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弹簧-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7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好好休息,周末快乐!
冲动是魔鬼!贪婪是魔鬼的老婆!
小心这对鬼夫妻!
发表于 2009-1-17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玩死“精仔”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h:   
发表于 2009-1-1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股要反弹了
红色星期一
做茧自缚天天赔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负责人驳中国责任论 称危机源自美政策失误

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

  2008年,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正当危机在全球蔓延之际,近日,西方某些学者和政客在媒体上抛出言论,指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高储蓄助长了美国的过度消费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并声称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的高顺差才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这一言论因何而发?所谓“中国责任论”有何依据?应如何看待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

  “中国责任论”属于“强盗逻辑”

  记者:最近,行将卸任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时,抛出了所谓的“中国责任论”,称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成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充盈的资金又导致美国投资者购买高风险的资产,您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成立?其用意何在?

  张健华: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属于“强盗逻辑”。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失衡的背景下爆发的。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似乎和全球贸易失衡存在着某种关联。但事实上,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多重失误,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如果将全球经济失衡归咎于顺差国,显然是推卸责任也站不住脚的。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加强了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这是这些国家吸取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措施,其实也是此前IMF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给亚洲国家开出的“药方”。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救助过程中,美国政府主导了IMF对亚洲国家的救助政策及救助条件设计。在IMF给亚洲国家开出的“药方”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亚洲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际储备。

  10年来,亚洲国家尤其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国家吸取教训,增加了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提高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现在却又被西方国家的某些人看成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其论调明显自相矛盾。

  我个人认为,“中国责任论”的说法除了是为西方一些主要国家自身经济政策失误及监管不力开脱外,恐怕也是为这些国家今后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或对中国进一步施压寻找借口。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并要予以澄清,否则将不利于全球加强国际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应对危机。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最终酿成危机

  记者:您刚才提到,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多重失误,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张健华: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现在进行全面的经验教训总结也许还为时过早,但从各种主流观点来看,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的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问题无疑是导致此次危机爆发的最重要原因。

  从宏观层面来看,美国的经济政策只关注了其国内问题,忽视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应承担的责任,最终酿成此次危机。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的历史最低点1%,并将如此低的利率水平保持了相当长时间。就财政政策而言,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使原本已经过度依靠消费拉动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另一方面,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导致美国政府开支及赤字不断扩大。美国所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资产价格过高引发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直至危机爆发。

  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来看,近年来,负有维护全球金融安全和稳定职责的IMF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应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上,对于具有更大影响的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状况关注不够,不仅未能发挥早期预警作用,而且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应对亦不够及时。

  微观和监管层面所暴露的问题更为突出

  记者:除上述原因外,此次危机是否也同时暴露出微观层面和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张健华:从微观层面和监管角度来看,此次危机所暴露的问题更为突出。一是以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为代表的许多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机构漠视风险控制,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制衡机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例如,一些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放任管理层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疏于对风险的适当评估和有效控制,甚至纵容欺诈性的资产承销和经营行为,以追求市场份额、业务增长和高额奖金。这样“绅士俱乐部”般的公司治理,无法阻止高管层在短期利益刺激下过度扩张有风险的业务。

  二是创新过度导致金融风险扩大化。正常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分散金融风险,但过度的衍生加上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金融机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风险不仅没有分散掉,反而被放大许多。评级机构没有真正承担起金融市场“看门狗”的责任,不仅因利益关系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其顺周期的评级结果还与“盯市”的会计准则一起,共同助推了资产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和泡沫的积聚,并加速了资产泡沫的破灭。

  三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过于相信市场的理性,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监管手段的不足又导致在问题发生时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2005年5月,面对质疑衍生品泛滥、要求美联储介入次贷监管的舆论,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坚决反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而2008年10月23日,格林斯潘在国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不得不承认当初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承认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事实上,美国金融业近年已进入了创新迭出的混业经营阶段,其金融监管仍沿袭旧有的体制,没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当一些金融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成为系统性风险新的来源时,监管重点没有及时调整,大量高风险机构和业务游离在审慎监管体系之外。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衍生产品场外交易市场等均处于监管真空区。监管缺失的场外衍生产品加剧了市场动荡。就拿以信用违约掉期(CDS)为代表的场外衍生产品来说,因其属于场外交易、不受监管,监管机构对其束手无策。在本轮金融危机过程中,CDS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气氛,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高顺差与美国低储蓄并无因果关系

