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油价格下跌对世界经济将产生比较大影响:首先是对世界经济有正向拉动作用。油价每下跌30%,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0.5%;并对石油出口国造成较大冲击,原油价格每下降10%,石油出口国GDP增速将大幅回落0.8-2.5个百分点,同时还导致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再有是拉低CPI涨幅,加大部分经济体通货紧缩风险。据分析,油价每下降30%,全球CPI将回落0.4-0.9个百分点。
我认为,原油需求大幅萎缩,供给过剩导致“供求失衡”。一方面,在欧佩克内部,原油争夺战也正打得如火如荼,为维护国家利益都不愿限产,科威特、伊拉克甚至拿出比沙特更低的出口价格。基于欧佩克将继续与其他产油国争夺市场份额,让市场来决定油价,预计原油市场回归供需平衡的道路将更加坎坷。
而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压制原油需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均呈负增长态势。近两年,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增速也在大幅放缓,特别是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约40%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石油需求趋于稳定甚至下降。
欧佩克价格战已持续了18个月,油价跌破每桶40美元关口,这已远低于欧佩克成员国需要的平衡其国家财政的价格。那些一半财源要靠原油出口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油价低于每桶70美元,已不堪承受。对主要依靠石油出口,积累石油美元财富的欧佩克国家及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而言,更像是一轮变相的金融制裁。
目前,欧佩克实际原油日产量约为315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市场的三分之一。自2009年以来,欧佩克国家的外汇储备暴涨了60%至1.3万亿美元。如算上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大国,甚至超过了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大了80%至4万多亿美元。油价暴跌直接导致石油美元财富的洗劫。因此,即便没有新的能源替代以及全球石油需求萎缩,国际石油价格定价权也早已转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及本世纪初,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能源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赚得盆满钵满。
石油美元大幅缩水,极大地改变了国际资本格局。随着国际油价暴跌和石油美元大幅缩水,新兴市场能源出口国去年在全球市场的净撤资额高达80亿美元,这是18年来首次净撤资。石油美元循环的减弱,意味着对新兴经济体的大幅撤资,受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及GDP增长都将受挫。 最后,在此附上本周喊单的盈利截图,恭大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