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09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在他的《战胜华尔街》中第一次被提出,善于从生活中感悟投资哲理的林奇用风趣的语言方法道出进场和离场的选择时机。在指数突破4200点却还在高歌猛进的狂热背景下,是否已经到了“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这理论是多年来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时总结出来的。

  “在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下跌之后,没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涨时,人们都不谈论股市了。如果这时有人过来问我将怎样谋生,我会回答‘试试买点基金’。他们听完后会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就走了。即使不走,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即将进行的大选,或者天气情况之类,很快他们就会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问题。”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问题,而不愿意与一位基金经理谈论股市的时候,在林奇看来,股市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了。

  当股市已经开始反弹上涨15%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林奇依然会告诉大家去买点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会在去和牙医谈话之前,在林奇的身边多逗留一点时间,只是为了和他谈论一下股市有多大风险。这时人们谈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疗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个阶段,股市已经上升了30%,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身边,而忽视了牙医的存在。许多热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该买哪只股票,甚至牙医也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并且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走势。”

  “第四个阶段,所有客人都簇拥在我周围,但这一次是他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给我推荐三五只股票。当然这些股票仍在上涨。但当邻居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并希望我听从他们意见的时候,征兆已经很明确――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林奇说。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2:37

吉姆-罗杰斯的一封信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一个在10年间,赚到足够一生花用财富的投资家;一个被股神巴菲特誉为对市场变化掌握无人能及的趋势家;一个两度环游世界,一次骑车、一次开车的梦想家。


21岁开始接触投资,之后进入华尔街工作,与索罗斯共创全球闻名的量子基金,1970年代,该基金成长超过4000%,同期间标准普尔500股价指数才成长不到50%。吉姆.罗杰斯的投资智能,数字已经说话。


而从口袋只有600美元的投资门外汉,到37岁决定退休时家财万贯的世界级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用自己的故事证明,投资,可以没有风险;投资,真的可以致富。


亲爱的读者朋友:


你喜欢投资市场吗?你对投资有热情吗?当我21岁开始接触投资市场时,我就知道这是我这辈子最有兴趣的领域。因为喜欢,所以有热情;因为充满热情,所以我花很多时间在做研究,研究竞争对手、研究市场信息、研究所有可能影响投资结果的因素。


找到热情所在,就找得到机会。所以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最喜欢的领域是什么?如果喜欢园艺,就应该去当园艺家;喜欢当律师,就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进。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也不论有多少人反对,反正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去追寻,这样就会成功。


我强调“专注”,在做投资决策前,必定要做很多功课,也因此我并不赞同教课书上所说的“多元投资”。看看全世界所有有钱人的故事,哪一个不是“聚焦投资”而有的成果?


投资成功致富是来自事前努力的做功课,因为做足了功课,了解投资的产品价格被低估才买进,所以风险已经降到最低。并不是分散投资就叫做低风险,如果你对于所投资的市场、股票不熟悉,只是把鸡蛋分别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绝对不是低风险的投资,谁说只有一个篮子会掉在地上?


就好比有人认为分散投资于50家公司,一定比投资于5家公司的风险低。但是是这样吗?你不可能完全掌握50家公司的详细状况,相对来说,如果只集中投资在5家公司,就可以做比较仔细的研究。所以说,5颗鸡蛋放在一个相当稳固、安全的袋子,一定比放在50个不牢固的袋子要好得太多了。


尤其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相反地,我讨厌冒险,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要做很多功课。成功投资者的方法,通常是什么也不做,一直到看到钱放在那里,才走过去把钱捡起来。所以除非东西便宜、除非看到好转的迹象,否则不买进。当然买进的机会很少,一生中不会有多少次看到钱放在那里。