  记者:既然“中国责任论”站不住脚,那么导致美国低储蓄、高逆差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张健华:美国低储蓄、高逆差是其长期以来的政策选择和消费习惯造成的,中国的高储蓄、高顺差不是美国低储蓄、高逆差的原因。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高顺差与美国低储蓄的出现存在明显的时期差异,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实际上,在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之前美国高消费的习惯就早已养成。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个人储蓄率就曾降到零以下,1933年甚至降至历史最低点-1.5%。美国新一轮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从1984年就开始了,到1999年就已降至2%左右的水平,并维持了长达6年之久,2005-2007年均低于1%。美国的贸易赤字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现在,已历经近30年,同期财政收支除1998-2000年,也就是克林顿执政的最后几年之外也均为赤字,这些都不是近些年特有的现象。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在2003年之后才开始大幅增加。显然,认为中国的高顺差导致美国高消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导致美国高消费和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除了美国自身扩张型的国内政策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和公共开支扩大,导致居民个人和政府储蓄率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美国在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和贸易逆差大幅上升。

  巨额外贸顺差并不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记者:我们还注意到,西方还有一些言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把金融危机归结为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的贸易顺差,对此应如何看待?

  张健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过去20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了低附加值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依靠进口。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顺差是在这种新的分工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巨额外贸顺差并不是中国追求的目标,目前这种分工模式也不是中国能完全主动选择的。

  中国的出口增长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从1999年开始,加工贸易顺差均高于当年贸易顺差总额。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则达到2100亿美元。二是2002-2007年,外资企业的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从31%提高到51%。2008年前三季度,外资企业的顺差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1%。三是出口转移明显。

  不仅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制造业也向中国转移。近年来,中国在对美欧拥有较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对东亚和一些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贸易顺差是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从进口来看,中国的低进口也不是自愿的,这与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高技术贸易壁垒有关。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带来对高科技产品的旺盛需求。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中国应当大量进口高端产品,但发达国家设置多重贸易壁垒,限制和禁止高科技技术装备出口到中国,导致我国进口增速持续低于出口增速,加大了贸易顺差。

  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纠正并非一日之功

  记者:应如何理解和纠正当今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中国在其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健华:应该认识到,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纠正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主要贸易大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大国行动对推动解决全球失衡实际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首先应加快自身政策调整,减少财政赤字,提高国内储蓄率,加强金融监管,减少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美元既然是储备货币,美国政府的美元政策,就不能一味追求美国一国的经济政策目标,要负起大国责任,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更多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一贯保持负责任的态度。今后将继续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资源价格和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应大声发话了,  别让洋鬼子惯于吃奶骂娘!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资减持建行股份引猜测 专家称可能为无奈之举

建行身陷“减持门” 美国银行釜底抽薪?  (主编:周人杰 记者:曾晓琳 摄像:毛云李、张小明)

  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外资撤离中资银行事件。昨天我们报道了中国银行的两大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禁售期结束后,迅速抛售100多亿股中行H股,无独有偶,1月7日,美国银行也在香港股市以每股3.92港元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H股,它对建行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19.1%下降至16.6%,这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波动。

  美国银行减持建行股份完全是自身进行资产调整的正常举动

  作为建设银行的第二大股东,美国银行在一周前以每股3.92港元的价格,抛售了中国建设银行56.2亿H股股份,直接套现28亿美元,虽然美国银行的减持方式是配售给机构投资者,而不是不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出,但是,股市仍然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在H股市场,建设银行股票在盘中大幅下跌,跌幅达8.76%,股价倒退到2008年12月初的水平,A股市场也随之震荡下挫,银行板块全线低开,到收盘时,建行、工行、中行等股票,平均下跌2%以上。

  西南证券金融业分析师付立春:“现在大家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为是我们自己的银行出了什么问题,这样恐慌性的效应被放大,对银行的股价会产生一定扰动。”

  对于建设银行股票价格的下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反应是一片平静,他们认为,美国银行仅仅是减持了建设银行很少的一部分股权,是属于正常的买卖行为,对建行来说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中国建设银行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总经理胡昌苗:“首先建行的经营管理这方面都是非常的正常,他们的减持行为不会影响建行的经营管理,不会影响建行的财务状况,我们建行各方面的经营都是非常正常的,美国银行跟建行的合作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今年会很快开展新一轮的合作。”

  胡昌苗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9月27日,美国银行所持有的建设银行191.32亿股股份就已经解禁,而美国银行并没有大量减持所持建设银行股权,仅仅减持了所持有建行股权的2%点多,这说明美国银行仍然十分看好建设银行的股票,与此同时,美国银行也表示,他们对建设银行的未来充满信心。

