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接轨” 主要惠及炼油业和下游行业
外汇新闻 发表于 2006-9-21 16:24:56
回复(0) | 编辑 | 放大 | 恢复
受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维持产量上限不变、伊朗核问题出现缓和迹象及美国夏季用油高峰已过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WTI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大幅跳水。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际油价已与理论油价“接轨”,将惠及炼油业和下游行业。
数据显示,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从2004年底每桶43.45美元到今年8月7日每桶79.85美元,整整上扬了83.77%。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10月原油期货价格一路下跌至9月20日每桶60.61美元,跌幅超过24%。
国都证券能源分析师贺炜向表示,目前国际油价已经与国内理论油价相接轨。他解释,理论油价的依据主要是指上半年国家调整了两次油价但仍未追上国际原油价格的价格。国内的油价改革的意义主要是惠及炼油业和下游行业。
银河证券石油行业分析师李国洪则向表示,目前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还有500元人民币/吨左右的差距,他认为,国家可能不会通过再次提高油价来跨越这个差距,而是等待国际油价的继续下跌。
对于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对“合理”原油价格存在一个心理预期。他表示这种预期价格是依据石油的战略储备量而定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在第一批设施渐渐完善后,理想吸储价位是50美元/桶左右,但随着冬季用油高峰的到来,对于是否能回落到50美元/桶的价格,李国洪表示,回落到这个价格还是有机会的。
上海市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谢仲华认为,现行成品油定价方法表面上保护了普通消费者,长远看不利于培养全民节能的观念,更不利于国家长效能源机制的形成。谢仲华分析,中国现在进口原油越来越多,石油外贸依存度已达到40%;且按照入世承诺,2006年底中国将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加快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接轨是大势所趋。
但贺炜却表示,从体制上讲接不接轨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油价的降低主要是保护下游行业的发展,如农业,农业的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这次的价格“接轨”主要是推进价格市场化的过程。而且调整油价的标准在政府的掌控下,主要就是看政府放不放权。
对于此次的价格“接轨”对石油战略储备的影响,贺炜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储备能力,只能说是需求量增加,加快库存周转。
贺炜还表示,国际油价的降低基本上不会助推原油进口的增加,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数量是按照长期合同已经定好的,进口数量不会随行就市。但李国洪认为,国际油价的下跌将促进原油的进口,尤其是周边国家。虽然中国的油价比国际要低,但比韩国等周边国家高,这样就会增加对周边国家的进口数量。
现行国内成品油定价方法是以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市场的成品油价格为依据,如果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8%,国家发改委就会对国内成品油价进行调整。发改委定价时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交通的成本、消费者的承受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