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弹簧

评论10191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4 14:02 | 查看全部
https://www.y2cn.com
[广州]邱昶

    解州关帝庙①

    自古帝臣无一身,加冠封号唯斯人。

    承传忠义兼仁勇,众庶觐朝武圣君。

    注①解州关帝庙系中国最大的关帝庙,有“武庙之祖”之称。

    平遥古城

    逾百街衢八景珍①,明清票号愧衙门②;

    三千气象惊天地,显誉龟城贯古今③。

    注①平遥古城内有大小街道100余条,并有平遥八景。

    ②明清街、日升昌票号、县衙均为平遥著名景点。

    ③平遥又名龟城。

    五台山

    烟霭萦身上五台,琳宫梵宇震尘怀。

    心皈佛国参三界①,天雨曼陀②入梦来。

    注①佛教将众生所住的世界分为三个层次: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②《法华经》云:“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

    悬空寺

    千年绝壁寺空悬,碧落巍峨写壮观①。

    此景从来诗句少,方知下笔遣词难。

    注①相传诗仙李白到悬空寺,被其神奇所震慑,不敢写诗,只题“壮观”二字。

    云冈石窟

    开山凿窟百春秋,五万佛神趺武周①。

    世法所稀称震撼,不枉故都一仙游②。

    注①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内有佛祖、菩萨雕像5万余尊。

    ②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4 14:08 | 查看全部
右上角的广告是我可能染上的病毒,不知为何贴上了?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5 11:46 | 查看全部
美国次贷危机牵出全球化阵痛
2007年11月25日04:02-广州日报   
美国次贷危机在最近几个月来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这场危机不仅波及美国金融业各个领域,还进一步向国际资本市场蔓延,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动荡,花旗、美林等很多著名公司在本次风潮中都遭遇重创。

  次贷危机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美国股市上演了狂跌剧情。  



而伴随着股票价格的缩水,投资者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也开始趋于黯淡。在现今的美国市场,石油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黄金价格已位于历史高点附近,此外,粮食食品价格也呈现出水涨船高之势。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通过这次的次贷危机显露出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化的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蝴蝶效应”范围广阔。

  (专题文字:彭玉磊)

  罪魁祸首: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发生,是同近10多年来抵押贷款市场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在此之前,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以商业银行为主,而且只向信誉良好的人提供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但如今,商业银行已不是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提供者。由于美国联邦法律的变革和管制的放松,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例如保险公司、股票经纪人、沃尔玛超市,都可向消费者提供抵押贷款服务。这些新兴的房贷提供商为了和传统的银行竞争,不惜降低门槛,把信用等级不高、经济实力不够的那些人也列入可贷款对象,并推出各种条件优厚的新产品,如零首付、不需文件证明个人收入的贷款,这些被统称为次优级抵押贷款。这种房贷通常前两三年的利息较低,以后的年份则是可调整的、更高的利率。

  次级房贷短期内促进了楼市繁荣,但好景不长。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为预防通货膨胀而紧缩银根,连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房贷利率也相应上升,致使住房需求下降,由此造成房价疲软。到2006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到第三季度,市场缩减达20%。房产市场衰退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暴露出来。许多背负次级房贷的房主因此受到双重打击。一方面是利率升高,按期还本付息发生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出售住房或者用已经拥有的产权再融资,因为他们拥有的那部分房产已急剧贬值。在此情况下,许多人先是拖欠和违约,最后难逃被取消房产赎回权的命运。

  直接影响:

  银行易帅与破产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之后,美国次贷市场出现共振效应,整体违约率不断提高,大量放贷机构陷入困境;继而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恶化,直接拖累美国经济放缓。

  目前,美国有20多家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破产,德国有2家申请破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银行为此经受巨额损失,英国有诺森罗克银行陷入挤兑危机。此外,花旗、汇丰等银行都已为次贷提供数百亿美元的准备金。在日本市场,日本六大金融集团与美国次贷危机相关的损失预计将近1000亿日元。

