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5万元买什么哪些投资价值不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城市快报 

  对于初涉艺术品投资的人来说,品类繁多的艺术品总会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5万元对于艺术品投资来说并不算多,但若能找准市场的“脉搏”,仍能做到“以小博大”,选到中意的藏品。

  房地产投资、金融证券投资和艺术品投资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投资项目。5万元投资什么?在房地产市场上,也许只能买下几平方米的空间;在证券投资市场,节节攀升的指数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踌躇不前;艺术品投资作为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行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在近期举行的各大春拍会上,书画作品行情看涨,无论中国绘画抑或油画作品都受到藏家追捧。与动辄便出现天价的名家之作相比,绘画功力上乘但价格更为平实的津派画作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津派书画“三年级”

  学美术出身的杜先生很早便看到了天津书画在艺术品市场中的潜力,在他经营的拍卖公司中,清一色的是出自天津艺术家之手的书画作品。2004年,他首次提出了“津派书画”的概念,并在次年的秋天将“津派书画”注册为商标,开始专注于这一市场。

  天津绘画在17世纪逐渐形成规模,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从师承渊源、画家构成等方面来看,有许多自身特点,既是本土文化传统的延续,也具有中西合璧的租界文化特征。而就在近代海派和江浙一带画家的精品画作已经单件逾千万的时候,津派画家代表人物孙其峰的作品价位仍在几万元间徘徊。巨大的价值落差背后不仅仅是投资利润的真空,“目前拍卖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拍卖公司同时将天津书画作品和诸如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书画不假思索地‘倒’给藏家。”在杜先生看来,突出津派书画不但能够保护一座城市的知识产权,同时也使得城市文脉得以绵延不息。“我们在2004年推出津派书画后,多数天津艺术家作品得到了30%到50%的不同增长。”这种增长健康、理性但却不失保守——同期活跃的海派艺术家们身价大多得到300%的增长,“从这一点来看,津派书画仍是国内极具潜力的原始股。”

  杜先生认为,津派画家尽管水平不低,但还应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此外,尽管天津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但一些颇具实力的企业家们却还没有形成投资艺术品的习惯,造成文化消费的缺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量津派书画的流失。令杜先生感到颇为遗憾的是,曾有一位身价过亿的河北省企业家先后买走了300余件津派书画作品——这种“量级”的企业家在天津也绝非少数;而以溥佐为首、由津派八大家于1984年合作绘制的一幅花鸟作品曾登上香港集古斋画集封面,也在2006年春季被一位北京藏家以14万元的低价购得。“现在八大家中只有孙其峰、萧朗和王学仲三位在世,这样的珍品流失会在未来形成巨大的遗憾。”虽然近年来艺术品从业人员水平提高很快,但底蕴仍显不足。与市场相对成熟的北京、上海等地相比,策展能力不足,起点偏低。这些“硬伤”也使得津派书画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掘。

  目前国内艺术品经营中,绘画作品仍要好于瓷器、玉器、杂项作品,中国绘画诱人的升值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进入这一领域。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进入市场流通的传世精品毕竟有限。津派画家的作品中不乏传统功力深厚、画风严谨、价位适中的理想投资品,其中多数已经进入市场多年,具有明确稳定的市场定位,相当数量作品流传有绪,价位看涨。

  被低估的油画市场

  从徐悲鸿创纪录的《放下你的鞭子》到近日在嘉德春拍上风光无限的陈逸飞巨作《黄河颂》,中国油画市场正在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在刚刚结束的嘉德春拍中,不仅陈逸飞的《黄河颂》刷新纪录,同场拍卖会中靳尚谊1999年作品《画僧髡残》以1601.6万元成交,高出估价三倍之多;而杨云飞创作的人体《十九岁》(459.2万元成交)和当代艺术专场中刘小东作品《合作》(784万元成交)都以高价成交,这也说明中国油画正在显现出新的价值。与国画不同,油画作品中创造高价的画作都是近几十年的创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品来源更为清晰,也有着更加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在接下来的大型春拍会上,还会有更多当代名家之作现身拍卖场:保利春拍即将推出吴冠中的作品《交河故城》——这是画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面对苏富比推出的《放下你的鞭子》,香港佳士得也在今年的春拍中推出“重磅炸弹”——徐悲鸿油画作品《珍妮小姐》,此画在2005年已经拍出过22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此次再入拍场成交价格相当可观。此外,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的近期力作也将出现在拍卖市场中。

