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一个人礼貌、亲切称为“有家教”。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亲切或许部分受到基因影响。
研究报告由《心理学》杂志四月刊发表。
弄清原委
美国布法罗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心理学专业研究人员招募711名志愿者,希望研究基因与亲切,也就是“亲社会行为”之间是否有关联,确定基因是否对人参与慈善活动或公益活动的热情有影响。
志愿者六次填写调查问卷,结合实际发生的事件,阐述对公民责任、身边人、世界和慈善活动的态度。譬如,志愿者要回答,是否有责任举报违法行为、是否应该缴税;在他们眼中,身边人和这个世界是好是坏?是否曾经献血或者参加慈善活动?
随后,志愿者向研究人员提供唾液样本,供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研究人员借助分析,找出这些人唾液中加压素和催产素的受体基因。
事关基因
加压素和催产素是产生于脑垂体后叶的激素。先前研究显示,这两种激素与一个人是否以积极角度看世界、是否慷慨有关联。
一般情况下,两种激素通过受体基因与细胞产生关联。控制加压素和催产素的受体基因有多种。
研究人员发现,51.5%有“好”受体基因的志愿者行为高尚,就算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环境的威胁也能有礼有节。换句话说,这些“好基因”可能帮助人摆脱负面心情和恐惧,让人愿意伸出援手。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感觉身边威胁的人一般不愿意帮助别人。只是,身上有“好”受体基因的人例外。
环境重要
布法罗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迈克尔·波林说:“如果你的邻居中一些人慷慨、善于关心别人,一些人却自私、吝啬,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基因或许能帮助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这是否意味着环境不会影响人的行为?
波林说,当然不是;相反,与可能影响行为的基因相比,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基因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觉,从而影响我们的亲社会行为,”波林说,但这不意味着亲社会行为由基因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