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中國發展戰略空間
深空深海深地技術謀突破
深空探測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衛星順利安抵距地球約700萬公里的深空,初次完成中國對於小恆星的渡過探測,目前正以平均每天10萬公里的速度飛往更遠的2000萬公里深空。圖為嫦娥二號拍攝的小行星照片 網絡圖片
深地探測 ◀2011年江蘇省東海縣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是目前世界最深的深井地球物理長期觀測站。該觀測站可以監測一定範圍內發生的0~1級極其微小地震活動 資料圖片
深海探測 ▲「蛟龍」號深潛器2012年創下了7062米的潛水記錄,今年它將會再探南海 資料圖片
【本報訊】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19日說,2013年要力攻克深空、深海、深地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不斷拓展中國發展的戰略空間。此外,萬鋼還介紹說,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有望突破萬億元人民幣,佔GDP比重可達2%,其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佔74%以上;過去5年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13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19日在北京舉行。記者從會議上獲悉,我國當年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320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預計達21.7萬件,比上年增長26.2%;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全國高技術產業總產值預計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研究投入從2008年的220.8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11.8億元,年均增長23.1%。
建國家科技報告制度
萬鋼在會議上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國將重點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先進製造等領域的研究部署,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
同時,要加強技術預測和前瞻研究,鼓勵開展前沿探索,對於方向明確、帶動性強的戰略高技術,要集中優勢資源加快突破,贏得未來發展的戰略主動權。
在進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方面,加快建設科技計劃全流程管理服務信息平台,逐步實現科技計劃流程的「全程記錄、痕跡管理」,實現「可申述、可查詢、可追溯」,並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和全國創新調查制度,開展創新型國家進程監測和國家創新體系監測評估。
研究PM2.5源頭控制
基礎研究方面,加強對交叉學科的支持,強化對海洋科學、空間科學、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學、中微子實驗等重要科學前沿的部署,對頁岩氣成藏機理、PM2.5源頭控制、惡性腫瘤發生機制等重要科學問題加強部署。
萬鋼還提出,2013年要繼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積極推動中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公眾文化資源集成與推送服務、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技術等科技支撐。要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完善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機制,研究建立科技人員行為規範。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建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測評體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