  在高端市场的繁荣表象下不难嗅出油画作品“升温”的味道,作为个人投资,那些成名已久的画作似乎有些可望而不可即,更多关注那些还未大红大紫的新锐艺术家才是长线投资的基本策略。天津的油画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阔的前景,老画家们不但继承和借鉴西方古典油画的表现手法创作写实作品,更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东方神韵融合到油画表现中,探索并创造出中西合璧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天津油画相对落后的并不是作品水平,而是社会效应、市场以及社会认知度的滞后。而这些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津油画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有人指出,目前油画市场的火爆已经暴露出“严重的投机套利现象”,但对于那些资金有限的个人投资者和藏家来说,天津油画并不存在泡沫,仍具不错的投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民间寻宝”活动直击

  4月14日至15日,由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主办,燕赵都市报、河北南勋博物馆等单位承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石家庄”大型民间寻宝活动在省会凯旋金悦大酒店举行。

  历时两天的评选活动火爆异常,活动大厅里每天都坐满了观众。当十几位专家从近千件宝物中评选出了石家庄民间十大宝物、石家庄民间宝物特别奖和石家庄民间宝物优秀奖后,现场一片惊叹。不到现场,你绝对体会不到收藏市场是怎样的炙手可热!

  爆!800张入场券一票难求 专家们正在鉴赏藏品。

  央视民间寻宝记:亮出燕赵宝物谜底

  4月14日上午,离寻宝活动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笔者在活动现场就看到,已有数百持宝人等候在鉴宝现场外。主办方为省会藏家准备的800张入场券前一天就已经被领完,现场有许多没领到票的收藏爱好者四处打听着“票源”,有的甚至愿意出高价买票。

  鉴宝活动开始后,藏家纷纷亮出“宝贝”请专家鉴定。74岁高龄的唐先生带来了一件硕大的青铜器,他说这件器物是从台湾一位商人手里买来的。专家贾文忠“过眼”后评价说,他的这件东西不错,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鉴。

  刘先生把自己带来的包袱层层打开后,露出了一个个头不小的铜像。这个铜像是他在非典时期,花3.3万元从正定买的,当时一见特别喜欢,毫不犹豫就买了,也不知道值不值这个价。专家说,这件铜像是真品,名字叫明道教真武大帝漆金铜像。时藏价格比较难定,但出价15万元,肯定有人要。

  笔者在现场随机采访发现,前来参与活动的不仅仅有省会藏家,还有一些来自衡水、邢台。他们有的背个破兜子,有的搬着个纸箱子,不注意,还真不知道是来鉴宝的。邢台的一个小伙子,带来的一卷经书,经专家鉴定为真品。衡水的父女俩带来了苏东坡的画和一个瓷碗,经专家“过眼”后,确定瓷碗为宋代的,苏东坡的画是赝品。

  两天时间里,十几位专家一直忙个不停,瓷器、玉器、书画、青铜器、刺绣等民间藏品让他们目不暇接。北京玉器瓷杂鉴定专家、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文物系主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李彦君说,来石家庄鉴宝给专家团成员带来许多意外。一位行内人士说,省会的大藏家并没有参与这次活动,但还是发现了很多宝物,这说明收藏热名副其实。

  真品?赝品?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活动现场,笔者亲眼看到许多藏家的“宝物”被专家鉴定为赝品。一对母女带着5件“宝物”来找专家鉴定,但专家“过眼”后,摇摇头,告诉她们,这些东西不值钱。母女俩沮丧而去。一位女士从一个精美的盒子里拿出一个看上去非常漂亮的瓷瓶,专家看后,告诉她,这个是仿制的。她又从一个精美的盒子里拿出两个瓷盘,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但专家看后告诉她,这两个也不是真的。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著名鉴宝专家王立军说,前来鉴宝的收藏者大都满怀希望,我们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们宝物是假的,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们又不能欺骗他们,所以有时候专家也很为难。他说,每次参与鉴宝活动,他都发现,有90%以上的“宝物”是赝品。

