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锐 节后走势会重演哪段历史
(2013-06-07 15:23:30)
从确认六月行情“不似五月那般看好”,“有悬念”,到如今彻底宣布破位为止,行情的演变令人咋舌。震荡区间下轨被跌破,均线密集支撑被跌破,神奇低点连线被跌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当前空头的肆无忌惮(曾经有过“不自信”,但笔者说过,空头是可以“空手套白狼”的,也许行情只是没有太多机会而不是看到太多风险,就足够激起人们的退出思维了),“五不穷,六不富”已成定局。杀跌迎接端午小长假,相信除非早已听从笔者意见回归“谨慎”乃至“全盘防守”的股友之外,其他股民的心情不会太好,而端午之后的走势从历史规律来看,恐怕要遭受更加剧烈的考验,这就是笔者在午评时最后一次苦口婆心的劝大家“轻仓过节”的原因(至于有人认为满满持股过节很放心很开心,那应该是另类了)。
近几年看,端午前后股指经常做出重大性质的方向选择。2008年6月6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指数下跌21.98点,以3329.67点报收,沪市成交创434亿元地量。但谁也没有想到,节后大盘却迎来了剧烈震荡。同年6月7日,央行宣布上调存准率1个百分点。6月10日,A股恢复交易首日,上证指数直接以3202.11点跳空低开127.56点,低开幅度高达3.8%。而当天股指单边下跌,沪指暴跌257.34点,以3072.33点报收,跌幅7.73%,创该轮熊市中单日最大跌幅纪录。可见纯靠地量无法映证空头宣泄完毕(但不是说地量的信号不重要,而是要跟其他信号结合起来看)。2009年6月1日,端午 “小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跳空高开上涨3.36%,掀起了牛市第二波上涨行情。随后近两个月中,上证指数持续上涨到3400点上方,随着央行调整货币政策以及大象IPO的回归,2009年的“中国牛”行情宣告结束。
2010年6月10日当年农行IPO获批,给市场再度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6月11日后,A股市场因端午“小长假”休市,直到6月17日才重新恢复交易。6月29日,农行确定IPO价格区间,导致上证指数暴跌108.23点,收于2427.05点,再度破位直到7月初探明年内低点2319点;有趣的是当年的“国庆攻势”中,被人们揶揄甚至唾弃的农行恰恰是多头领军者之一。2011年和2012年端午时间点都是处于下降通道途中,略有区别在于2011年端午之后下跌数周后出现一次周线级别的反弹,而2012年端午则是新一轮下跌的开始。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六绝”的概括还是能够具有大概率的贴合性——08年之后的端午行情,除了2009年外,其余多以下跌为主,而且09年是大涨,其他则多为大跌。今年的端午节长假情况和以前又有所不同,首先是日期相对较早,因此节前后的走势对六月整体动向有一定的引导性。其次是如果说往年是“等着节后大跌”,则今年的情况是节前已经出现了不小的,甚至破位的跌幅,趋势的突兀性和连续极端性让人有些猝不及防。那么节后会重演哪段历史?是继续加速重挫还是在极度阴霾后迎来转机呢?
其实如果研究端午节前后的主板周K线,我们便会得到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除了2010年外(这一年是6月是当年下跌趋势的末端),其余年份的端午行情不过是之前中期趋势的延续而已。此外,从流动性看,在货币紧缩的年份,端午之后行情更多可能是空头主导,比如2008,2011以及2012。2010年端午下跌数周后见到年内低点;2011年下跌数周后迎来周线级别的反弹,其原理说白了不过是“日周线超跌”的共振。于是,判断今年端午之后的走势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目前的中期趋势是什么?经历了本周的长阴杀下,周线看几条均价线都有从回升转为走平,甚至拐头向下的状态(深弱于沪),可见本轮调整正在由“日线级别”向“周线级别”转变。在日线随时有可能的回抽之后,周线还会有一个寻底确认底的过程,直到日周甚至月线共振,指数才能真正企稳,到那时候可能中线投资者的亏钱效应才会逐波散去。再说的通俗一点:既然之前走势是中期趋势的延续,那么现在中期趋势可能也“刚开始”,至于朝向是哪里,大家应该一看便知。
二是看流动性,午评时提到过“公开市场本周净投放1600亿元”算是“局部刺激”,但资金面真的因此出现好转了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最近,国际热钱出现撤出中国香港等新兴市场的迹象,而中国内地市场资金趋紧,拆借市场利率飙升。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个月内各期限品种利率全线攀升5%以上,显示短期资金趋紧。交易员透露,受资金面紧张升级影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昨日招标发行的6个月期债券未能招满。该期债券计划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实际发行仅为115亿元。发行利率为3.4493%,大幅高出二级市场水平。交易员称,目前资金面紧绷状况已远超市场预期,银行为平头寸自顾不暇。
美国全球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的一周投资者共从新兴市场股票型基金抽离了29亿美元,是2011年以来最大的单周资金净流出。亚洲有9.42亿美元净流出,为过去14周中第10周资金净流出亚洲。有业内人士指出,热钱从去年10月开始持续进入中国香港地区,而目前则正在撤离。在持续飙升后,中国香港楼市在近期开始量价齐跌,房价4月份跌幅较上月的0.1%继续扩大至0.7%。港元汇率的走软也是一个明显的迹象。目前港元对美元汇率已震荡回调至7.76左右。为了对抗热钱的冲击,央行早已经开始实施“明松暗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点笔者在之前的博文中就有提到过(别说“没这回事”喔,隔夜SHIBOR大涨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一旦热钱发觉中国经济有点“扶不起的阿斗”的迹象,开始选择撤离或者加大空头头寸的话,则内在干涸就会让行情举步维艰,此时“公开净投放1600亿元”只是因为有2020亿元的资金到期,其实为了对抗到期而产生的“回笼操作”反而加大了资金紧缺的影响,等于是好事变坏事了。未来四周公开市场单周到期资金规模分别为920亿元、320亿元、250亿元和460亿元,均大大低于本周的2020亿元。因此,未来四周市场流动性能够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上获得的助力并不突出。
近期市场的下跌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沪深港的联动性开始加强,港股连阴A股就跟着连阴,尤其是上证50和恒生指数情形如出一辙,证明热钱撤退对三地市场或产生同步的影响(而且最近连阴还放量,说明空头慢慢变得自信了);二是下跌有一点“阴雨绵绵无绝期”的意思,这是诸多利空效应互相叠加催化所产生幂次效应,比如大考不及格后又逢产业资本减仓,产业资本刚走又有权重两岸联动等等。至此,五月末提出的两大悬念其实已经基本都有答案了(至于是什么,我想上面的文字其实已经有交代,今后还会专门为此撰文),不管“八弱二不强”也好,“轮动补跌”也好,中期回落趋势都仍没到结束的时候,这当然令人遗憾,但我们也只能依据事实的继续“轻仓(即仓位<=30%,尽可能持基本面较好的避风港,现在看起来部分小盘成长股倒成避风港了)到底”。节后在日线超卖情况下依然“转机随时可能出现”,但日线的几天看好不代表周线的明显趋弱,概括起来看小长假之后可能会是一个“先上后下”甚至“先平后下(回抽不得力)的过程,重演“四年下跌”历史的概率会更大一些。改变概率,扭转方向的重大推手其实在于政策,我们当然期待在IPO“被动搁浅”的同时,高层能够更多的给予宏观经济前景一些我们能看得到的“信心”,否则一切的操作只能基于超跌后的短差,快进快出。最后祝愿大家端午节团圆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