼,可能也是我难以消化的。
  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的产物。如果因缘成熟了,有条件和环境让我做什么,我当然去做。否则,在我对看管自己念头没有把握之前,我不想主动追求什么。
  于是,在事业和财富上,我决定采取“宁待不求”。“待”的是机缘成熟。
  有了这“宁待不求”的第四条绳索,才真正和前面三条一起四方着力,把一头本来随时要扬蹄奔冲的牡羊拉扯缓慢下来。
  虽然开始的时候躁动很大,一路想要挣脱束缚的奋力不时而有,但逐渐地,我总算把牡羊的步伐控制下来,碎步颠簸而行。
  我告诉自己:LifeisPreparing.(生命就是在随时准备。)只有准备好了,才能心安。我需要的机会,才会到来,或者,就会到来。

四 “十加二”年的挣扎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5:23  字数:1807

 一九九六年起,我“准备”了十二年的时间。十二年间,早几年我是比较心甘情愿接受绳索的牵绊,越到后面,躁动与怀疑的时间就越多。
  躁动与怀疑,来自一些困恼。
  我是个不想“重复”工作的人。不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也不重复自己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筹备些自认为新奇的计划,但是推展很不顺利。这是否意味着此路不通,我应该回头做自己拿手的事情,是第一个苦恼。
  第二个苦恼,是出版产业的整体情况,越来越险峻。这有出版业内部的产业秩序问题,有阅读环境的消长问题,也有社会价值观的异变问题。身为出版业的一份子,我与其关心自己有多少畅销书,倒更关心整体阅读土壤流失的问题,土壤流失了,谁都无从立足。于是我投入许多心力在公众事务上,但是越来越焦急于自己公司也需要大力改革、推动,不知该如何公私兼顾。
  过去,我自认为善于策略思考而疏于细节之注意,所以这些年来一直练习处事如何由小见大,周全不漏。这么做的好处,是言行处事越来越注意“分寸”;但,越注意“分寸”,越想滴水不漏,就越不敢轻易出手,大局面的策略反而就越难施展。这是第三个苦恼。
  这几个苦恼混合在一起,彼此形成循环,就越来越让我对自己是否要继续被四条绳索牵绊,而躁动不已,怀疑愈深。
  回顾这段时间的日记,有很有决心的时候:
  要有自律,要像动用加护病房里所有设备那样密切观察自己。
  有喘不过气的时候:
  我一直在练习长泳,要求自己不断地游一千公尺,五千公尺……以可以长期支持而不休息当作自己能力的一个指标。但是,到了喘不过气,已经到了喘不过气的地步了
  有在黑暗中给自己打气的时候:
  信心不是陪你从黑暗走向光明,信心是陪你从一个黑暗走进另一个更深的黑暗。
  有豁然开朗的时候:
  今后,勿须惧怕,勿须怀疑,勿须好奇。只管安静前行。
  又有再坠入谷底的时候:
  从没想过我的人生会出现这样的低潮……
  在这起起伏伏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安定我的,就是《金刚经》。
  《金刚经》告诉我,一切不假外求,本自具足。因此,如果我的事业还没到可以大跨步前进的时候,一定是我自己本身还没准备好。
  每当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该如此不思进取的时候,我就会用上得自《金刚经》的心得:“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把那些念头轻轻吹散。
  念头总是散而复始,去而复来的时候,我就默念六祖口诀里的“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
  不论在会议、差旅的疲累之中,不论被挫折、恐惧的彷徨所纠缠之中,让我很快平静下来的,则是“一切时中,心常空寂”。
  二○○六年十月,大块成立十周年,我给自己套上绊索整整十年后,我终于开始想,是否该把绳索解开,或者说,斩断了。
  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我发现自己已经年过五十。我用四条绳索牵绊自己,从四十到五十,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
  常言说:十年磨一剑。
  我是十年驯一羊。
  再如此持续下去,难道需要我再驯十年?如果再十年也不够呢?
  第二个,二○○五年底,我内人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我们两个人都从生死关头走了一趟回来(详情请参阅《那一百零八天》)。
  除了各方的帮助之外,我倚仗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渡过那个难关。大难不死之后,到了问自己一个问题的时候:接下来你人生能实践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持续驯羊吗?
  两个理由,都让我想到,是否到了应该把一条条绳索解去,或者是斩断的时候了。我毕竟是个企业人,不是一个出家的修行者。我的修行,就在于我企业的经营。我的企业经营,固然要始终体现我的信仰价值;我的信仰价值,也应该推展我的企业经营。
  过去十年,我在别人追求规模的时候,强调自我的特色。现在,到了我要把多年徘徊不前的一些计划付诸实现,也到了拓展企业规模的时候了。
  我不能再任凭企业自然成长,不能再把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积压在那里,自诩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驯羊也好,磨剑也罢,要起而行了。
  真正要起而行了,才发现另有问题。
  十年驯羊,磨的是调整之前的习性与惯性。现在要起而行了,发现这十年又累积了新的习性与惯性。
  想要解开绳索,不会解了。
  接下来两年的时间,苦恼与挣扎,只见越多,而没见少。

五 寻找屠龙刀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5:41  字数:9164

 这十多年来,我不是没有好奇,如果我相信的不是《金刚经》,而是《圣经》的话,情况又是如何。
  你只要相信上帝的引领,相信自己是祂的选民,一心为荣耀上帝而行,就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金刚经》告诉我一切不假外求,只需见心明性,但是结果我却为了和自己琐碎的念头挣扎,而花上十年的时间。
  《金刚经》让人可以静心、修心的作用,是连西方人都承认的。但是对一个要在红尘中进取的企业人而言,《圣经》会不会更实际?新教徒的十一法则(赚十元捐一元)影响了西方企业人的诸多行为。不说远的卡内基那些人,近的比尔.盖茨、巴菲特诸人,实现自己、创造财富之后,又能全数捐为公益之用的胸怀,是我们四周泰半为身后遗产继承而苦恼的企业家,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和中国文化契入如此之深的《金刚经》,为中国人如此爱读之《金刚经》,难道真的只能有助于个人的出世脱俗,却无助于红尘中的积极进取?
  有一度,我想,最好的情况,是否就是倚天剑和屠龙刀各持一把呢?如果《金刚经》是让我“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消除杂念和妄念的倚天剑的话,是否另有一把可以帮我集中心志,积极前行的屠龙刀?