  公司层面上,投资银行掀起CEO“下课”潮。8月,最早陷入次贷危机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解除了联席总裁沃伦·斯佩克的职务。10月27日,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决定马上退休”,该公司第三季度出现6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仅在房贷相关资产上的投资损失总计就接近80亿美元。11月4日,花旗集团主席查尔斯·普林斯黯然宣布辞职,花旗第三季度亏损额高达65亿美元,当季集团盈利同比大跌57%。

  除此之外,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瑞士银行等美欧金融巨头最近几个月来都有固定收益主管离职。CEO们的陆续下课,预示着次贷危机并未退潮,其效应正朝着更深处扩散开去。

  蔓延范围:

  全球金融市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本次贷危机基本都发生在美国境内,但最终却导致了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预期的全球经济增幅从原先的5.2%下调为4.8%。

  在欧洲,近十年来房价也不断快速上扬,但最近即使在欧洲房产交易最活跃的地区,房价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原因和美国房贷市场的症状如出一辙:攀升的利率,对未来前景的堪忧和紧缩的信贷市场。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联系密切,次贷危机也给欧洲、日本等发达市场造成冲击。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很快地阴影开始扩散,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政府救火:

  “干预”进入市场

  面对可能越演越烈的危机蔓延,政府的“干预市场”手段重装登场。在美国,美联储分别在9月和10月两次降息,以扶助经济温和成长并逐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在8月初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陆续向金融系统大举注资,在联储宣布第二次降息后,更向银行系统注入410亿美元,该举措为2001年9月以来单日最大规模注资。

  在欧洲,应对次贷危机、稳定金融市场也成为了货币政策的重点。欧洲中央银行在8月8日~13日,连续3次分别向市场投入948亿欧元、610亿欧元和476亿欧元“救市”;8月1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致信现任七国集团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要求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以保证世界经济稳定,并建议召开相关央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本报综合报道)

  次贷危机牵动四大领域波动

  近期几大事件:股市动荡、美元贬值、油价上涨和物价上涨都和最先出现的次贷危机不无关系。这轮市场动荡不仅使市场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损,多方面的问题集聚到一起后,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股市振荡

  1

  次贷引发抛银行股

  全球股市都受冲击

  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投资者将资金向安全资产转移,致使危机向股票等其他资本市场渗透。这对股市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都出现振荡。

  次贷危机不仅影响着美国股市。在欧洲,投资人也是纷纷甩卖银行业股票,英国八大银行在过去9个月来市值蒸发逾900亿英镑。由于市场传言巴克莱银行将宣布100亿英镑亏损,且行长可能下台,巴克莱股价11月9日一度暴跌逾9%,交易甚至一度暂停。世界第二大货币经纪公司英国德利集团的分析师波特说:“市场弥漫着恐惧,这是个很不理性的市场,即使是AAA的优质公司也遭到投资人疯狂砍杀。”

  今年8月次贷危机刚刚浮出水面时,全球市场已经受到一次严重冲击。随着金融机构的损失逐渐公布,每次新信息的披露都对全球股市造成巨大影响。到11月中旬,美林、花旗、瑞银、汇丰等国际金融集团相继传出巨额次级债投资损失的消息,拖累全球股市经历了“黑色一周”,美国股市大幅波动,全球股市也寒气逼人,让投资者们迎来了次贷危机的第二道冲击波。股市的动荡反映了市场对于未来企业盈利状况的担忧。比如,道琼斯指数已经在短短一个月内多次单日跌幅超350点。

  11月第二次次贷危机冲击波袭来时,亚太股市也再度受到了冲击,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股市都出现了大幅下挫。日本的高级经济师竹内浩二表示:“随着欧美金融机构次贷危机损失报告的出炉,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忧虑之情更加扩大了。”

  美元贬值

  2

  次贷致美国降息

  降息致美元贬值

  次贷危机的扩散、房地产市场疲软以及美国降息的前景,都直接推动了美元下跌。

  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尚未达顶峰,目前只表现出了一小部分恶果,究竟会给美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要到明年年初,甚至要到明年七八月份才能真正见分晓。为避免房地产市场问题和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进而严重制约消费和投资、把美国经济推入衰退,美联储9月以来连续两次降息。

