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窃听丑闻背后 我们更应警惕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5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随着时间的推移,默多克及新闻集团的桩桩劣迹逐渐浮出水面,整个新闻界为之蒙羞。人们动摇了,并开始怀疑。原本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新闻自由”信仰在风暴中摇曳。窃听丑闻让一些人看到了机会,他们希望借此摆脱新闻监管,将不可告人的勾当深埋于秽恶的土壤之下。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我们需要警惕的不仅仅是默多克们,同样也应警惕那些意欲颠覆“新闻自由”的别有用心之人。

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继续发酵。据美国媒体7月22日报道,鉴于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多家报纸卷入窃听丑闻,美国司法部上周表示将对该集团在美国的商业行为展开调查。而新闻集团麾下的《华尔街日报》日前对外界表示,美司法部正在准备传讯该公司的传票。鉴于窃听丑闻的曝光,美国议员担心,联邦调查局调查9•11受害者的语音信箱也可能遭到窃听。这令本已焦头烂额的默多克雪上加霜。

《每日镜报》及《星期日镜报》也不清白。有前员工爆料,上述报纸经常入侵名人电话留言信箱,甚至雇用专家窃取目标病历纪录。称愿意协助当局调查并提供证据。

《世界新闻报》的行径无疑令人发指。现今的各类媒体忽视职业操守,背弃道德底线,甚至无视法律存在,饥不择食的寻求猛料、丑闻,以换取商业利益。英国议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指责《世界新闻报》存在窃听违法行为,称《世界新闻报》把触角伸到了“英国权力机关的心脏,警方、军方、王室、政府以及议会人士都有涉及,窃听几乎到了工业化量产水平。”

可喜的是,政府意识到了窃听丑闻的社会危害性,宣称将加紧对新闻媒体的监管。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稍早承诺加强对媒体监管,同时彻查警方和政府没有尽早查清英国一家报纸窃听电话丑闻的原因。卡梅伦认为,媒体的自我监管已经失效,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于媒体和政府的新机构负责监督媒体遵守行业标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但如同报界打着新闻自由,捍卫公众知情权的幌子,却公然罔顾法律,背弃新闻伦理一样。英国的部分政治家们同样可以高呼匡扶正义,保障个人隐私权,实则意在摆脱新闻媒体的监管,将不可告人的勾当深埋于秽恶的土壤之下。因此,作为公众,此刻我们更应警惕,展开的监管媒体的行动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而偏离监督媒体的初衷。

在这里我们应当反对的是,通过侵害个人通信自由和隐私、行贿当权者等非法手段而获取信息的行为,而不是质疑“新闻自由”的信念;我们应当反对的是,诸如《世界新闻报》、《每日镜报》这些为追求暴利而不择手段,不惜触犯法律的无德媒体,而不该怀疑“新闻监督”的模式。媒体如公众的眼睛,人若患眼疾,尚有医药可治,而不是选择废弃,更不是除之而后快。

正如自由主义旗手哈耶克所言,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维护竞争。《卫报》揭露窃听丑闻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比起英国政府如何采取措施监督新闻媒体,我们更乐于见到到打破新闻集团垄断,增强媒体间竞争。以“媒体监督媒体为主,政府监督媒体为辅”的模式,或可降低“窃听丑闻”类似事件的发生。

如今新闻集团秽德彰闻。而我们也意识到,任何自由都不应存在于“真空”之中,毫无监督的自由意味着新特权的诞生。对新闻界如是,对政界亦如是。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7-10 16:36 , Processed in 0.0344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