  柏拉图主张:人要思考得清楚,最好明白所有的事情。于是有段时间我相信自己不足的是对知识架构的掌握,努力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希望能找到知识的“圣杯”。又有段时间,想找到一两个特别的人物,能以他们的人生经历,来刺激自己的实践动能。间于其中,也偶尔参阅一些其他宗教或非宗教对待心念的书,看看有没有值得参考之处。
  如此一路下来,这些年来读了一些心得挺深刻的书籍。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其中大部份不但没有发挥我想象中的“屠龙刀”作用,甚至,相反。我列个清单如下:
  ●《来注易经》(武陵出版社)
  《易经》本身简洁深奥,不能没有个好的注本。我一直读的是来知德注的《易经》。来知德的注,让我大开眼界。
  就特定事情去参阅《易经》,会找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启发,这是让我最受用的。然而,如前所述,《易经》中任何事情都在随时变动,任何事情都“祸福相倚,吉凶相伴”的根本精神,基本上一直在提醒我“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不要轻举妄动。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toReadaBookbyMortimerAdlerandCharlesvanDoren,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书让我在四十岁的时候,知道阅读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本书,我得以展开“越界阅读”的旅程,也写了一本《越读者》,补充网络时代的读者需求。
  这本书真正开启了我的阅读动能。阅读动能固然可以提供各种前进的刺激与养分,但也经常让你体会到,人生也不过就在阅读的当下,不需要其他强求或奢求。
  ●《会饮篇》(SymposiumbyPlato,中译本收于《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网络与书出版)
  如果说《金刚经》是指引一个人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那么柏拉图的《会饮篇》,则很实际地以爱情为例,演示了一个人可以如何从只知男女之爱,而一路提升自己,最终升华到“突然看到一种奇妙无比的美。他的以往一切辛苦探求都是为着这个最终目的。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会饮篇》不只启发了我对希腊哲学以及其后西方哲学演化的兴趣,还使我对个人和社会的阅读及知识的进展历程,有了七个层次的观察和分析依据。
  拿这七个层次来反省自己,就知道有多么藐小和不足。如此藐小和不足还想进行什么冲刺,岂不是妄想?这使得我更相信,斩断四条绳索的时机尚未到。
  ●《2001:太空漫游》(2001:SpaceOdysseybyArthurClarke,中译本远流出版)
  翻译阿瑟.克拉克的这本名著,让我吃尽苦头,不但屡思半途而废,更有一度觉得不如自我了断。这本书让我见识到科学与神秘与宗教的互通地带,也给了我在许多黑暗时刻自我警惕的作用。
  第一章,描述原始人的结尾这么写着:
  “就这样,望月者硬是和同伴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为了同一批食料而争抢不已时,环绕四周的食源之丰富,却远超出他们的想头。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大平原和灌木林里的动物,不只超出他们能力所及,也超出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这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与提醒。每当我为自己事业及工作上想要前进,却因为觉得资源不足而灰心时,都会拿这句话来警惕自己:一定有什么资源就近在咫尺,但我却毫无所觉。
  我既然相信《金刚经》的“不假外求”,那么这近在咫尺的资源一定就在我内心,不在他处。所以,《2001》的启发,反而是让我相信《金刚经》就是那把屠龙刀。
  ●《民主与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byJohnDewey,中译本网络与书出版)
  杜威的这本书,启发了我对知识与教育新的了解与想象,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民主社会”及身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了体会。
  杜威说:“民主并不只是一种政治形态;主要乃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种协同沟通的经验。”又说:“在社会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让自己从群体生活中得到的,与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平衡。他既是一个人,一个有欲望、情绪、想法的人,他在群体中得到的与贡献的并不是看得见的财物,而是使自觉的生活更趋宽广深化──能够更深刻地、更有纪律地、更开阔地实现生活的意义。”
  这些话,让我更心甘情愿地以“微型人生”来实践自己,而不是追求事业与财富的冲刺。所以,似乎也不需要另有屠龙刀来斩断那四条绳索了。
  ●《罗素自传》(AutobiographybyBertrandRussell,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知识与人生实践的路上,罗素是我的偶像。罗素在他自传的前言里说:
  “支配我一生的,是三种单纯而炽热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难以言诠的同情。这些激情,一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罗素永远不畏风暴,慷慨前进的身影,最接近一只牡羊的理想目标。但对我而言,鼓励作用比较大,参考作用比较小。
  罗素肯定有一把屠龙刀,但是这把刀充满“炽热的激情”。在我遇见《金刚经》之前,我可能很乐意学习使用,在我相信《金刚经》之后,“激情”不是我想,或我能凭借的。
  ●《我的知识之路:约翰.弥尔自传》(AutobiographybyJohnMill,中译本网络与书出版)
  这本书大致分两部份主要内容。第一部份谈弥尔三岁学希腊文、十三岁读完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课程、十五岁之后写作重于读书的神奇的知识之路。五色炫目,令人心驰神移。
  第二部份则谈他对知识的这种极致的追求,所导致的偏颇及险境,以及他如何化解。
  弥尔给我最大的帮助有两点。
  第一,是提醒我:“分析的习惯对深谋远虑和洞察力是有利的,但对热情和德行来说却永久是根部的蛀虫;更重要的是,分析的习惯可怕地破坏由联想引起的所有希望和所有喜悦。”这给了我什么事情要起而行的提醒。
  第二,是身为一个公民,在公众服务上应有的自觉:“在实践中找到办法,把政策以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深入在习惯上对此没有准备的人们的心;同时工作使我真正懂得使众人感动的困难,懂得妥协的必要和牺牲次要以保全大局的艺术。我学会了在不能得到全部时,怎样得到我能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在我的主张不能全部贯彻时,怎样得到我能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在我的主张不能全部贯彻时我能不气愤,不沮丧;能贯彻一小部份时,我会从中感到喜悦和鼓励;在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时,我能完全心平气和地忍受自己的主张全盘被否决。”
  这第二点,让我觉得身为一个公民,在公众服务的心态和处理上如果多做练习,还别有收获与乐趣。这就对我想全力冲刺自己事业的这件事,不但没有推动力,还产生了收敛。
  ●《探索奇迹》(InSearchoftheMiraculousbyP.D.Ouspensky,中译本方智出版)
  这是一本记录葛吉夫(G.I.Gurdjieff)这个人的书。葛吉夫是大约一百年前,传说是来自中亚某处的人。他显然是有宗教信仰的背景,但他的言说和传授,不涉特定宗教。我自己因为视工作为人生道场,而写过一本《工作DNA》,看《探索奇迹》,才知道葛吉夫不但把工作视为人生道场,并且把这条路途名之为“第四道”。