  两次降息之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对美元贬值更是雪上加霜。到今年11月7日,欧元兑美元达到1.4675,比最低点时上涨了77%。美元的持续下跌已经让欧盟感到不能忍受,首次正式出访美国的法国总统萨科齐11月7日在华盛顿发表讲话时表示,美元兑欧元持续贬值,正在损害欧洲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我们所有人都不能再对美元(疲软)问题置之不理”,“如果不给予重视,货币政策上的混乱可能演变成全面的经济贸易战。我们都会成为受害者。”

  有专家提出,美联储此次降息,缓解国内次贷危机是“虚”,通过美元贬值吹大资本输入国资产价格泡沫、为其投机性资金在海外攫取高额投机利润创造条件是“实”。

  油价高涨

  3

  投机资金肆虐市场

  多因素致油价上涨

  在全球股市剧烈波动的同时,原油市场也不甘寂寞,屡创新高,距离百美元整数关口仅一步之遥。分析指出,除市场需求上升以外,巨额投机资金肆虐市场、产油国有意压低产量哄抬价格、美元持续贬值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趁火打劫,才导致了当前这种局面。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元利率和汇率走低,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一些投机资金为规避股市动荡带来的风险而流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导致原油价格节节攀升。

  据美国媒体报道,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都有所减少。沙特每天产量比去年减少约50万桶。而正是由于今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沙特担心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因此可能推迟恢复提高产量的计划。

  美元持续贬值,也在油价上涨问题上推波助澜。由于主要产油国都以美元作为原油出口的结算货币,而用欧元支付从欧洲进口的商品。这样,产油国虽实现了高额财政盈余,但受美元兑欧元比价不断下挫的影响,进口成本加大,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

  科威特石油专家塔莱勒·巴宰里日前表示,油价增幅中的很大一部分被海湾产油国用来弥补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粮食短缺

  4

  油价上涨可能

  引发食物危机

  去年以来,印度、也门、墨西哥等国家一度爆发粮食骚乱,这是过去数十年全球食品价格持续稳定时期所没有发生过的。9月在意大利,消费者“罢面”一天,以抗议意大利面涨价。10月下旬,俄罗斯希望在明年的议会大选之前保持社会稳定,因此特地宣布在明年1月前冻结牛奶、面包和其他一些食品价格。

  由此看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出现了食物短缺或者物价上涨的局面。美国《时代》杂志分析称,究其原因,石油价格上涨在这里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在近日发表的《粮食展望》报告中指出,将近每桶100美元的原油价格,导致今年来大多数基本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

  FAO警告称,农作物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全球性的饥饿出现,并且间接造成社会动荡。《粮食展望》分析说,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就是因为随着油价暴涨,许多农民开始种植可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农作物。此举目前已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粮食价格上升13%,拉丁美洲国家、俄罗斯和印度的粮食价格上升超过10%。

  当然,今年局部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某些国家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也导致了价格的上涨。

  据报道,2007年美国的玉米收成当中有四分之一都不是拿来吃,而是用于制造生物燃料。分析家们普遍担心,汽车与穷人“抢”粮食的情况会愈演愈烈。

  (本报综合报道)

  次贷危机

  扩散过程

  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整体违约率不断提高,大量放贷机构陷入困境,继而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16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

  贷款机构遭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美国20多家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破产,德国有2家申请破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银行为此经受巨额损失,投资银行掀起CEO“下课”潮)

  由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受到重创(投资者将资金向安全资产转移,致使危机向股票等其他资本市场渗透)

  股票等金融市场资金面受影响而下跌(次贷危机使欧美投资人纷纷甩卖银行业股票,造成全球股市陷入振荡)

  引发全球经济体系其他领域波动(为避免美国经济推入衰退,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使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导致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结算的石油生产国提高油价,导致油价大幅上涨,并可能因提炼生物油而导致全球粮食短缺)
  次贷危机:严峻考验全球危机处理

