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成最大地震預警系統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18日發布消息稱,該所在中國科技部、中國地震局、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百人計劃」等支持下,建設了覆蓋面積4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系統,超過日本地震預警系統所覆蓋的37.7萬平方公里,成為世界最大地震預警系統。
據了解,其所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包括布設在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等8個省市部分區域的1213台地震監測儀器、預警中心,以及通過多種方式的信息發布和接收,總價值1.6億元人民幣。該系統可為覆蓋區域及其周邊的8000萬人和高鐵、地鐵、化工、核電等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
已經過1200餘次地震檢驗
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百人計劃」學者王暾介紹,汶川地震後該研究所在吸收國內外地震預警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該系統形成了算法、硬件、軟件一體化的地震預警解決方案,擁有五大地震預警技術世界首創,並成為中國迄今唯一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截至目前,該系統已經過1200餘次實際地震檢驗,並成功預警了2013年2月19日雲南巧家的破壞性地震,表明在汶川災區發展的技術已用於中國其他地區的防震減災。
王暾介紹說,該系統自地震開始發生進行計時,預警發布時間平均為7.0秒,日本平均為9.0秒。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
震後1分鐘內繪製烈度圖
同時,盲區半徑也是預警系統最關鍵的指標之一。王暾強調,若地震監測系統的盲區半徑超過30千米,預警系統的性能下降很快,對應的系統最多是低效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盲區半徑約為25千米,優於日本的30千米。該所已開發形成了全套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該系統還具有烈度(災情)速報功能,能夠在地震後1分鐘內繪製烈度速報圖,所花時間也快於國外的同類系統。
據了解,減災所已經研發並應用了完備的面向公眾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從監測、預警信息產生、預警信息發布、預警信息接收的技術系統,減災所的地震預警信息已經通過電視、微博、計算機、手機、專用預警接收終端為民眾服務。
據資料顯示,中國規劃用5年建設覆蓋中國、由5000個台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