  在活动现场外,一位老先生因为没有票无法进入现场,非常焦急,看到笔者胸前挂着采访证,就问是哪个新闻单位的,得知笔者是河北日报记者后,他从书兜里掏出一个瓷制的印章,上面是篆字,求笔者进去找专家给看看是哪个年代的。笔者带进去找到专家后,专家看了一眼说,这个是仿制的乾隆印章,皇帝用的东西,哪有这么粗糙的,仿的也太差了。笔者回到门口,把东西还给老先生,老先生落寞地离开了。

  谈到对收藏的感受,范先生说:“好的东西确实让人爱不释手,看着它心里就别提多舒服了!买到假东西当然也十分气愤,可也是没办法,收藏市场这么热,现在的仿造技术这么高,真假难辨的情况确实太多了,只能自己多加学习,多加注意。”言语中,透露出许多无奈。

  收藏,要有资金,有眼光

  来自河南延津的陈先生颇为感慨地说,收藏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财富,既是对古人留下的文化的传承,也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一段历史的印记。但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目前这个市场的经济利益,头脑一热便盲目地投身于此,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就有了很多惨痛教训,几乎每个收藏者都是曾经的受害者。他说,十几年前,由于当时刚入行,对此根本就是一无所知,走弯路是难免的,即使这么多年过来了,现在不免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其实自己是在不断受骗、不断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入选十大宝物的持宝人唐先生认为,经济实力和专家后盾是收藏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大方面。没有金钱的有力支撑,收藏就难以持续进行;少了专家的指点,鉴别真伪也非易事。古玩市场的水太深了,收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人称“学不会”。几十年的收藏经历让这位老先生收获甚多,使他认识到,收藏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有风险,更不乏享受。

  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享受,一门学问。但要理性收藏,不要盲目跟风。专家们提醒广大的藏友,收藏宝物不能只看它的贵贱和好看,而要深刻认识到其更多的内在价值;不应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收藏,宜将收藏内化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文化;收藏者知识的精深度,心态的理性对于收藏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和外国藏家差别究竟在哪?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新一代收藏者,他们眼界开阔,出手不凡,并且开始频繁涉足国际市场。但是受文化习惯的影响,中国收藏家选择藏品的标准和国外收藏家必定存在诸多差异,是什么观念在主宰着收藏家们的购买取向呢?

就此问题我们对文物收藏家以及文物代理人马未都、吴悦石、石建邦进行了访谈,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收藏家与外国收藏家的收藏观念与行为模式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亲自督战”与“经纪人”制

在拍卖行里有一种很突出的现象,就是中国的收藏家一般亲自参与拍卖,而西方收藏家由经纪人代理(也叫“中介”代理)。

这是中国收藏家与西方收藏家的第一点明显区别。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经纪人制度是受鄙视的,而且中国人不太喜欢中介,大家觉得钱花得冤枉,都希望绕过中介。这是收藏中的一个弊端。因为收藏与鉴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

收藏的技术水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美的判断;二是对价值的判断。经纪人是对以上两种判断相对比较准确的专业人士,特别是在对价值的判断时要比买家冷静得多。聘请经纪人的作用就好比打官司时,大家都需要请律师,因为律师一般比较专业。经纪人在收藏中的作用就相当于律师,他的技术水准远远高于普通收藏家。

西方的一些大收藏家为了保证藏品的品质往往找经纪人代理,甚至于出现某些大收藏家在收藏某一类藏品的时候,聘请这一类藏品的经纪人评估,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经纪人制度有所重视,但在古董收藏中我们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市场,使我们收藏质量总体上大大低于西方。

■“表象”与“内在”

