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http://www1.cei.gov.cn/forum50/
德国、法国经济形势考察报告
国家经贸委赴德、法经济形势考察团
(50人论坛·北京)遵照委领导指示,由李寿生同志带领的国家经贸委赴德法经济形势考察团,于2003年元月12日至25日对两国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专题考察。在德国期间,考察团走访了德国经济劳工部、德意志银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中国驻德国使馆经商处以及巴斯夫公司、拜耳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在法国期间,走访了法国经济财政工业部、欧洲证交所、巴黎国民银行、中国驻法使馆经商处以及家乐福公司。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2年德国经济复苏艰难,法国经济低速增长
德国、法国分别是世界第三、第五大经济强国,2001年两国的GDP分别为1.9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共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2%,占欧元区的一半以上。两国的经济走势,对欧盟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一) 德国经济:持续低迷,复苏艰难
20世纪90年代,德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3%。2000年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出口带动下,经济增长曾高达3%,但2001年又下降到0.6%。2002年,德国政府不断调低经济增长预测,据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经济增长降至1993年以来的最低点,增长率只有0.2%,处于衰退的边缘。
近两年德国经济持续低迷、复苏艰难,主要表现在:
1.受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出口带动作用减弱。
德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6%,出口依存度高达30%。由于世界经济2001年减速2.5个百分点、2002年继续低速增长,世界贸易2001年下降4.5%,2002年仅增长1%左右。德国出口也与世界贸易同步波动,从2000年的增长13.7%下降到2001年的增长5%,2002年出口增速进一步下降到1.5%。尽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但由于去年进口下降3%左右,德国贸易顺差仍超过1000亿欧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5个百分点左右。
2.企业投资减少,破产增加。
自2000年底以来,德国国内投资一直不振,尤其是在建筑业持续衰退的影响下,企业投资2001年下降了5.3%,2002预计下降6.8%,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数。其中,建筑业投资出现两德统一后最大的降幅,高达-5.9%;设备投资下降8.4%。股市大幅缩水后,许多德国企业无力发展,破产增加,去年企业和个人破产案达82400起,同比增长了66%,居欧盟各国之首。据德国信贷改革咨询公司(CREDITREFORM)的数据,2002年欧洲十大破产企业中,德国占了七家,其中前4位均为德国公司。破产猛增导致新增失业65万人,造成国民经济损失近500亿欧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3.消费持续低迷。
德国居民消费继2000年和2001年低速增长1.4%、1.5%之后,由于2002年经济更不景气、失业上升,居民收入下降,消费进一步下滑。预计2002年德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1%左右,是20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较多,德国能源需求的60%以上靠进口,这对消费的影响较大;加入欧元区后德国物价出现上涨、施罗德政府获得连任后提高税费以及失业率不断攀升等因素,去年以来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呈下滑之势,导致2002年德零售额实际下降2.3%,是五年来首次出现下滑(1997年曾下降1.7%),零售商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降幅。据德国零售贸易总会(HDE)预计,2003年的零售额将继续下降1.5%。
4.失业率居高不下。
德国自1990年统一以来,失业人数长期高达400万以上,施罗德竞选中承诺要将失业人数降到350万人,2001年也曾降到360多万人,但2002年失业人数上升较多,全年平均的失业人数为420万,到2003年1月升至462.3万人,创施罗德执政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德国平均失业率达到11.1%,同比上升0.7%。东西部失业率差距巨大,其中东部为19.5%,失业人数达175.2万;西部为8.8%,失业人数289.8万。
5.财政赤字较高。
由于社会福利开支巨大,西部每年向东部“输血”600多亿欧元,加之经济不景气使财政收入减少,财政预算已经失控,全年联邦一级财政赤字高达722亿欧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7%,估计今年也会保持在3.1%以上,明显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超过当年GDP的3%的规定,并因此遭到欧盟的批评。
德国主要经济指标 %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年预计
经济增长率 2.0 2.0 2.9 0.6 0.2 1.0
失业率 11.1 10.5 9.6 9.4 11.1 10
赤字/GDP 2.2 1.5 1.4 2.8 3.7 2.75
(二)法国经济:增长放缓,在欧元区相对较好
法国经济前几年曾持续较快增长,1998�200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但2001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法国经济增长开始减速,只增长了2%。2002年法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第一、二、三季度分别比上一季度增长0.6%、0.4%和0.2%。政府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6月底的1.4%降为1%左右,比德国略好一些,但也处于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2年法国经济增长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1.企业库存大幅下降。
由于市场前景欠佳,2002年企业不断减少库存,致使第三季度库存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因减少库存的原因,拉动经济下滑0.9个百分点左右。
2.居民消费相对稳定。
自1997年以来,法国的消费一直比较强劲。2002年由于就业状况较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上升,购买力较强,消费者信心较为乐观。第一、二、三季度法国的家庭消费开支分别比上一季度增加了0.3%、0.4%和0.7%。预计全年法国家庭消费开支比上年增长1.8%,公共消费开支增加3.1%。由于消费占法国GDP的70%左右,消费情况较好,缓解了投资的较快下滑势头。预计2002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个百分点左右。
3.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降。
前三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0.5%、-0.5%和-0.8%,呈下降之势。预计2002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6%。
4.进出口增长放慢。
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上季增长了2.3%、1.7%和1.2%,增速呈放缓态势;进口增速下滑之势更猛,前三季度进口分别比上季增长了2.9%、1.4%和0.2%,第三季度比第一、二季度分别下降了2.7和1.2个百分点。预计2002年法国出口比上年增长0.8%,进口增长0.2%左右。尽管如此,由于进口比出口增长更慢,预计2002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2个百分点左右。
5.财政赤字开始攀升。
根据法国2002年预算修正案,法国2002年的公共财政赤字达到493亿欧元,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8%,比原先预计的2.6%提高了0.2个百分点,接近3%的上限,受到欧盟财长会议的“预防性警告”。
二、2003年德、法经济环境及经济增长预测