  观察国际

  美国媒体20日称,1907年美国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金融危机事件。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给美国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给英国保险公司的在美业务都造成沉重打击,最后迫使英国政府亲自出面参与灾后救援。美国大亨J.P.摩根当时将美国所有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家召集到自己家中,号召他们在此时力保金融业的稳定。最后,美国顺利地度过了大地震引发的经济危机。

  但到了今天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界似乎难以回天。原因之一是这次牵涉的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1906年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折合为目前的180亿美元。此外,全球化导致目前国际市场既广大又复杂,其风险相应提高了许多,没有商业领袖甚至是单个国家能控制整个市场。

  9月,美国财长保尔森就发出警告说,次贷危机在信贷市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比以往20年中任何一次金融振荡的持续时间都要长。他说,凭他个人的经验判断,本次次级债风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甚于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而平息这样的危机没有“速效药”,市场动荡预计将持续更长时间。

  10年前的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从某些角度来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跟全球化不无关系。亚洲金融危机是资本在全球流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危机。专家称,危机前几年世界上正鼓吹全球化,这些亚洲国家也开放了各种金融市场,大量的资本流入流出,发生监管不力等问题,而当时的全球性金融治理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金融大鳄索罗斯在《开放社会:变革中的全球资本主义》中写道,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二是非市场部门的缺陷,主要是政治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失败。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互联的国际市场应该是有助于全球经济更稳定。但资深基金经理人布克斯塔伯却表示:“从实践上来看,这种理论并没有发生。”布克斯塔伯解释说,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区的人都在以同样的策略进行投资,这也是为什么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的美林、花旗出现巨额亏损时,法国、德国和英国的银行也遭遇了类似情况。 (本报记者 彭玉磊)

  

(来源:广州日报)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棒棒Lv.10 发表于 2007-11-25 12:58 | 查看全部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5 18:01 | 查看全部
谭雅玲:汇率较量底线艰难试行

2007年11月23日23:35      作者:谭雅玲
 近日外汇市场依然突出美元主线向下趋势,美元兑欧元汇率进一步走低,为1.4822美元的新低,但美元指数并没有进一步下探,原因在于美元兑其他货币,除瑞郎外并没有进一步的贬值。如美元兑英镑汇率在2.04-2.05美元,美元兑加元汇率在0.98加元,美元兑澳元汇率在0.88-0.89美元,美元兑新西兰元汇率在0.75美元。

  外汇市场当前表现突出的影响依然集中在美国层面。

  首先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的抉择犹豫徘徊是拉低美元信心的主要因素。最新发布的美联储10月31日会议声明显示,会议争论存在,但对于美国经济不清晰还是难以把握,进而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上,政策抉择勉强通过加息对策,进而导致美元因政策不确定带来的不利扩大,美元兑欧元汇率再度下降也成为美元的“顺势而为”。尤其是同时发布的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判断是向下调整,美国今年第四季度以及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都在下降。如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从2.5%下降为1.5%,全年水平预计为2.1%,是2002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同时明年和后年的经济增长也从2.7%下降为2.5%,显示美国经济悲观继续。

  其次,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反转微弱是美元难以反弹约束的压制作用。美国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房屋建筑下降20%,幅度依然相当大,为连续第7个月下滑,但却低于预期水平,但这并没有对汇率起到扶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在继续消化和应对次贷问题的损失和冲击,不确定的数据虽然不大,但阴影与恐慌难以消除,并可能持续相当时间影响市场投资方向。目前估计的数据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板块的金融机构次贷损失为630亿美元,其中美国为450亿,欧洲为153亿,日本为39亿。

  最后市场技术本身形成的货币组合投资是价格之间调整的暂时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日元价格变动上。短期日元上涨并非来自经济实体和基础因素的作用,而是由于利差以及风险规避心理导致的价格调整。而近日主要汇率变化状况依然突出美元组合性的把握,兑不同货币把握涨跌幅度,但强化美元挑战欧元极限的明显心理,最终短期将突破1.50美元,有可能真正伤害欧元区,特别是德国出口状况,刺激欧元区集体不利的反对,达到欧元底线的心理测试。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5 18:03 | 查看全部
低息货币迎来升值机会