西方人对古玩的欣赏强调文化的表现,而中国人更加注重财富的表现力。比如中国收藏家认为黄金藏品比较贵,木质藏品一定要紫檀的才值钱等等。

西方藏品中粗略可以分工艺品和艺术品,纯艺术品主要可以分为绘画和雕塑。西方艺术品中最贵的是雕塑,但西方各国工艺品中最贵的是家具。我国最贵的工艺品是陶瓷,其次是绘画,家具最低,家具在过去古玩收藏里甚至不算是一个单独的门类。西方人认为与人类生活最相关的艺术是建筑艺术,家具是建筑艺术的延伸。

中国人认为家具在艺术品中价值较低,传统观念认为家具只是一个用具而已。这些年中国家具收藏事实上是被外国收藏家带动起来的。上世纪40年代,德国人艾克写了一本《中国家具图考》。70年代有位被誉为中国文物教父的美国人安思远,在1971年写过一本《中国古代家具》。这两本书大大推动了外国人对中国古代家具的认识。

中国人更注重表象的美,喜欢明清时期外表美观、色泽艳丽的瓷器,而对于宋、元或更早至唐的瓷器欣赏不够。西方人注重更深层次、含蓄的美。对于单一颜色的东西都可以欣赏,比如对唐代的画、宋代的瓷器等等。

今天这种差异正逐渐减小,因为我们是信息社会,中西方文化之间在不停渗透,藏家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中西方审美日益趋同。

■“藏”与“不藏”

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沿革的传统有关,中国人的收藏基本处在一个地下状态。中国真正的收藏家一般生前不卖藏品,认为卖东西丢人。但中国有句古话叫“收藏不过三代”,这是由于后代对新的时尚热心追求,不喜欢上辈留下的东西,于是胡乱卖掉。对古玩的爱好是一种天性,天性是不会随物品流传下去的。如果许多收藏家看到自己死后,子女将其以毕生心血收集的文物挥霍掉这一点,可能会选择和西方收藏家同样的处理方法。

西方的一些大收藏家,在事业达到顶峰时,将收藏品展出和捐献,将此视为事业的成功。例如,欧洲有位收藏家,一生收藏过许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品和古玩。在一种古玩处于低潮时,他大量收集,在这件东西走俏时,全卖掉,赚一大笔钱。然后用这笔钱,再投资收藏另一冷门的艺术品。形成规模后,再卖掉,转向另一冷门。在这种商业活动中,除了造成市场价位波动和利润之外,还带动了整个古玩界,乃至社会对古玩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研究。在这一点上,西方人略高一筹。

■鉴赏水平总体不同

中外文化价值取向不同,造成在选择藏品时中外收藏家择物标准的不同。外国的收藏历史悠久,而且没有断层,因此外国的收藏家鉴赏水平总体高于中国收藏家。

主要表现在:首先,外国收藏家更看重藏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中国的收藏家则更看重经济价值。据曾在佳士得工作过的古玩评论家石建邦介绍,外国收藏家喜欢元、明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简单,文化底蕴深厚,通常要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欣赏。上古三代夏、商、周的藏品外国藏家认为是最好的,而中国人通常更钟情于清代外表美观华丽的瓷器,如粉彩。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日本的收藏家对中国宋代的瓷器特别情有独钟,而与之相反,前两年佳士得推出一件宋代的官窑瓷器,估价一千万,都无人问津。现在仍有一种现象,就是清三代(康、雍、乾)瓷器价格暴涨,很多比明代最好的永乐、宣德瓷器都要贵。但实际上这也许是一种审美的误区。

其次,外国收藏家更注重专题性、系列性。外国收藏家往往在对某一系列藏品失去兴趣的时候,便将这一系列旧藏品卖出,购进新藏品。

并且,外国收藏家在收藏时会做一个完善的计划,在出售藏品时会通过包装手段把价值提升上去。而中国的收藏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市场不稳定,收藏不成规模。据美中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吴悦石介绍,海外的收藏家收藏可以代表一个时期的典型藏品,并不十分注重藏品的价格。比如香港著名收藏家葛师科,系统收藏明代经典瓷器,他的“天民楼”藏瓷可以与国家博物馆媲美。

尽管中外收藏家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与差距,但是,这几位被访者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相信中国的收藏家日后也会越来越注重藏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6-24 02:34 , Processed in 0.0405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