  葛吉夫对我最大的启发,有两段话:
  一,“罪恶只对那些上道或近道的人存在。罪恶就是那些使人停顿的,帮着他欺骗自己,自认为正在工作,其实只是蒙头大睡的事情。罪恶使人在决定要清醒时哄他入睡。而什么使人睡觉?就是任何非必要、非不可或缺的一切事情。”
  二,“一个人永远不能牺牲一切但是他必须清楚界定他愿意牺牲什么,其后不得讨价还价。”
  这两段话,让我体会到不能什么事都是“宁小不大”,不能总是事事讲求周全,顾了小节却错过大局。但是,第二段话,却又让我想到:固然要清楚界定愿意牺牲什么,但也要清楚界定绝不牺牲什么。
  我很清楚自己绝不能牺牲的是对《金刚经》的信仰。既然如此,如果我自己觉得还没准备好的话,也就不必另求屠龙刀了。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这一部经,又名《大悲咒》,是我最早读的佛经,也是我读《金刚经》,不再接触其他佛经之后,近十几年来唯一重读的佛经。
  会重读这部经,是因为二○○五年我家人重病的那场经历。
  在那之前的很长时间,我越来越偏向于把《金刚经》只当作一种生活哲学与工作思想的指引。但是家人的一场重病及奇特的经过,让我有机会重读《大悲咒》,并且和《金刚经口诀》交互而用,使起伏不定的心念不致溃乱,并有可用。
  有时候,对于心念这张画布,“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口诀,像是一把刷子。当我因恐惧而动摇或飞散的时候,借着这把刷子,把画布重新刷平。《大悲咒》,则像一支画笔,在刷平的画布上,再一笔笔画出我对观世音菩萨的呼唤与祈愿。
  又有时候,在慌乱失措中,〈大悲咒〉像是一支锥子,先帮我集中心念,突破恐惧,然后,“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口诀再像一个扫把,把纷乱的杂念一一收拾。
  《大悲咒》让我面对任何恐惧,都不再却步。但是,要用来当我事业和工作上的屠龙刀?我还不知道如何使用。
  ●《谈谈方法》(DiscoursdelaMethodebyRenéDescartes,中译本网络与书出版)
  笛卡儿的《谈谈方法》,几乎可以说是我想找的那把屠龙刀了。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这里的“思”,也是很受误解与误用的。笛卡儿说的“思”,其实是“怀疑”。他的“谈谈方法”,其实也就是谈谈怎么对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抱持怀疑,如何由怀疑而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以及了解的方法与过程。最后,还有一些伴随的行为准则。
  笛卡儿的四个方法是: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份,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编注:英文译本中则强调切分的“部份”越多越好。)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由于这是一条从怀疑到认知到明白的过程,很颠覆,也可能很漫长,所以笛卡儿又给自己定了一套临时的行为规范:
  一、遵从这个社会及法律的规定。在所有的意见中,采取最远离极端,最中道之见,来约束自己。
  二、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跟从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一旦抉择,就不再以为它们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确的看法,果断坚决,不再犹豫,不再反复无常。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总要前行,不能停留在原地。
  三、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自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这样也就可以安分守己,心满意足。
  笛卡儿让我见识到西方文化里的“理性”,和中国文化里“不可说”彻底对比的那种基础。《谈谈方法》系统性地、架构性地,一次弥补我个性及经历中欠缺很大的一块,读完之后,欣喜若狂。
  然而,《谈谈方法》仍然没有成为我斩断四条绳索的屠龙刀。因为两个理由:
  第一,笛卡儿说:“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自主……”这根本就在呼应《金刚经》的“不假外求”。
  第二,笛卡儿说:“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跟从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一旦抉择,就不再以为它们可疑……”但是在这段话里,“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到底要如何抉择,笛卡儿却没多做解释。而这总不会是个丢铜板的事情。
  我相信这正是超脱理性与感性的《金刚经》所可以着力之处。总之,《谈谈方法》,从根本上巩固了我对《金刚经》的珍惜。
  ●《给未来者言》(UntoThisLastbyJohnRuskin)
  约翰.罗斯金的《给未来者言》,是启发了甘地后来改变人生,从事不抵抗运动的一本书。甘地因为重视这本书,将此书浓缩改写为印度文,之后,再由印度文翻译回来,是为《万福之书》(Sarvodaya:AParaphraseofUntothisLast)。
  我有幸在二○○七年读到了这本书。
  长期以来,我固然知道企业经营者的天职就是要营利,但是一直相信必须要坚守自己的一些原则来营利。从创立大块及相关企业的十多年来,我一直把自己信守的原则,和同事一起坚持。过去,坚持一些原则,代价往往是失去一些赚钱和发展的机会,这我从不心动。但是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让我感受到,今后如果继续坚持一些原则,代价将涉及你是否能在这个环境里继续生存了。
  我选择坚持。我倚为左右手的几位同事,虽然也支持,但是我可以看出他们心底的疑问。不只他们有疑问,连我自己也有疑问:企业经营者,不就是个商人吗?商人有什么原则好坚持到即使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也必须坚持下去?会不会太食古不化?太偏执?
  我的疑问,在《给未来者言》中找到解答。
  这本书中有一段文字讨论商业与商人的本质。罗斯金认为,虽然商业的发展,使大家认为商人的本质就是要为自己打算的(selfish),并且为了追求利润,无商不奸(cheat)也是可接受的,但他认为这是必须扬弃的想法。
  他认为,一如战士为了保卫国土,牧师为了教导人民,医师为了治疗病患,律师为了伸张正义,而有必须以身相殉的目的和决心,商人也是。市场也像布道坛一样,需要它的殉道者。“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死去的人,不懂得怎样活着。”
  但,商人要以身相殉的目的是什么呢?
  罗斯金认为有两点:第一,身为商人,他供应的商品与服务的“完善与纯净”(theperfectnessandpurity);第二,身为商人,需要和上中下游这么多环节的人相互交易、工作,他不能只为一己之利着想,而必须透过产品的制造,货品的交易,而“有益”(beneficial)于所有参与的人。从这“有益”的角度出发,罗斯金提出一个商人种种该有的作为与坚持。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读到《给未来者言》,泪水盈眶。我知道自己在现实世界里许多近乎愚騃的坚持,是有人在呼应的。
  然而,《给未来者言》仍然不是我的屠龙刀。因为这本书反而给了我“不假外求”的信念和动力。
  ●《潜意识的力量》(ThePowerofSubconsciousMindbyJosephMurphy)
  这本书的作者约瑟夫.摩菲是一位牧师,但是他对各门宗教都开放心胸地研究,并且对《易经》和神通等超意识能力也都下过很深的工夫,因此写成的《潜意识的力量》超越宗教的界限。
  约瑟夫.摩菲的理论是:每个人都有“表面意识”与“潜意识”两种意识,如果能善用这两种意识相互的作用和力量,就可以心想事成。
  他举这么一个例子,说“表面意识”像是一辆车的主人,“潜意识”则像是一个司机,可以驾驶车子到任何你想去的目的地。“心想”,就是我们表面意识想的事情,也就是你告诉司机要去的地方;“事成”,则是我们的潜意识开始日夜二十四小时没有任何休息地赶路,把你载到想去的地方。
  你一定会问:那为什么我经常“心想”很多事情,但是却没看到“事成”呢?