2007年11月23日23:36     作者:黄莹
  最新公布的美联储10月会议记录显示联储将2008年GDP增长的预期从2.5%-2.75%调低到1.8%-2.5%,对未来前景表现悲观,加大了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

  一时间,市场再次疯狂抛售美元,令其重新踏上了漫漫跌途。而前期持续受到套利交易打压的日元、瑞郎也终于摆脱被卖出的命运、双双有望迎来大幅升值的机会。

  基本面支撑瑞郎走强

  瑞士消费者9月连续第二个月大幅增加购买支出,通胀调整后的实际零售销售年率上升3.0%,表明个人消费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KOF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企业季度调查显示,因大多数部门报告产出增加,瑞士第三季度经济表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令市场猜测央行将继续推行偏于紧缩的货币政策,给予瑞郎强劲的支撑。从技术上看,美元/瑞郎自年初以来下跌通道良好,在跌破了1995年的历史低点1.1115后,下方再也没有明显的支撑平台,瑞郎的升值空间令人遐想。从操作上看,投资者可考虑在美元/瑞郎反弹修正时借机买入瑞郎,参考点位分别是短线的1.1150/80区域以及中线的1.1300/30区域。获利的目标位在1.0900甚至是1.0600。

  技术面支撑日元走高

  虽然日本国内数据并没有给日元太多的支撑,但是美元/日元的技术图形却走到了临界水平,109.00是最近两年非常稳固的支撑平台,目前已经跌破了这一关键的区域,那么日元将再次迎来上涨的机会,会在第一目标105.00、第二目标103至102区域。因此年底前至明年初,可能是日元投资的春天。投资者可利用美元/日元反弹的机会买入日元。目前参考的入场点位为短线110.00区域,中线在112.50/80区域。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5 18:05 | 查看全部
沈明高:人民币“外升内贬”还将持续

2007年11月24日14:21      作者:沈明高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升值的态势,人民币对进口产品的购买力逐步提高。然而,今年以来,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上升,价格提高导致了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下降,出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局面。人民币的"外升内贬"使得一般民众看不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也有人认为,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必定会导致人民币总体贬值,因此,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不宜太快。购买力内外有别影响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因素很多,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要理解人民币购买力的内外有别,不仅要看到人民币的币值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人民币升值背后的结构性原因。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人民币的购买力。

  首先,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相对变得便宜,同样数量的人民币能够购买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增加了,即人民币对外的购买力提高了。同时,人民币升值抑制了国内产品的出口,国内产品供应相对增加,致使国内产品的价格下降,同样数量的人民币能够购买国内产品的数量增加了,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也提高了。

  其次,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国内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成本,对外投资的增加会抑制国内的投资需求。国内投资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就会下降,工资和收入增长也会趋缓,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推动了国内物价的下跌。

  当然,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事物发展的方向,却没法告诉我们变化的过程和规模。而且,理论所指出的方向往往是在汇率处于均衡状态时升值的边际影响。对于仍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很容易因为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而模糊了视线。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0%,但离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应该还有很大的距离(遗憾的是,在人民币汇率还不能自由浮动的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其均衡汇率水平)。当人民币从一个较低的水平开始升值的时候,前面理论所描述的方向还不明显,一般的民众也可能还感受不到。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的价格还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在某个时期人民币越升值,国内价格上涨得越快,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与国内价格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升值或者升值很少,国内的价格水平会比我们现在观察到的更高。人民币升值之所以还没有导致国内价格企稳甚至下降,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还很有限。

  人民币升值幅度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虽然人民币的名义汇率提高了,但以贸易加权平均计算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的升幅仍然较小。比如,今年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幅已经超过了5%,但我们计算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到10月底只上升了0.75%,而国际经验表明,决定一国出口水平的是真实有效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