德国、法国都是外向度很高的国家,经济发展受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总的来看,2003年的经济增长环境比2002年略好。据IMF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2年快0.9个百分点;欧元区将增长2.3%,比2002年快1.4个百分点。其中,德国经济2003年将增长2%,比2002年快1.5个百分点;法国经济将增长2.3%,比2002年快1.2个百分点。但是,目前世界经济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德、法及欧盟本身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将制约两国经济的较快增长。
(一)德国2003年经济环境及增长预测
影响德国 2003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美国攻伊战争的后果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们走访的单位普遍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较大,特别是可能发生的攻伊战争及委内瑞拉局势动荡对世界油价的影响很大,将影响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根据前几年的经验,美国经济波动8个月后将传导到欧洲经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势必进一步拖累欧洲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全球经济普遍低迷,欧元区经济增长也在1%上下徘徊。由于欧盟国家是德国的主要市场,欧洲经济低迷制约了德国的出口。此外,德国三分之一的出口产品要销往“美元区”,去年以来欧元持续升值给德国出口带来了困难。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德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势头不好对德国经济的制约作用在不断增大。
2.“三高”体制使德国经济缺乏活力。
德国实行的是“高福利、高税收、高工资”的社会市场经济,政府加强社会再分配以维持高福利制度,德国每年要拔出巨额财政补贴,支付失业救济金、社会救济金和东部重建,加之德国老龄化严重,福利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要维持高福利,德国工资收入的一半要用来交税。根据科隆经济研究所和OECD的数据,德国雇员平均工资税费负担高达51.8%,居西方工业国家第二位(仅次于比利时的56.2%),既高于美国(30.8%)和日本(24.1%),也高于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49.5%)。同时,德国工会力量强大,工资成本很高。这样,德国劳动力市场缺乏活力,过高的福利保障使许多失业者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或社会救济金也不愿接受低薪工作,影响了就业的积极性。现在德国各界虽然对“三高”体制的弊端认识很清楚,但要进一步形成改革的政治共识、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还很艰难。这一体制将继续制约2003年德国经济的复苏。
3.造成德国经济持续不景气的主要症结在于经济结构老化。
德国经济结构老化严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结构变动很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动,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制造业拉动。德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达31%,比法国和美国高5个百分点左右。但德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方面表现在德国近两年来的设备投资逐年下降,特别是R&D占GDP比重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落后于瑞典、瑞士、芬兰和韩国等国;另一方面受高税收、高工资和高福利政策僵化的影响,制造业难以改善其趋于下降的竞争力。而且,制造业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全球经济不景气给德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4.欧盟的共同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德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货币政策上,欧元区各国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并对货币政策的变动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这相当于各国交出了货币政策的主权。虽然目前德国通货膨胀率仅1.1%、经济又不景气,完全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整个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较高,在2.3%左右,需要保持币值稳定,欧洲央行只会根据欧元区而不会仅仅根据德国的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在财政政策上,由于德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大大超过3%的上限,已受到欧盟的严厉批评,德国根本无法实行自己的财政政策。今年德国政府准备将赤字占GDP比重降到2.75%,反而减弱了财政政策力度。这样,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德国政府也难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调控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5.受两德统一的长期拖累。
德国统一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的大量转移支付。统一以来,联邦政府每年用于东部重建的转移支付平均每年在1200亿马克(约600亿欧元)。因此,东部重建是在联邦财政的过度扶植下进行的。但统一已经十多年了,东部重建仍然困难重重,东部各州继续呼吁增加重建资金,但联邦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二是东部建筑业过剩。统一之初东部大搞建设,建筑业迅猛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筑业出现过剩,投资年年下降。据有关分析,从1996年起建筑业非但对整体经济增长没有推动,反而使每年的经济增长缩减0.3个百分点,成为德国经济的长期负担。
鉴于上述原因,德国政府各机构和各大跨国公司对2003年的德国经济增长普遍表示不乐观,认为2003年德国经济会在1%左右增长。1月底德国经济与劳工部长克莱门特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增长为1%,大大低于IMF预测增长2%的水平。
(二)法国经济发展环境及增长预测
虽然近两年法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基本面要好于德国,经济稳定性相对较强。影响法国2003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1.内需比较稳定。
法国消费占GDP的70%左右,消费相对稳定,将带动投资的平稳增长。自1998-2001年,法国除存货外的内需都保持了2-4%的较高增长。2002年内需虽有所下降,但在欧元区大国中的表现是最好的。同时,由于去年存货降至低点,随着今年企业不断补充存货,预计今年法国内需仍将保持1-2%的增长。
2.工业生产出现反弹。
虽然法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不到1/3,但其对国民经济变动的解释能力却高达80-90%。因为服务业的比重虽然高达70%,但变动很小。根据经济财政工业部进行的企业调查,自去年12月份起,法国工业生产开始回升,将带动2003年初的经济复苏。
3.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体现。
法国去年下半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第四季度减税,其积极效应将在今年体现出来。
此外,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盟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将影响到法国的出口,外贸对法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难以确定。
综合考虑上述有利和不利因素,法国经济2003年可能有所回升,法国政府预计今年GDP增长2.5%,但民间预计比政府的预计低一些,在2%左右。
(国家经贸委赴德、法经济形势考察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