  照约瑟夫.摩菲的回答,这是因为你可能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你告诉司机要去什么地方,说得越清楚越好。譬如你想发财,你不能只是想“发财”而已。这就好像你不能告诉司机你要去忠孝东路。你得告诉他你要去忠孝东路几段几号,他才能准确地送你到要去的地方。否则,车子往往只是在忠孝东路一段到六段上来回晃荡而已。
  第二,你告诉司机地点之后,不能再三改变要去的目的地。很多人“心想”了一件事情之后,还会想很多事实上与之矛盾的事情。这就好像告诉司机要去忠孝东路之后,又告诉他要去淡水,要去新店,让他疲于奔命。
  第三,你可能不够相信司机。司机本来有自己的路可以到忠孝东路你要去的地方。你信任潜意识,他就要载你过去。但是坐在后座的表面意识,往往过了一会儿,自觉得离忠孝东路越来越远,会不断地急切地下指令,甚至自己抢到前座来开车,根本不给司机,也就是潜意识开车的机会。
  这个例子给我最大的提醒是:不要随便乱指挥司机的重要。“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是从道理上提醒你不该怎么做,以及起了念头就赶快打消的方法。而约瑟夫.摩菲则以说故事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要打消这个念头,以及这个念头如果不赶快消除的话,会产生什么问题。毕竟,“不生不灭”的心,才有累积能量的效果。
  可这本书仍然有所不足。想要乱指挥司机的时候,到底怎么打消那个念头;以及如果长时间看不到司机把你载到目的地的时候,你怎样不致慌乱,都是这本书所没有提到的。
  而这正是我依恃《金刚经》之处。所以,这本书也不是我的屠龙刀。
  我就在这些阅读和探索中,一直在要不要解开四条绳索,如何解开之间前后摆荡,左支右绌。
  但是在和自己反复对话、辩证的过程中,我还是得益于这许多心得,虽然很缓慢,但是逐渐地解开了一些绳索。
  其中,最先解开的,是“宁小不大”这一条。我为大块及网络与书画好了新的开展及改革计划。
  “宁公不私”的绳索也开了。我想通了固然无公就无私,但是无私也无公。如果我把自己的公司经营得更成功,同样可以有更大的心力为公众事务而贡献。
  顺理成章地,接下来“宁缓不急”的绳索也解开了。既然要开始行动,有些脚步总要加快了。
  到了二○○八年中,我终于切断三条绳索的纠葛,要行动了。
  台湾的文化产业有个很特别的现象。尽管这个岛上其他的产业,从计算机到集成电路,从脚踏车到汽车零件,从耶诞灯泡到文具礼品,都有勇于拎着手提箱开拓国际市场的实践者,但是整个文化产业(如果有的话),除了极少数的例子,却不是如此。
  从正面来说,是台湾的文化市场相当肥沃又有规模,所以吸引海外其他地方的人愿意来进取。从负面来说,是台湾的文化市场肥美到人人可以分食一块,所以不必多花精神外出觅食。出版业,尤其是其中的代表。
  牡羊既然要重新出发,我想要走一条过去没有人走的路。
  我要建一个跨越台北、北京、纽约(或欧洲另一个都市)的伸展台。
  这年八月底,北京奥运结束的第二天,我迈开走出台湾的第一步:每个月去北京住两到三个星期。
  我是一九八九年第一次去中国大陆的。算一下至今已经二十年了。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几乎开放了所有行业,欢迎外资进入。但出版是属于少数一直没有开放的。
  虽然没有开放,但是对一个出版业者来说,中国大陆的市场,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做准备工作,就是希望能对大陆市场多一些观察,以及亲身体会的了解。
  这二十年间,我以各种去大陆的频率,来进行这个准备:早期大约每两三个月去一次,后来试过一个月去一次,又试过每半年去一次。
  分析下来,一个月去一次的频率,最头昏脑胀。时间间隔太短,看不出什么变化,更加如坠五里雾中。每半年去一次,事情变化的脉络可以看得最清楚,但是已经事过境迁。两三个月去一次,不汤不水。
  去了二十年,主要去北京一地,都一直如此不着边际,必须另想办法。于是决定仍然每月去一次,但每次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只住个三五天,而是住上至少两个星期。
  我决定用这个方式,先观察大陆一年。并且用这段时间,准备在纽约或欧洲某个城市布局。
  在出版业工作了三十年之后,我带着一切归零的心情,踏上了第一站北京的旅程。
  给朋友的信中,我这么写着:
  很像我十八岁刚从韩国来到台北的那天晚上。
  出了松山机场,外面天色黑暗,下着细雨。
  一切都未知,未知里有深沉的黑暗,又充满着各种可能……
  这一步虽然迈出去了。但是,仍然有很多犹豫,以及不安。原因是,第四条绳索,并没有解开。
  我总不免检查自己,会不会我这些想法和行动,都是些妄想纷飞的念头?大陆市场不开,我是否还是该小心顾好台湾市场?建一个国际伸展台,是否不是一个台湾出版业者应该想的事,做的事?是否,我应该继续默念“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把这些念头吹开,不要随之起舞?“宁待不求”,是否仍然是我应该遵守的原则?
  因此,即使其他绳索都解开了,但是在没有找到那把屠龙刀之前,我解不开最后一条“宁待不求”绳索的牵绊。
  虽然我跨出了走出台湾的第一步,我仍然不时会为第二步要不要跨出,如何跨出,何时跨出,而犹豫不前。
  直到二○○八年十二月七日。

六 答案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5:48  字数:3062

 十二月七日,我从北京回到台北。参加完《海角七号》电影书的发布会,去和洪启嵩会面。
  我们有段时间没见。讨论了他新近出版的著作《送你一首渡河的歌》之后,我把这么长时间找寻屠龙刀而不可得的苦恼,以及虽然跨出去了一步,但接下来的犹豫跟他说了。
  洪启嵩说:“屠龙刀就在《金刚经》里啊。佛法的六波罗蜜中,不是有一个精进波罗蜜吗?”
  我从一开始接触佛法就认识了洪启嵩。他总会在关键时刻给我些关键的提拨。这次也是。
  我几乎放声大笑起来。
  开始读佛经的时候,当然就知道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但是最早我只对“禅定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有关注的兴趣。觉得那是红尘中的修行者最需要的两样。
  近十年来,我花最多的精神在念头的掌握上,可以说是对“般若波罗蜜”的关注最大。十年关注下来,我都忘了“精进波罗蜜”这回事了。
  那个剎那,我突然领会到,“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这些口诀,固然是帮我打消妄想的利器,也应该是帮我勇猛直前,不生动摇,不生怀疑的利器啊。
  倚天屠龙,原来一体!
  六波罗蜜本来就没有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之分,而必须六者并行。我读《金刚经》二十年,前十年只顾得挑“精进波罗蜜”特别注意,用来冲刺事业,后十年又因为想要拴住牡羊,结果把“精进波罗蜜”忘了个一乾二净。现在猛然回头,才发现一切果真是本自具足。
  “精进波罗蜜”,是不会什么事都要我“宁待不求”的。
  我的第四条绳索消失了。断在地上,但原来随时可能重新上身的其他三条绳索,也彻底不见了。
  我终于恢复了牡羊的自由之身。
  有个朋友听我叙述这个经过的时候,难以置信地问我:“你怎么可能把‘精进波罗蜜’忘得如此一乾二净呢?”
  我也回答不出来。但就是如此。唯一能说的,是我那几条绳索绑得太成功了。或者说,是我自己想要寻找屠龙刀的意愿太强了,结果提灯找灯,总不见灯。
  这一蓦然回首,我再翻阅前面十来年的日记,才发现不应该忘记却忘了的东西还真不少。
  有次我和蔡志忠聊天,他说了下面这段话我很有所感,记了下来:
  恐龙要在大土地上生存。在小土地上,别的动物都被牠吃掉了,生长不起来。在大土地上,才有其他动物生存的机会。有很混的,有很突出的。
  蔡志忠说,所以他一定要不断地给自己扩大地盘。
  去年我决定走出台湾,把台湾公司交给和我工作多年的同事,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放心,但是几个月下来,已经在放心之外觉得非常自傲。他们不只因为和我长期工作,而知道我所相信的理念与价值,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他们因为我不在身边了,已经在跳跃性的成长,开始创造出另一番不同的局面,充满活力与想象。
  我虽然不是恐龙,也是只肥胖、体积过大的牡羊。早应该走出我熟悉的区域。于人于己都有利。
  蔡志忠跟我分享的心得,记在那里却一直忘记。
  我又看到二○○三年的日记。
  那年台北书展,我帮当时的基金会邀了几位英美出版人来,其中有一人是彼得.梅尔(PeterMayer)。彼得当过企鹅集团的总裁,是英美出版世界里的领军人物。我在九○年代初去美国,听过他一次演讲,谈他如何出版《魔鬼诗篇》,及其后的故事,很为之倾服。二○○三年请他来台北之前,我们两人因为同时担任过法兰克福书展的顾问,所以有过几面之缘。他看到你永远带着微微的笑,微微点一下头,但又和你有着距离,是一个又威风又有派头又迷人的人。在出版世界里,是我心向往之的一个目标。
  他来台北的时候,已经从企鹅集团退休,回头经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个三十多年的出版社Overlook。公司虽小,他的活动力依然惊人,创意不断,深受各方注目。
  我和他真正有了交往,是他在台北那几天。送他走的那天,他和我握过手之后,摸摸我的头。摸人家的头,虽然他大我十来岁,还是很突兀的事。尤其是对西方人而言。
  然后他说:Don‘tlimityourself.(不要局限你自己。)接着,又接了一句:YourofficeshouldbeinNewYork,inLondon.CometocompetewithmeinNewYork.(你的办公室应该设在纽约、伦敦。来纽约和我较量较量吧。)
  对一个以他为目标的人来说,那真是最大的恭维了。我记在日记里,欣慰、感动,又自豪。
  彼得.梅尔的话,让我很想当时就出发,但是因为有绳索的牵绊,我觉得还是多准备好一些再说。接下来,由于台北国际书展需要一个常设的民间机构来承办,我忙碌于筹备台北书展基金会。然后,自己家人生病。然后,台湾出版市场本身又有那么多课题待解决。然后,这一路又那么忙于寻找屠龙刀……
  所以直到二○○九年一月,我重新翻阅日记之前,都忘了彼得.梅尔对我的这个邀请。
  去年决定走出台湾时,除了北京,另一个据点我一直想的是“纽约,或欧洲另一个城市”。等我把这本书写到这里,重新看到彼得.梅尔跟我说的话,我才确定,另一个据点,就是纽约了。
  我会写信去跟他道谢。并跟他说,我接受邀请了。
  最最好笑的是,到我把书写到这里之前的两天,我才发现,其实,我把《金刚经》给忘了好久。
  近年来,我读《金刚经》的时候,主要读六祖的口诀,并且把一些口诀整理成句子,随时可为我默诵使用。“念起即觉,觉已不随”,就是其中最常用的。《金刚经》本身,则比较少读。
  但是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再读《金刚经》,却突然看到《金刚经》的开头第二章,我这几年竟然遗漏了一句话。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么多年来,我为了驯伏那只莽动的牡羊,一直关注于“云何降伏其心”。“念起即觉,觉已不随”就是反复用来“降伏其心”。等我要行动了,觉得少了一把屠龙刀而到处寻觅的时候,却彻底忘了在“云何降伏其心?”之前,还有一句:“应云何住?”