  其二,同样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今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速度远比印度和巴西来得慢,今年这两个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幅都超过了10%。也就是说,人民币相对于重要的新兴市场的货币事实上是在贬值。而这些国家是中国出口竞争的主要对手,人民币的相对贬值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不但没有随人民币升值有所下降反而得到了提升。

  人民币的缓慢升值不但抑制了升值的影响力,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流入,推高了国内产品的价格,这在短期内与人民币升值的作用方向正好相反。资本流入降低了市场利率,增加了对国内产品需求。总体而言,由于贸易品面临的是一个相对竞争的市场,其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需求增加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较小(事实上,一部分贸易品的国内价格也会在一个时期内高于国际价格,如钢铁,使得一部分钢铁生产企业内销的比重提高)。非贸易品如房地产的价格受需求增加的影响很大,其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主要还不是因为外资直接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国内流动性充裕和利率水平偏低的影响可能更大)。结果是,国内住房消费者一个月工资能够购买的商品房面积越来越少,而政府对土地的控制更加剧了供给的刚性和价格的快速上扬,成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非贸易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的上升等同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出口将会受到抑制。这是因为,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增加贸易品生产的成本(如工资提高、厂房租金上升等)。同时,资源配置会从价格相对较低的贸易品部门流向价格相对较高的非贸易品部门,导致贸易品部门生产规模的收缩和外贸顺差的减少,其效果与人民币升值类似。外贸顺差的继续缩小,意味着资本流入的减少,最终又会抑制国内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人民币的购买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价格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还处在早期阶段,升值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国内价格将面临向下的压力,人民币购买力也将随之提高。现在能够看到的是,人民币升值或多或少地抑制了国内非食品价格的上涨,使之不随食品价格起舞,非食品价格指数一直稳定在1%左右的水平,其实人民币升值的通缩作用已依稀可见。资产货币化效应转型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市场效率还比较低,因此,目前人民币"外升"挡不住"内贬"的原因还有很多是在人民币升值之外。

     今年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即由于宽松的货币刺激需求,从而推动价格水平的总体上升,因而也不完全是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来解决。以猪肉价格上涨拉动的食品通胀既有其周期性的特点,更是由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低效率造成的,应该说供给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价格上涨远远超过了需求方面的原因。增加供给是降低价格,提高货币购买力的主要途径,相信随着周期性的变化,由此引起的人民币"内贬"将会逐渐消失。

  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下降,也与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资产货币化过程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计划经济重实物分配而市场经济重货币分配,后者需要以实物或资产的公允定价为基础,从无价到有价、从较低的价格到较高演进过程就是货币化过程。中国的货币化过程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一些稀缺资源如土地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超过了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尽管官方公布的平均工资增长与名义GDP的增长基本相适应,不少消费者仍然感觉同样货币所对应的实物在不断下降。由于大部分实物的国家所有,家庭和各人能够参与货币化过程的渠道非常有限,一方面,家庭拥有的财富比例偏低,货币化的好处大部分为国家和国有企业所垄断。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金融市场和产品满足不了金融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需要,家庭和个人投资者的平均投资回报甚至赶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家庭财产性收入偏低。中国相对丰富的劳动力也决定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速度慢于贸易品特别是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速度。这使得非贸易品部门价格的上升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贸易品部门的成本上升,确保了中国贸易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虽然经济发展有助于工资总水平的提高,但人均工资水平却难以同步上涨。资产货币化的过程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部分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的人群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购买力下降。 影响人民币购买力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轻消费、重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性失衡。一部分资产快速货币化,而另一部分资产的价格仍然被人为扭曲。这在主要投入品的定价方面尤其明显,如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依然低估,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并享受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的权利(变相压低了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我们认为,人民币"外升内贬"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其中有如肉禽通胀等特殊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由中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决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的过程,是人民币内外同步升值的过程,这应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本文作者系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经济学家,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棒棒Lv.10 发表于 2007-11-25 19:57 | 查看全部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mai楼主Lv.72 发表于 2007-11-27 09:52 | 查看全部
今天抽闲回来看看!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lhcocoLv.10 发表于 2007-11-27 09:52 | 查看全部
加油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