  胡昌苗:“无论是他的CEO还是CFO他们高层在不同的场合都表态,就觉得建行是他一个非常好的战略合作者,他对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也一直是非常有信心的,所以即使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他仍然认为建行有投资价值。”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不少国际金融巨头遭遇生存危机的时候,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纷纷减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在投资者中间引起了种种猜疑,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它们从中资银行抽身而退?记住也联系到了本台驻美国记者申家宁。

  申家宁:“对于一向坚称把建设银行作为长期投资的美国银行来说,这次大幅减持的背后原因引人猜测,有分析指出,美国银行此举主要是出于自身财务状况的考虑,因为现在美国的很多银行都在等待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持有太多外国银行的股票,同时,美国银行刚刚收购了美林,其流动性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减持建设银行的股份,主要是为了补充自己的流动性。”

  记者在美国调查了解到,同美国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一样,美国银行在去年的次贷危机中也未能独善其身,2008年10月其发布的财务报表显示,美国银行第三季度盈利仅为11.8亿美元,而2007年同期是37亿美元,盈利锐减了68%,由于业绩的下滑,1月6日披露的美国银行内部备忘录宣告,其高层打算不接受2008年度奖金。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宋逢明:“如果我们去研究美国银行他的公司战略就会发现,实际上美国的银行、美国的金融机构,他为了解决自己的流动性的问题,财务问题,所以他对自己的资产的流动性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那么美国银行这一次少量的减持建行的股份,我认为它最主要是为了调整它的资产结构的流动性结构。”

  对美国银行颇有研究的宋逢明教授告诉记者,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股权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要改善自己财务报表不佳的状况而作出的无奈选择,美国银行在2008年盈利并不理想的情况下,2009年初,竟斥资330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

  宋逢明:“他去购买美林的时候,肯定对他的资产的流动性结构肯定会有影响,但是他的购买方式可能我们还要,有的可能是要采取换股方式,并不一定是全部现股收购,那么在这个情况下面,他是出于他的流动性结构调整,他少量的减持建行的股份,这个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行为。”

  为弥补资本金的不足,美国银行试图通过出售建行银行部分股票,以收回一部分收益,以1月5日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汇价计算,美国银行通过减持建行的股权,共套现28亿美元。

  西南证券金融业分析师付立春:“虽然二十多亿美金对于这样大一个银行来说不是很大一笔数字,但是现在流动性比较紧缺的情况下,这28亿美元对它来说是雪中送炭。”

  付立春分析认为,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股权还有一个原因是,其持有建设银行股权比例过高,按约定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股权的比例应该维持在10%左右,而美国银行减持前,持有建行的股权达到了19.13%,所以美国银行减持建行股份是迟早的事情,那么,这次美国银行减持建行的股权,会不会影响双方合作的关系?

  胡昌苗:“这个我觉得应该是不会影响,在这之前他们也通知了中方,美国银行在减持建行股份的同时,一再强调他对中国的银行业,对中国建设银行的前景是有信心的,他一再强调要保持建行相当量的股份,一定要长期作为建行的战略投资者,要长期保持跟建行的合作。”

  胡昌苗告诉记者,美国银行作为海外的战略投资者,它减持了建设银行的股票是在国外市场,因此,股权配售的对象也只能是来自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究竟谁来接盘,目前还是处于保密状态,西南证券金融业分析师付立春认为,美国银行这次减持,可能也是给一些潜在的投资者的一个机会。

  付立春:“并不是建行的股权不值钱了,它卖出去还有别人来接,可能是更有实力,也许是更好的战略投资者更看好建设银行的投资股票,他们对中国的银行和中国的体系更有信心。”

  据有关人士透露,建行股权的配售过程相当顺利,投资者对购买并持有建行股票反应热烈,目前已经有24亿美元股份的接盘者前来接盘。

  美国银行还会不会采取进一步的减持行动?

  看来美国银行减持建行股份完全是自身进行资产调整的正常举动。建行方面也表示,美国银行的此次出售交易其实酝酿已久,并已经提前告知了他们。从种种迹象分析,美国银行并不会因为减持而看空建行的未来。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宋逢明:“如果我们不是在5年前,及时的进行了我们的一场,应该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金融业的生死攸关的这样一个改革,如果我们遇到了今天的这样的金融危机,会是一个何等糟糕的局面,在当时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通过注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上市改善公司治理,从整个这样的一个过程来看,现在我们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是什么情况。”

  2005年10月,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第一家在香港上市,创下25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股首次公开发行,迈出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由于看好建设银行未来的盈利预期,2005年6月17日,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从中央汇金公司手中购入174亿多股建行股权,紧接着建设银行的第二个战略合作伙伴,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以公开发行价格认购建设银行10亿美元的股份,购得建设银行132亿股股份,成为建设银行第二大海外战略投资者。