  《金刚经》的“云何降伏其心?”是教我们使用倚天剑,“应云何住?”就是教我们使用屠龙刀。
  “应云何住?”就是问,应该如何生其心。而答案,早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中,就有了。
  我光顾着用倚天剑的口诀,却忘了《金刚经》换个口诀就是屠龙刀。
  果然,读再好的注,也不能忘记读原书;有再好的提要,也不能忘记读原书。
  尽管如此,回首这一段路,我相信时间并没有白花。
  我体会到真正要节制牡羊的冲动,不在浇熄他的热情,而是去除他的“徼幸”之心。
  真正要让牡羊起步,不在给他多少刺激,而是让他体会到,“宁待不求”招数用老了,会成为“空待不求”。
  因此,一个获得自由的牡羊,应该是宜缓宜急,宜大宜小,宜公宜私,宜待宜求。这也许不是他一时能做到的,但会是他努力的目标。
  何况,在寻找屠龙刀的过程里,他已经找到了许多接下来可以交叉使用的工具。
  我很高兴在二○○八年的十二月,全世界为金融海啸而肃杀弥漫之际,我自己有了一个告别,和一个开始。
  毕竟,是《金刚经》告诉我可以重新出发,以及如何出发了。

七 为什么提前十年写这本书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5:54  字数:1458

 从某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是应该十年后才写的。因为所有我这些摸索与挣扎,才解脱刚超过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以一只重获自在的牡羊而言,他接下去如何依据自己的心得前行,一路遭遇到什么险阻,看到什么风光,再记录十年,会更完整些。
  所以即使到动笔快要写成初稿的前夕,我都几度想要放弃。
  然而我还是决定提前十年,现在就写出来。
  理由有几个。
  首先,是我渴望把自己知道的《金刚经》的美好,说出来。
  我一直相信,书不在拥有多少,或读了多少,而在能否遇到一本书,读了之后,你的人生从此不再如同过往。
  我很幸运地在二十年前遇见《金刚经》,有了接下来人生一路而来的依据,又很幸运地在二十年之后,发现这本书重新焕发的光辉,以及对我的启示。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我想大声地说出来。
  每个人都应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对一个上班族而言,这句话可能另有所指。然而在阅读及生命的实践上,这是好话。人之异于其他动物,本来就在于透过彼此的分享,可以使前后代之间、同代人之间的心得与体会,可以互相分享。一方面借助他人的分享,节省自己苦思不得其出的时间;另一方面自己有所得,也把肩膀借给别人使用。
  所有真心写作的书,都想提供这个作用。
  抛开宗教信仰不谈,《金刚经》也正是如此一本书。只是更纯粹,更究竟。
  我想尽快跟大家分享,这二十年来,我如何深受这本书之影响、启发与引领。十年后写这本书,可以使内容更丰富;但现在就写这本书,可以使需要的人及早有所参考,哪怕只为一个人。
  没有读过《金刚经》的人,可以有个机会接触。像我一样在黑暗中颠簸徘徊的人,可以彼此找到呼应,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全世界的人,都过了风雨飘摇的二○○八年。二○○九,很多人也觉得阴晦更甚。
  其实,全世界都在叹息的那逝去的时代,并没那么好。真好的话,不会包藏了引爆今天这么多严重问题的祸根。过去多么的“好”,既然是错觉,今天多么的“坏”,也可能是错觉。
  我翻阅日记,看二○○○年十月三十日,大块生日的那一天。那时,网络带动的“知识经济”喊了一阵之后,泡沫破灭。我写了这么一段:
  我们真该高兴处在这么一个变动的时代,所有的秩序都在重新分配。
  经济低迷,所以使得原来只靠甜言蜜语,虚晃两招就可以搞到钱的企业现出原形。扎实工作的人,更能显出本领。
  财富重分配,可以使我们和有钱人的差距没那么明显。
  政治人物无品无行,可以使我们的理念更加清楚,甚至鲜明。
  这样想着,突然真为自己庆幸。
  一切的难题都不是难题。
  没有“无常”,一些虚假的面具不会脱落;因为“无常”,未来才有更多美好的可能。
  当然,在一个前途不明朗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谨慎、节制。但如果只有谨慎、节制,而没有开拓、前行,那只是自陷困境。而《金刚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不被任何表相上的问题所困,每个人都有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
  最后,也是对自己个人的立此存证。
  虽然现在的头发已经花白,出门已经有人称呼“老先生”,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个十八岁刚来台湾的少年。
  我的人生,正要开始。
  我自己要修正的毛病和习惯,还实在太多。
  现在写这本书,可以在十年之后回头再看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有些不容自己回避的检验。
  所以,这份《金刚经》笔记,是写给大家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八 有关金刚经的十二个问题
更新时间2009-11-23 12:26:05  字数:10570

 ●什么是《金刚经》?
  说佛法超越宗教,甚至有人说不是宗教,其指标之一,正在于这部《金刚经》。
  其他的佛经,多是有关诸佛菩萨,说明祂们的功德、事迹,以及对祂们如何祈请的经。但《金刚经》不是。《金刚经》和外在的诸佛菩萨无关,而是和每一个人的“心”有关。
  《金刚经》所有的秘密,都在开头、结尾和中间的三句话里面。
  开头的一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已经开宗明义地说明这部经是教我们“如何生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这里的“心”,换句白话文来说,也就是“念头”。《金刚经》是一部谈如何管理“念头”的书。
  为什么“生其心”、“降伏其心”的课题这么重要?如何管理“念头”的课题这么重要?因为这样你才能体认到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可说的“实相”。
  佛陀说了整整一部《金刚经》之后,在结尾处以四句话做了总结,提醒我们:如果不解决“心”的问题,而想要做任何外求、任何对福德的企求、任何自许为菩萨的功德,都只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么,到底“应云何住(如何生其心)”?“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答案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由我自己这十多年来走的冤枉路来看,我把这两个问题拆分开来看,又太过集中精神用绳索来捆绑牡羊,在“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上,花了太多心思,所以一旦遇上“如何生其心”的课题时,根本就忘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根本忘了太过于想要“降伏”自己的心,也是“有住”,有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总之,整部《金刚经》的其他文字,都是在解释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是一部教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心”,而不是企求任何外在,包括诸佛菩萨的经。
  ●什么人需要读《金刚经》?
