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美元“被”上涨 违约可救欧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讯:]一场始料未及的“大溃逃”席卷了全球金融市场。从黄金到白银,从环球股市到高收益货币,恐慌肆意蔓延,投资者信心瞬间垮塌。资金奔涌而逃,去处却只有一个——美元。经历了一整夏的沉闷行情后,市场终于迎来了惊心动魄的“美元时刻”。然而一个问题随即抛来,美元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温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元经历的两轮颇具规模的升势。第一次出现在08年3月至09年3月之间,主导因素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深陷衰退,避险情绪升温,驱动资金回归美元资产,从而提振美元汇率上涨。另一次则始于09年11月,结束于2010年6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评级机构接连调降欧洲外围国家主权评级,欧盟政策制定者却应对无方,投资者最终丧失信心,纷纷削减高风险头寸,转而买入美元。

回到当下。进入九月,美元摆脱此前近三个月的混沌行情,一路高歌猛进,创下近八个月的新高,演绎着“王者归来”的好戏。而市场的另一端却惨象环生。昔日翘楚黄金自1900美元/盎司上方急流而下,本周一度触及近二个多月新低。避险的黄金滑稽的成为了“风险”所在;与此同时,痼疾缠身的欧元一蹶不振,引领澳元、英镑等其他非美货币大幅贬值。

谈及汇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不容回避的话题。这也是推动美元本轮强势的动因之一。上周末IMF和世行大会非但未能安抚市场信心,反而透露出一些糟糕的信息。空洞、泛泛的声明分明告诉欧洲,不要寄望IMF充当救世主。中国对于是否继续援助欧洲同样产生了迟疑,目前购买外围国家债券的救助方式以及欧洲政客的拙劣表现显然无法令中国满意。投资者有充足的借口“弃欧(元)返美(元)”。

如果欧元区最终走向解体,那么欧元必是死于谋杀。凶手包括好逸恶劳的希腊人、自私自利的德国人、以及缺乏魄力的欧洲政客们。而备受指摘的评级机构和对冲基金不该是替罪羊,至少不是主谋。前者的问题在于反应迟缓和欠缺专业性,后者的一切行为源于人性的本能,如同秃鹫只会在腐肉上空盘旋。

然而辨证来看,绵软的声明或许会倒逼德国和法国拿出足够的勇气和一套令人信服的拯救计划。他们注定是这场危机的“解铃人”,是聚拢盟国,共同化解当前危机的核心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正面的迹象正在发生。根据海外媒体报道,欧洲官员开始商讨意在增强欧洲银行的稳定性的详细计划。并且构思在希腊发生债务违约的情况下,如何避免欧洲银行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以及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为什么说,欧洲为希腊违约做准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不是灾难?事实上,无论从希腊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还是庞大的债务赤字规模,亦或其主权信用违约互换费率透露出的信息,都指向了希腊违约的结论。只是欧洲领导人视而不见。因此,如今的正视事实,恰是迈出了解决危机的重要一步。

期盼中的QE3最终换来的是微不足道的“扭转操作”,这意味着QE3推出的门槛已被抬高。即便最终兑现也要比市场之前预期的延后。鉴于此前金融资产牛市的形成更多依赖于资金推动,因此在预期的新增流动性未能到位的情况下,股市和黄金的跌势不可避免,而未被进一步稀释的美元获益上扬。

此外,颇为讽刺的是,全球经济疲弱引发的避险情绪,再度主导了美元的升势。随着意大利、西班牙的相继沦陷,欧洲经济仅剩德国苦苦支撑。与此同时,美国仍未寻找到,振兴经济,消除失业的答案。而新的情况是,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人们担心2008年的一幕或将重现。

对照今昔,我们不难发现,美元本轮上涨的背景与之前两次有颇多相似之处。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两度衰退”之虞。另一方面,欧债危机未见缓解,反呈愈演愈烈之势。都暗示了美元具备反转的基础。变数在于,本轮美元上涨高度,很可能取决于欧债危机演化的进程。正如之前提到的,希腊的债务重组,以及欧盟可能推出的足以令市场放心的“防火墙”,意味着一大不确定因素的消除,这也会是美元与欧元牛熊切换的时点。但经验表明,欧洲内部讨价还价,保守拖沓的顽疾,只会为美元的进一步走高创造时间。

从更大的视角观察,08年金融危机对于汇市造成的重大影响是,无论是美元,亦或是欧元、英镑等,都以无力展开数年的单边行情,宽幅震荡将会是未来的主基调。因为大西洋两岸都在经受着结构性失衡的病痛,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7-18 16:06 , Processed in 0.0367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