  中国建设银行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总经理胡昌苗:“05年分别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签了战略合作协议,然后从05年以来,跟战略伙伴的合作是非常好的,我们跟美国银行这几年一共是合作的14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产品创新、经验分享还有人员培训,这些项目的话,应该来说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此后, 美国银行又在建行发行H股时斥资5亿美元,购入16.51亿股。由此,美国银行合计持有建设银行的股权达到191.33亿股,这项交易是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最大的单笔投资,此后,双方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合作。

  胡昌苗:“美国银行每年是派了不少于50名专家到建行来帮助、工作,他是帮美国银行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等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技术、好的技能带到建行来,然后跟建行的专家和骨干一起结合建行的情况,来进行项目开发来提升建行的一些核心的竞争力。”

  胡昌苗告诉记者,作为上市不久的建设银行来说,美国银行给建设银行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建行在过去三年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在风险控制还是在电子银行、零售银行等方面,双方的合作都是硕果累累。特别在零售网点转型,实施标准化、流程化、优质化的营销服务方面,明显提高了服务效率,有效缓解了客户排队问题。目前建行已有11400多个零售网点完成转型,占全部网点的86%,网点日均产品销售量提高67%,客户等候时间平均下降39%。

  胡昌苗:“另外我们跟境外的战略投资者合作,搞的针对小企业的信贷工厂,大大的简化了这种信贷的审批的流程,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2008年第三季度建设银行的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建设银行经营收入达1995亿多元,同比增长25%以上;实现净利润842亿多元,同比增长47%多,截至2008年9月30日,建设银行年化加权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接近25%,净利息收益率为3.3%,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2.81和0.15个百分点。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比率为119%,同比提高22.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仅为2.1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达到国际水平。

  宋逢明:“就是给股东的回报收益,投资回报25%,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水平,在国内大银行,五大银行当中是最大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这个增长幅度在国际上是罕见的。”

  也就是在这个季度,美国银行不顾金融危机,还两度逆势增持建设银行250多亿股H股股份,使持有建行的股份达到447亿股,成为汇金公司之外的第二大股东。

  尽管经过这次减持后,美国银行对建行的持股比例从19.1%降至16.6%,但它仍然保留了建设银行第二大股东的位置,并没有影响它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地位,对建行的运营也不会产生任何实质影响,然而,很多投资者关心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银行还会不会采取进一步的减持行动?

  申家宁:“有分析人士预测,应该不至于出现集中性大规模出逃的情况,有分析指出,美国银行确实存在分批次减持的可能,也不排除中行工行等的战略投资者纷纷效仿美国银行,抛售到期股份,但是这主要也是出于这些战略投资者自身流动性的紧张,而不是因为担心中国银行业的前景,有分析指出,中国银行业的真正价值还远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投资于中国的银行,与投资于欧美市场相比,要划算得多。”

  宋逢明:“美国银行通过入股建行来进入中国市场,我想他这个战略他是不会轻易改变,而且美国银行的发言人也已经表示,美国银行将会长期的战略性的持有建行的股份,不会轻易的大规模的减持,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上面是不会有问题的。”

  宋逢明分析认为,美国银行现阶段仍将保持建设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地位,无论是从持股建行所获分红还是投资收益角度来看,美国银行大规模抛售建行股份的可能性不大。美国银行在减持部分建行股份时承诺,在未来3个月内不再出售其所持有的建行股份。而根据2005年双方所签署的战略协议和投资协议,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股份低于5%,则有可能终止战略协议。因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即使3个月后,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股份,其持股比例也不能低于5%,而建设银行的另一家战略投资者淡马锡,多次向建行表示长期合作的意愿,也不会减持。

  宋逢明:“现在说句话,全世界都看着中国的,都指着中国的,如果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得很好,美国银行他干吗要减持,他到别的地方赚不到钱,他在中国能赚到钱他干吗要减持?”

  半小时观察:价值才是硬道理

  近期关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前几年它们纷纷参股中资银行,看好的不仅是这些银行,更看好中国的市场。而现在他们的表现却和当初的态度背道而驰,这难免会引发种种猜测。是不是中国的经济前景堪忧?减持大潮会不会愈演愈烈?