  感觉到自己为“念头”的干扰而苦的人。
  感觉到自己善于使用“念头”的人。
  对“念头”没有感觉,但感到好奇的人。
  ●为什么要读《金刚经》?
  一天二十四小时里,外界的人、事、物无时无刻不排山倒海般地涌来,也无时无刻不刺激我们的念头、干扰我们的念头、反复我们的念头,使我们疲于奔命,连睡眠中也难以得息。
  根据《金刚经》来生活、工作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和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意识对话。可以体会为什么佛法中所说的“觉性”、“悟性”,就是觉察自己的念头,并且不为这些念头所生的烦恼所困的道理与方法。
  这样,我们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念头”相处,当“念头”的主人,而不是当“念头”的奴隶,进而体会到人为什么可以永远不受任何限制、干扰所困,永远有提升自己生命层次,有益自己,也有益于他人的能力。
  而这个过程,是不可思议的。
  ●怎么读《金刚经》?
  从某个角度说,《金刚经》像是一首诗。对于诗,我们最重要的是“体会”。我们不见得需要理解一首诗的每一个字,但是需要“体会”到那首诗的意义,与美。
  但《金刚经》和诗不同的地方,在于诗只要有所体会,会背诵就好,但《金刚经》,则必须在体会、持诵之后,更要有所实践。光是体会到念头是怎么回事是不足的,必须实际拿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毫不间断地应用、练习。
  实践的重要,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和《金刚经口诀》中一再强调,提醒我们的。如:
  “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具备。”
  又如:
  “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
  又如:
  “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
  读《金刚经》,有一句两句的体会,就拿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应用、练习,然后再回头去和《金刚经》印证,再多一两句的体会,再拿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应用、练习,然后再回头去和《金刚经》印证。
  这是我自己读《金刚经》的路。
  ●读不懂怎么办?
  很多人听到《金刚经》,不是因其名号之高深难测就却步,就是读了却因为内容的难以理解而无法继续。
  我自己的经验,一如这本书所说,也是从不知所云开始读的。经文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内容到底想要传达什么,却难以把握。如前所述,《金刚经》最重要的是“口诵”之外,还要“心行”。所以,不必贪心,不必急于求全部内容都要“理解”。对于《金刚经》的理解,很大一块(在我而言,主要一块)是来自于实践的。
  读《金刚经》,就是千万不要因为读到无法理解之处就停止、放弃。一定要先完整地读完一遍。读完一遍(或几遍)之后,就算大部份的仍然看不懂,总会有那么一两句话是上心的,就先拿那一两句话去实践、练习就是。
  以我的例子,刚开始看不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底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我可以体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就拿后者去练习。久了之后,也就自以为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始应用、练习。
  但是,从一九九一年左右,打完第一次禅七,自以为懂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始,到二○○八年,至少十七年时间过去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这十七年来原来也还是根本不懂,现在才懂了一点。
  ●如果一句也不懂呢?读久了也没感应,还要读吗?
  曾经,我也觉得《金刚经》真难理解,真难懂。
  后来,我去韩国,买了一本韩文的《金刚经》,大吃一惊。整本经是以韩文把《金刚经》给注音下来。就像中文的许多佛经咒语,是把梵文给注音而来,韩国人也把《金刚经》给注音成一种咒语了。
  我一方面感叹于连懂中文的我们,读《金刚经》都有难解之叹,韩国人再把中文的《金刚经》注音成韩文,到底要如何阅读;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感佩他们在如此大的文字限制之下,仍然要读《金刚经》的决心。
  从那之后,我就再也不感叹《金刚经》的难读、难懂了。
  至于读《金刚经》想要企求什么“感应”,早在《金刚经》里面就有回答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说《金刚经》可以给什么“感应”,唯一的就是看你是否能找到一些章句是你相信的、理解的,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检验中,逐渐有即使自己不满意,但毕竟在逐渐推进、改进的感觉。
  ●什么时候读?什么地方读?要不要读出声音?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读出声音好。不读出声音也好。
  读的时候,不要一直被无法理解的字句所困惑、干扰、中断。只要清清楚楚地读就好。
  但因为刚开始读的时候,光是经文本身就容易带给我们那么多困惑,所以不妨选择一个没有外人打扰的地方,一个安静的时间来读。
  起初的练习,可以读出声音。这样的目的,是检验自己是否能“读下去”。所谓“读下去”,就是每读一个字,都可以觉察到那一字被自己的眼睛清楚地看进去;那一个字的声音被自己清楚地从嘴巴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然后自己的心,清楚地感受到这一切的过程,没有被其他念头干扰、打断。每一字,每一句,都这么清楚地读下去,直到结束。
  总之,光是就“读”《金刚经》而言,重点不在“读懂”,而在能不能清楚地“读下去”。只要能清楚地“读下去”,一定会发现一两句体会,然后据以练习、实践。
  ●为什么要搭配着读《六祖坛经》?
  《金刚经》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内功秘笈。但也因为太巅峰,太精要,所以很多人容易望之却步。
  为了体会这部内功秘笈,不妨搭配《六祖坛经》。如果说《金刚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内功心要,《六祖坛经》就是《金刚经》的白话版、演义版。
  读《六祖坛经》,我们可以有两个收获。
  第一,可以像看小说一样地,透过六祖的遭遇和说明,使《金刚经》要传达的东西,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第二,透过六祖本人,我们可以见到“佛性本自具有”的最真实写照。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却可以体悟并展现《金刚经》的极致,这个故事的本身就告诉我们,《金刚经》不是一部倚靠我们的文字能力,理解能力所能“读懂”的经。
  《金刚经》需要体悟,需要实践。在体悟和实践中不断交互启发前进。
  《六祖坛经》用一个像是小说的版本,说了《金刚经》。
  ●为什么要搭配着读六祖的《金刚经口诀》?
  如果说《六祖坛经》是《金刚经》的白话版、演义版,那么六祖注的《金刚经口诀》(又名《金刚经解义》),就是《金刚经》的批注版、分解动作版。
  举个例子来看就知道了。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要称之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本身只提到佛陀给了这个名字,并没多做解释。在六祖的《金刚经口诀》中,则有细部的分解说明。
  首先,六祖先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旨意做了这样的解释: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法为名。其意谓何?
