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2011-12-16 11:46:21 雷韬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的无论怎样扩大宽松政策的力度,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毫无实质性改变。上世纪的90年代,日本就曾饱受这种流动性陷阱的困扰,不堪其苦。
欧洲中央银行12月8日召开月度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25%降至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降息决定宣布的当日,欧美股指和大宗商品价格(包括黄金的价格)都报跌。
无独有偶的是,在12月13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的前夕,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采取更宽松政策,但欧美股市和大宗商品也依然持续走弱。
按照一般常识,一旦银行降息,对股市都会有一定的短期刺激,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刺激作用则更强。但欧美央行的降息或者降息预期,显然是没有起到这样的效果。这说明,随着欧美央行持续采取宽松政策来刺激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的“审美”疲劳。更为堪忧的是,这是在美联储维持0.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欧洲央行维持1%的低利率水平下出现的。
很显然,在欧美宽松政策的边际效应和潜在空间都已经达到一个极致,货币放松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开始微乎其微。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欧美的就业和债务等困扰经济复苏的众多问题,还看不到解决的曙光。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稍有不慎,欧美就可能陷入之前日本曾经面临的流动性陷阱格局。其结果是,政策的效力和空间消耗殆尽,市场信心逐级下滑但政策却毫无办法。这实际上可能意味着,如果快速有效地整合财政和经济结构,未来的欧美将陷入一片凄风冷雨之中。
相比拥有世界货币的美国而言,欧洲可能会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毕竟美国人还可以借助美元来打压亚洲新兴国家甚至欧洲这个难弟,从而确保资金的持续流入,缓解这一压力。近期包括国内资金的外流和高盛等集体唱空中国,就已经显露出这样的端倪。
如果欧美陷入流动性陷阱,那么一方面会对国际经济的复苏产生重大阻碍,并会导致欧美政府面对困局束手无策。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采取撒钱这种不负责任救市方式的自食其果。
另一方面,经济方面会发生剧烈的波动,包括国际大宗商品受到经济下滑预期和流动性困境的双重压力,可能出现超预期的下滑。
这意味着,我国将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一方面是出口的快速回落,另一方面将是大宗商品大幅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复杂影响。
因此,未来的国内政策面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干扰,如不及时强化内功,将更为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