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原帖由 aura999 于 2006-5-24 22:44 发表
恕我浅陋,佛家怎样看待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呢? 如果世人皆信佛,世界就等同于一个大寺庙,那就不会有执着钻研的科学家,发明家...人类也不会比其他物种进化快那么多. 人人皆信佛,那么谁来负责繁衍呢? 难道所有 ...
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能为人类造福,因而佛教当然乐观其成。但是,与无艮的漫温宇宙相比,区区的百年即逝,使得人生凸显宝贵。善业有千百,而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做尽,看来只能择其“大”者而为之。
一个人在科学上有进步固然可喜,但与在佛学上的精进相比,却是远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抛开在具体某个知识点的角度将现代科学与佛法一争长短(不是不能,而是不必),仅从根本意义、长远的宏观角度相比,二者之长短便显而易见了----我对二者区别的浅解是:科学是探寻这一生中如何“改善”的学问,而佛法则是引导生命从此以后“彻底解脱”的方法。一个是此生得便,另一个却是生生世世的解脱。孰轻孰重?
自然地,我们就会选择佛法。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有如此众多的名人,令人难以理解地、非但不“与时俱进”,反而行同“倒退”---古有释迦牟尼,近代如弘一大师,现代有歌星李娜…..他们无不是在此生中拥有足以令世人嫉羡的权力、财富、名望…..他们当然知道追求荣华富贵,他们当然也更知道功名利禄是人人所求,但是,他们更知道现在的拥有即使再多,也哪能长久?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消不完的福,也没有享不完的乐。“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一场。倾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放弃了一时(一世)的所得后,他们智慧地选择了追求生生世世出离的解脱之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看,少了一个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古印度英明的皇帝,可能只有当时那个封建朝代的国民少了一个明君,而自那以后,整个裟婆世界的众生却从此有了盏指路明灯;少了一个李叔同,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少了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诗赋,而修行人却因多了一位弘一大师而踩着他的光辉足迹走打开了心灵的枷锁;现代歌坛暂时少了一个“歌星”,令许多歌迷神伤,但他们岂知此后可能因“昌圣大师”的榜样而感召更多的人走上生命的解脱?!.....
更有一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此生是该及时行乐(或做其它不值得做的“小”事),还是该把宝贵的生命用到更值得做的事上-----
在一所没有“死刑”的国度里,监狱里的犯人们每隔几周才只给半小时被获准到围墙附近“放风”,在这半小时里,他们可以任意休闲,去做自已想做的任何乐事。绝大多数囚犯都会很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半个小时,而去尽情地“享受”着,“快乐”着。而这短短的半小时转瞬即逝,每当最后一分钟时每个人脸上露出的都是对“美好”时光的流恋和对再次进入黑暗牢狱的恐怖。此后,等待他们的又将是茫茫无期的煎熬。而不知在多少个苦苦企盼的长夜之后,一朝又倏地被获准放风,他们便又忘却了终日的长痛,去享那片刻之欢!….
只有极少数“不懂得生活”的犯人,放着“乐”不“享”而执意“犯傻”,屡屡企图越墙而又常常被抓回。但是,也总会偶有百折不挠的人最终幸运地逃出,他们得到的,是真正的解脱。
所以,您担心的“人人皆信佛,谁来负责繁衍? 所有人升往极乐世界后人类就这么灭亡了”,是不是就如同担心“人人皆思越狱,谁来继续坐牢?如果所有人都成功出逃,监狱还拘禁谁”一样?
[ 本帖最后由 志新 于 2006-5-25 23:57 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