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推荐:境由心生
唐代道林禅师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来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了他的法嗣。
道林在杭州秦望山修行时,筑巢于山中的松木之上,所以有“鸟窠禅师”之称。另外,也因为他的居处旁边有许多鹊鸟在此栖息筑巢,人们因此也称他为“鹊巢和尚”。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窠禅师。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很关心地对禅师说:“您的住处很危险哪。”
鸟窠禅师却不屑一顾地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深受皇帝重用,有什么危险可言?”
鸟窠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的确,政治家的处境真是危机四伏。像是贬职、垮台、革职或被诬陷当替死鬼等等,早已屡见不鲜。白居易也正是因为被贬职从京城来到的杭州的。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听了禅师这番话,白居易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将地狱变成天国,也可以将天国变成地狱。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心境,诗化生活,从而实现超越生活,在内心世界开垦出一片落叶缤纷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