  通过我们的调查不难看出,它们的这些举动,更多来自于自救的需要。金融危机当头,对手头的资产做一番重整,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市场的要求。只是眼看着全球市场的金融股整体价格走低,还不得不卖掉下金蛋的母鸡,中间的滋味对这些境外投资者来说,想必并不好受。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抛出的大单在市场上并不缺少接盘者,这就足以证明,中资银行的资产不是烫手的山芋,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撤资事件短短十几天来的变化并不让人诧异,当初风波骤起,现在平静面对,也许,这反倒印证了中资金融机构的实力和地位,反倒让市场更看清了它们的价值,也让我们对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的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它有奈或无奈,我们应按有利自己为主! 不理它!   h: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国报告称2009年中国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50%

联合国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

  2009年中国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50%

  下一步刺激经济重在消费

  本报记者 肖 明 北京报道

  1月16日,联合国在京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幅将达到极低的1%,比2008年的2.5%以及过去四年的3.5%-4%之间的全球增长率大幅降低。

  但是全球经济增长中仍存在亮点,即中国有望保持8%的速度增长,这将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一半的力量。而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为9.1%左右,为全球增长贡献了22%。

  上述报告同时指出,如果全球经济紧缩加剧,信心无法恢复,发达国家将在2009年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鉴于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更悲观的结果是完全可能的”。

  面对全球危机,该报告建议,世界各国可以采取类似中国的大规模财政政策刺激措施,这方面各国之间应该做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实现汇率基本稳定。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经济仍不如预期,下一步国家可以酝酿的新政策,在刺激消费方面还可以大做文章。

  “国家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比如农民工等收入来刺激消费。”上述报告参与者之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会后对记者说。

  2009年中国

  对世界经济贡献率50%

  上述报告指出,2009年世界经济增幅最可能的情况可能只有1%,但是如果出现悲观的情况,将会下降0.4%。其中发达国家最可能的情况是会下降0.5%左右,如果出现悲观情况,则会下降更大到-1.5%。

  不过,即便如此,200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将大大增加。原因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比重在增加。国家统计局1月15日公布最终核实的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257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初步核实数提高了1.1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2007年中国GDP总量约合3.3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也达到6%,超出德国3.32万亿美元GDP当年水平。

  联合国报告预测,2009年包括德国经济在内的欧盟经济增速,最可能的情况为-0.7%。美国为下降1%,日本为下降0.3%。报告的参与撰写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即使我国2009年经济情况不乐观,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增加,“一增(中国)一减(美日德)很明显能看出问题。”他说。

  该报告还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最可能情况是增长8.4%,如果出现悲观的情况,增幅也在7%以上,如果出现乐观情况,增幅将达到8.9%。

  所谓的悲观情况,是指发达国家将在2009年陷入更严重的衰退。发达国家经济增幅可能将会下降1.5%。这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更大影响。

  汪同三指出,“如果2009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波及到实体领域,那么中国增长保八问题不大,否则相反。”但汪对2009年增长整体持乐观态度。以外贸为例,他预计2009年在全球贸易增长为零时,中国仍可以保持10%左右的增速。

  这个乐观不是凭空无依据的。商务部最近有多个调研组在各个省市调研发现,部分外贸企业应当是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出口部分转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月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回顾1998年我国遇到的金融危机,当年实现了0.5%的增长,以现在的贸易规模和对外经贸关系,如果和10年前比,“我们是有信心来实现贸易的平稳增长的。”他说。

  下一步刺激经济重点在消费

  联合国报告指出,如果2009年中国出现悲观的情况,可以考虑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来实施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中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可以采用更多必要的扩展型财务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弥补疲软的出口下滑,这方面已经带了一个好头。”该报告写道。

  祝宝良在会上指出,目前国家出台了4万亿刺激政策,最终能否完全见效,还需要检验。而4万亿的刺激,仅仅能保住经济月7%的增长,因此下一步“需要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把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

  他指出,当前国家通过了钢铁、汽车等产业振兴措施,接下来还有一系列产业振兴措施要出,但是民间投资需要有信心才能紧跟国家投资。如果经济仍不如预期,下一步国家可以酝酿的新政策,在刺激消费方面还可以大做文章。

  “如果企业不愿意投资,那么国家可以拉动消费需求,这可以通过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以提振消费。”祝宝良会后对记者说。

  他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面对的是三个问题:世界经济下滑、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上述3个问题环环相扣。同时,目前消费仍有提振空间。比如国内房地产价格因为仍未降到居民认可的位置,所以居民持币观望气氛仍将很重。

  祝宝良此前预计,新增加的财政投资可拉动经济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农民和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可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而没有这些政策,经济增长可能降至5%的水平。

  据农业部资料显示,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将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为历史新高。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工资性收入之和,占农民收入来源的80.7%。

  因此2009年如果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民工就业状况都不乐观,将大大增加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贪功好名, 实惠才实际!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6-26 08:43 , Processed in 0.0442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