问为什么。所以我并没有任何导师,全部仰赖自己的研究与判断。




一旦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是不会有风险的。当然市场有可能在我决定投资、也投入金钱后继续修正,这时候我会回过头来检视,我究竟有没有彻底了解、做足功课,如果没有,那么风险是来自于我没有做好研究。倘若我有确实做好功课,那么面对市场超跌的状况,我会投入更多金钱。所以风险高不高的症结在于有没有做功课,而不是集中投资就是高风险。


至于该怎么做足功课呢?那就要看是哪方面的议题,如果是跟栽培作物有关,就要去注意有多少农民、有多少库存农作物、这个领域谁在做什么规划、市场上有什么需求上的变化、是不是才刚播种、刚施肥?……找出包括生产、需求的基本因素,事实上,这些问题可以适用到各种行业上。


另外,媒体也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指针,媒体向来是反应大众的看法、反应大家已经知道的事情,所以当媒体都在做类似的报导时,这就表示该项信息已经被充分传递了。


就好像1999年的时候,随便找一本杂志、随便哪一个广播或电视媒体,都在提“.com”这个新经济将带来不同的投资思维,加上每个人都在投资.com,这就是一个强烈的警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其实是充分不足的信息,当某些信息得花很多力气才能取得,这样的信息才可帮助你获利。


所以说,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存在当中的机会相当有限。像近几年,大家热烈讨论新兴市场,投资人就要去思考,新兴市场的好是否已经反应了呢?大家是不是都进去投资了呢?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买新兴市场的股票或基金,这就表示市场已经在反应了,想要从中获利,当然有限。


不过,中国大陆的状况除外,因为中国大陆股票从2005年6月起涨到现在,不过10几个月的时间,相较于很多新兴市场股市已经涨了好几年,中国大陆股市尚未过热。


我还是要强调,信息愈少、机会就愈多。举个例来说,当你翻开华尔街日报,你会发现整版都在讲股票、讲基金,但是商品(commodity)信息却只有一小块,可见商品未被重视,这就是商品的机会所在。而且问问身边的人,有谁在投资商品?如果答案是极少数,这就更证明了商品的投资价值。


投资致富的轨迹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拥有热情,愿意不断的学习、做功课,发掘别人还没有看到的机会,这是我永恒不变的投资哲学。而跟随群众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2:40

对于赚钱,我从小就很有信心。”吕俊瘦削的脸上留着短短的不太显眼的胡须,很像书中描写的某一类典型的美国式投资家,冷静、务实,富于逻辑性,与人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感。

“但花钱对我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吕俊的感受似乎与全国人民相反。他不仅要寻找低估的股票,也只喜欢购买低估的商品。“有一次我到百货公司买东西,看到一只400元的箱子因为有一点瑕疵只卖40元,我眼睛都不眨就买了下来。” 吕俊喜欢这样的成交,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获得超过价格的价值。


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一丝不苟的对价值的追求,使吕俊成为了一位优秀的职业投资人。作为投资总监,吕俊要对上投摩根管理的几百亿资金的投资动向负责,他自己更亲自担任中国优势基金的基金经理,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他的持有人带来了可观的回报???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到2007年2月9日,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累计净值为3.09元,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为240.14%,仅在最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就达到173.61%。迄今为止,他的业绩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行业前列,实属不易。

与生俱来的价值判断
“吕俊喜欢买便宜货”,他的同事开玩笑地谈起公司做内部性格测试的结果。在吕俊看来,投资跟生活是一回事,完全是共用的一套体系,“价值观就是人生观,你无法绝对区分你在投资和消费上的行为。”


吕俊在投资大师巴菲特那里找到了坚实的理论根据。众所周知,巴菲特很节俭,不愿意浪费财物。“因为巴菲特对价值的认识已进入血液般根深蒂固,他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生活,准确把握价值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吕俊认为,社会注定要把财富分配到巴菲特手里,“那些乱花的人不配”。