  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羚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羚羊角虽坚,镔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
  然后,六祖又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开来,各自做了说明。
  “金刚”,他说明得最多: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
  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
  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
  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
  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
  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
  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具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
  再来,他解释“般若”:
  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
  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祇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再来,“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祇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
  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也。
  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
  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
  最后,解释了“经”:
  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
  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
  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
  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
  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换句话说,六祖的《金刚经口诀》,是提供我们更多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随时方便持诵,据以体悟的秘诀。对我而言,《金刚经口诀》最好用的,就是以四个字一组的方式,整理了许多六祖的解释与方法,方便记忆、默诵、体会。
  再以我前面提到的例子来说明。
  我最早看不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怎么回事。但是可以体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因此就拿这句话去练习。但与其说练习,早期不如说是一种体会的反复啄磨。直到等我读了《金刚经口诀》,把“念念精进,不令染着,前念才着,后念即觉,不令接续”深记在心,再进一步总结出“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之后,才算是真正有了日常生活中应对“念头”,见招拆招的工具。
  所以说,六祖的《金刚经口诀》,是《金刚经》的批注版,也是分解动作版。
  根器利如六祖者,可以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体悟。根器不如六祖的我们,起码可以利用六祖所提供的口诀,而方便练习、实践。
  六祖的口诀,既然只是《金刚经》的批注版与分解动作版,所以六祖自己说:“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
  而我自己的体会是,正因为在“疑心释然”,所以继续使用口诀,更加方便、有力。
  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像《六祖坛经》,六祖的《金刚经口诀》,又名《金刚经解义》,究竟是否六祖所著,固然很多人认为是,因而长久以来也流传甚广,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对《金刚经解义》考证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网上搜寻参阅《惠能与金刚经解义》一文,作者何照清。)
  和《金刚经口诀》相似的,坊间还可以看到一本六祖的《金刚经注》。《金刚经注》和《金刚经口诀》有许多类似之处,也是一句句批注,一个个分解动作版。我也一路读了二十年。但是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才注意到《金刚经注》里有前人引后人之言,所谓“张飞战岳飞”的问题,因此可以确认是一部“伪注”,就不收入本书之中了。
  ●《心经》又是什么?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看作是《金刚经》的浓缩版。《金刚经》是长诗的话,《心经》就是短诗。
  因为短,可以背下来也当一种口诀使用。
  ●怎样才能在生活中练习、实践《金刚经》?
  要在生活中练习、实践《金刚经》,首先得对《金刚经》有体会。如前面所说的,对《金刚经》的体会,不必执着于读懂全部经文,只要能清清楚楚地“读下去”,有那么一两句就可以了。
  这一两句有所体会的,就是你练习、实践《金刚经》的滩头堡。如果确实能“口诵”加“心行”地实践,这一个滩头堡就会巩固下来。不但会体会到实践的心得,也会回头帮助你对《金刚经》有更多的体会,再从滩头堡往前扩大阵地。
  我前面说过,《金刚经》是一本教我们管理“念头”的书。
  对于“念头”,人可以分四种。
  第一种,是始终不知道“念头”是需要管理的。换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自己始终不知道自己的习惯和个性,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
  第二种,知道“念头”需要管理,知道自己的习性有需要调整之处,但是一旦自己不该起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却毫无觉察,非得等到随着念头把不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才事后懊悔,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管理好“念头”。可是下次再碰上同样的情况,他又跟着自己痛恨的这个念头跑了,又要到大错铸成,才懊悔不已。然后又再一次次历史重演。
  自己知道有习性要改,但始终改不了。
  第三种,是懂得看管念头的方法,从十次中看管好一次做起,逐渐能看管好两次、三次,越来越有把握。
  第四种,就是真正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
  前三种人,只要能持续把自己对《金刚经》的体会“口诵”并“心行”,照着《六祖坛经》和《金刚经口诀》继续前行,则时间或早或晚,或长或短,一定有一天能真正体悟到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实践。
  然而,正如《金刚经》所言,所有的说法都只是个说法,所以也不要被“看管念头”这个说法所限制住。“看管念头”,不是说像打兔子洞一样,看哪个念头冒起来,就用力地打压下去,或者总要用力地把它锁在哪个角落。如果用这种方法,一旦因为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而打不下去,锁不住的时候,就麻烦了。
  《金刚经》说的方法,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我们认清这些念头的虚幻不实。既然虚幻不实,就根本不存在,于是这些念头就可以消失了。看管念头,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或者,像《六祖坛经》所言:“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一看到要让自己烦恼的念头起来了,我们就有觉察;觉察了,就跟它说:“拜拜,我知道你又来了,可是对不起,我不和你一起玩了。”换句话说,我们不想起的念头一起,就像一缕轻烟飘了起来。而我们就轻轻吹口气,把那缕轻烟吹开,而不是看到轻烟就走过去,结果走进浓浓的迷雾,终至伸手不见五指,坠入坑洞陷阱。
  这就是﹁念起即觉,觉已不随﹂。用这个方法,就是在轻烟才起之时,就有觉察,然后把它吹散。轻烟反复再来,我们就反复轻轻吹散。如果能一次次如此吹散,也就是在逐渐练习看管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所谓的“对境练心”。
  在实践《金刚经》来对境练心的时候,一定要搭配“戒”、“定”、“慧”。
  “戒”,就是不做让别人痛苦的事。因为别人不痛苦,所以也就不会回头来找你的麻烦,给你制造痛苦。如此,你就可以生活在一个逐渐清净的环境里,也就是减少让自己念头此起彼落、应接不暇的机率,增加自己可以看管念头的机率。
  “定”,就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一个自己做主的心。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个可以做主的心,绝不随念头起舞。
  “慧”,就是时刻不忘自己从《金刚经》或《六祖坛经》或《金刚经口诀》中的体会,随时在生活中提醒自己,检验自己,调整自己。
  即使牢记“戒”、“定”、“慧”,难免有疏忽、犯错的时候。疏忽、犯错的时候,不要痛哭流涕,但是事过境迁就又故态重萌。
  疏忽、犯错之后,诚恳地面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决心不要重犯,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忏”,就是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悔”,就是绝不重犯。
  靠着口诀来实行佛法,又知道使用“忏悔”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犯的错误可以越来越少,那就是“修行”。
  这样的实践,才是“口说”加“心行”。如果只读《金刚经》而不实践,就算每一句都读懂了,读了亿万遍,也比不上只是依据《金刚经》的四句偈去实践的人。这是《金刚经》里面就说着的。
  而《六祖坛经》里,更对这种只说不行的情况,做了以下的比喻:“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金刚经》,必须实践。
  ●实践《金刚经》的时候,有什么关键词?
