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沉管昨起對接
【記者方俊明珠海2日電】作為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技術難度最大、氣象海況條件最敏感的關鍵性工程,大橋隧道沉管浮運安裝作業今天正式啟動。重4.7萬噸、造價過億元的首節沉管上午從預製廠出塢,到今晚順利浮運到13公里外的大橋施工現場,將耗時2到3天實現大橋島隧工程首次沉放對接的「深海之吻」。
開工近3年半的港珠澳大橋今天迎來工程建設關鍵節點,近6公里長的沉管隧道啟動首節沉管的浮運沉放作業。按工序方案,將包括沉管起浮、出塢、浮運、繫泊、錨固、沉放、對接和覆蓋等一系列步驟,是迄今全球綜合難度最大的外海沉管施工作業。
今天上午,首節沉管(E1管節)在珠海桂山牛頭島沉管預製廠深塢區,由兩艘巨大的「津安」號安裝船與沉管「捆綁」為一體,透過多艘大功率拖輪拖運出塢,由8艘拖輪組成編隊將E1管節浮運,預計拖行至13公里外的大橋西人工島東端施工現場,耗時約7小時。
每節沉管造價1億人民幣
施工單位中交公司表示,大橋沉管隧道將由33條管節連接而成,每節沉管長達180米,堪比一艘航空母艦,造價超1億元人民幣。在作業過程中,極小偏差導致沉管擱淺或碰撞都將損失巨大,因此專門針對沉管作業研發一整套船舶系統,達致世界級技術水平。
大橋島隧工程安裝船總船長劉建港透露,在沉管沉放安裝過程中,不用人到水下,而是直接利用船上總控室系統和軟件進行水下40多米的操作,「難度非常高,它的精度軸線偏差僅5厘米左右」。而沉管左、右對接的要求亦非常精準,誤差要少於2厘米。
無人對接被譽「深海之吻」
同時,沉管海底施工對氣象、海況等條件亦是大橋工程中最為敏感的。在沉放之前,沉管還要進行繫泊、錨固等工作,施工單位須對海洋環境等數據進行監測,期間需十多小時。而沉放期間,亦對海上風速、海區潮流、水溫及天氣等條件要求非常高,預計沉管從沉放到安裝完畢需耗時約36小時。
施工單位中交公司指出,首節沉管作業「技術難度極大、風險高」,堪稱史無前例,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這首戰勝利,將對港珠澳大橋工程意義重大,將為餘下的32節沉管施工提供重要經驗。據悉,這條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綜合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共需對接33次,耗時約3年;而這些「航母級」的沉管在海底實現精密的無人對接,亦被業內形象地譽為「深海之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