  《金刚经》是对治人的念头,管理人的念头。每个人的念头起伏情况和习惯都不同,所以关键词要自己找。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需要的关键词是什么。
  把《金刚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读下去,你一定会找到你需要的关键词。然后时时刻刻用来默诵、实践。
  但要小心。看我的例子,我把口诀的关键词用得太勤,太久没有回头读《金刚经》本身,结果就连“应云何住”那句话的提醒,都忘记了。
  《金刚经》要实践,也要随时再回头读。
  附录:数息打坐法一个测验你对念头掌控力的游戏
  打坐方法,成千上万。举其大者,主要两种系统:
  一是调身,经由身的柔软、平顺、调和,进而达到心的平静、专注、统一。
  一是修心,经由心的平静、专注、统一,进而达到身的柔软、平顺、调和。
  数息法,主要属于后者,也就是修心。
  数息法,乃禅宗入门之途。
  A.环境注意事项:
  1.一个通风良好的房间。但不要风太大,以免感冒或寒气入身。
  2.每日时间,次数不拘,但早上最好有一次,因为早上的空气好。不利用可惜。
  3.不要靠近电话。第一,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可能会吓到你。第二,根本就不要想电话这回事。
  B.工具:
  1.一个电子式的小闹钟。声音不要太响,以免在坐得很沉时吓到自己。或可用毯子盖住,声音较不会尖锐。只要在时间到的时候提醒自己结束即可。
  2.一条薄毯,盖在膝盖上。打坐时,膝盖很容易受到风寒。如果天冷,可用保暖的毯子。
  3.如果是在地上盘腿打坐,为了阻隔地上的湿气,先铺一张方垫。为了帮助腰部减轻压力,坐圆蒲团。先把方垫放在地上,再把圆蒲团放在方垫上。盘坐时坐在圆蒲团上,不要坐满,约坐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C.打坐前准备事项:
  1.把电子闹钟拨好打坐的时间。
  一般来说,开始,不妨从每次十五分钟做起。每次时间长短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是否能每天持之以恒。当然,如果又能持之以恒,每次时间又长,那是最好。
  否则,还是宁可开始的时候坐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每天坐,然后逐渐加长时间。
  如果每次能坐到三十分钟,就已经有成绩了。等每次能坐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就相当好了。
  2.开始前,先去一下洗手间,以免坐到一半又想去洗手间。
  D.身体要注意事项:
  1.身体放松,但不要弯腰驼背;脊椎要坐直,但不必刻意用力抬头挺胸。可以想象自己的脊椎像长条的气球一般自然浮直。
  2.背不要靠墙,不要靠任何东西。
  3.双腿最好盘坐,但如果腿实在很痛,做不到,双腿也可以随意交叉而坐。如果连这样也不舒服,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不管怎么坐,背都不要靠墙就是了。
  4.双手,互握在一起。讲究一点,可以左手放在右手掌掌心上,两手拇指轻轻相触,形成一个小椭圆形,自然轻放在盘坐的大腿上。我自己常用的是,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的姿势。不必握得太紧。如此可以一来牢牢地“把握”住自己,不致散乱,二来,两手的电极接触,可以回流出很大的能量。
  5.舌尖微顶上颚。这样口中可以自动产生津液,不必担心口渴。
  6.收下巴,头稍微向前低一点,一点点。
  7.眼睛可以全闭,也可以全开。但是,全开容易分神;全闭容易昏沉。所以可以保持眼帘半垂,仅余的视线,则端视鼻下。注意不要盯着看,眼睛放松,视而不见。如果不怕昏沉,不怕打瞌睡,全闭也无妨。
  8.呼吸,不必刻意导引,自然呼吸即可。心息相依,打坐一段时间后,呼吸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深沉平顺,自然转为腹部呼吸。
  ※注意:
  人不会呼吸,就完蛋了。即使不打坐,不懂打坐的人,在日常呼吸中,每一次吸气,都是把自然界空气中的能量与养分纳入肺里,进而到血液;每一次呼气,都是把自己体内循环过的废气排出去的过程。呼吸是人体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但是因为来得太自然了,所以一般人都没有好好珍惜“呼吸”的功能(通常都是到要没命了的时候,才想到)。也根本没有想到开发呼吸更深一层的功能。
  我们既然要开始打坐,学习打坐,就要珍惜每一个呼吸的机会。我们可以透过打坐这种深沉又平顺的呼吸过程,先是仔细体会一下呼吸的美妙,再进而开发呼吸更细微、更微妙的功能。
  E.方法:
  1.全心全意注意自己的呼吸。
  2.数自己的呼吸。数息法有数呼气的,也有数吸气的,这里说的是数呼气的,可以将身心的浊气、烦恼排出体外。只数呼气,不数吸气,千万不要数了呼气又数吸气。
  呼第一次,数一;
  呼第二次,数二;
  呼第三次,数三。……一直数到十。
  3.数到十之后,就从头再来。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不要数到十一,十二,十三……总之,数到十就一个循环。到十就一个循环。
  4.用这个方法,只管数息。天大地大,数息最重要。
  数不到息,气就没了。
  要有这个体认。
  5.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有条不紊,清清楚楚地伴随着自己的呼气数到闹钟响,就可以起身了。
  ※注意:
  坐得是否进入状况,是否进步,可以对照以下情况来检验:
  1.每一次呼气,是否都意识清楚,数得清楚。
  2.一到十是否数着数着,就间断了。如果数着数着停在那里,间断了,就是脑子去想别的事了。
  3.一到十是否数着数着,就跑掉了。如果数着数着就数到十五,十六,二十,这也是脑子去想别的事了。
  4.如果每一次呼气都数得清楚,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有条不紊,可以一直清清楚楚地持续到闹钟响,那就是有成绩。然后一次一次加长时间,就是在进步了。
  5.如果数着数着发现自己已经昏昏沉沉,或是中断,或是超过十,二十等等,不必惊慌,也不必羞愧。只管把自己的心思再拉回来,从头再来就是。有时候会这一天整个打坐过程都打得很差,乱七八糟,也不必沮丧,第二天再努力就是。
  F.打坐后注意事项:
  1.听到闹钟响,就是可以起身的时候了。
  2.但是,不要一下子马上起身。心念先动,告诉自己要起来了,然后再轻轻摆动身体,坐着活动一下。
  3.由于身心在打坐之后,能量充满,如果能在这时再将全身放松按摩,更能使打坐的效果事半功倍,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帮助。可先摩擦双手,以温热的双手从脸部、头部、颈部,到胸部、腹部,两肩、两手,背部、腰部到双脚,专注而放松地全身按摩,让气血更活络顺畅。
  4.按摩完后,就可以起身活动筋骨,做做柔软体操
  5.打坐告一段落。
  G.特别注意事项,切记,切记
  1.一旦我们要开始打坐,总会给自己找种种借口来延迟进行,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最近的身体状况不好,腰酸背痛,所以还是等身体舒服一点之后再进行。这都是害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跟着这种念头起舞。
  不要忘了,正是因为身心状况不佳,所以才需要打坐,如果等身心都舒服了,那又何必打坐?
  2.开始打坐的时候,一定会思绪纷飞,东想西想,很难集中精神只想打坐的事。这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碰上的事,重要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如果脑袋跑去想了别的事情,就再把它抓回来想打坐的事就是了。我们会胡思乱想,会想不清楚,都是正常,千万不要沮丧,不要没有信心,只要持续坐下去,一定会有作用。
  3.从开始坐下,到闹钟铃声响起,这段打坐的时间,要把自己当作已经与世隔绝,已经埋入地下。天大的事,也和我们无关了。我们能做的事只有一件:打坐,继续坐。绝不能半途起身或中断。
  打坐的过程中,往往会想起一些平常不容易想起的东西,千万不要马上跳起来去做,或是要起身把它记下来什么的。
  反正只有一个重点,铃声不响,我们绝不动弹。
  打坐方法,最好择一而行,不要自恃博学,同时使用两种方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发表于 2013-9-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悲咒是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中包含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济世渡人之心以及无上的菩提心,是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

本咒语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分。详细的名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一共有八十四句。此名称的由来包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
「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它被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是:有一次他曾经在千光王静住如来的住所时,静住如来特为了他说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据经的记载: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之后,即由初地证至第八地--不动地。于是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都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之无边世界。

至于本咒所以有种种异名,释尊曾经告诉阿难说:这是起因于观音菩萨的宏愿。菩萨曾在世尊处发誓说:「设若诸人天诚心念我名者,亦应念本师阿弥陀如来名,然后诵此陀罗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於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所以我们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静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获得无上的利益。沉沦在三界五趣众生,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大悲咒 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八十四句)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大悲咒》
《大悲咒》(4张)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发表于 2013-9-2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说
发表于 2013-9-2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说
发表于 2013-9-4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無極
上面经文复制时复多了几个字,正确的应该是:

大悲咒 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八十四句)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無極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3-28 23:06 , Processed in 0.0551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