“富人都是冤大头”,吕俊认真严密地推断着这个结论,“比如买车吧,有宝马也有宝来,它们的动力可能有10%的差别,价格却差一倍;更离谱的是酒,8年陈酿与50年陈酿的酒,绝大多数人喝起来根本没什么差别,价格却差几倍。这意味着,你的消费上到一定档次后,边际价值将急剧衰减。”吕俊一边讲一边用手在桌上画图示意,并明确地说,“我不是富人,更不想当冤大头,因为那很可耻。我不会去买华而不实的奢侈品,也不会去追捧热门但估值过高的股票。”


“但是,能够诱使人们成为冤大头的消费品公司是值得尊敬的!”他补充道。


吕俊的价值观贯穿生活与投资,对于被低估的股票,他有一种敏锐的嗅觉。2004年下半年,在人民币升值趋势已不可逆转的宏观背景下,吕俊认定房地产业的价值将发生变化,而房地产类公司受益最大,于是果断买入一只地产类股票,该股票很快成了中国优势的第一重仓股。并在熊市中逆市大涨,为中国优势2005年取得优秀业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95%理性+5%直觉
吕俊做投资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1995年吕俊走出校门来到武汉证券交易中心,做国债期货交易管理,1998年到私募基金,后来到了国泰基金公司。


“做基金经理以来,我从来没有为投资组合失眠过。”基金经理是一个公认的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吕俊却是举重若轻。对于既不担心没钱花又不乱花钱的吕俊来说,贪婪与恐惧的效力要小得多。


在国泰基金,吕俊先后做过基金金盛、国泰金鹰增长的基金经理,并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开始接管这两只当时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在短短8、9个月的时间里,吕俊的投资管理能力得到市场肯定,两只基金均跃居行业前几名。当吕俊离任的时候,原本没有星级的两只基金都已荣获五星评级。“那是市场对价值投资理念的一次认可。”战绩辉煌,吕俊却一言概之,不愿多提。


在投资中,吕俊特别强调理性,他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凡事必须按照程序来做。“如果一个判断是理性和直觉同时在起作用,就我来说,是理性占了95%,直觉只占5%。”吕俊继续推理道。“我喜欢推理和归纳,一件事情先要考虑经过那些程序来完成,一旦确定就按程序去做,而很少受到情绪的影响,大众思想的影响。”


能够以自己热爱又有天赋的投资为职业,吕俊觉得自己很幸运。大约在八年以前,吕俊开始渐渐认识到自己在投资方面的潜力,2000年他开始变得成熟起来。“当时的操作手法在2006年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对一些品种的走势、对市场狂热气氛的把握,都与那时比较类似,有些涨10个涨停板的股票,在过去已见识过了,现在也就不足为奇。”


寂寞高手
“投资的本质之一,就是确立你与大众的距离。”
“上投摩根招聘研究员,第一个问题就是:一张报纸上确保正确的东西是什么,还有,回忆你学习过的教科书有哪些错误?”吕俊介绍,“这两个问题就可以把80%的应聘者淘汰掉,因为大多数人都太容易盲从。”


吕俊打了个比方,要是生在文革、反右运动的时代,你应该怎么做?“盲目跟从或者太过理性都会被运动的巨浪淹没。思想上要保持清醒,行为上又不能脱离群众,只是必须明白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与群众在一起的,牛市就是一场群众运动。”


吕俊的思想有矛盾的两面,一方面投资势必要利用群众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在冷峻的外表下,吕俊有一种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1月底记者采访吕俊时上证指数正在进攻3000点,吕俊反复表示应该保护基金的投资者,暂时停止投资者申购基金。“负责任的基金公司应该站出来保护一下投资者,在股市太热时别让他们进来。”吕俊说,“干我们这行不是比谁更风光而是比谁活得更长。”


虽然在普通人眼里已经很风光,吕俊却觉得自己这些年的投资留下了太多遗憾,“我错失了很多机会,而且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在发生。”吕俊反省道,“我对一些持续增长企业向上拓展的能力估计不足,并且太拘泥于自己的投资纪律,而忽略了去观察企业发展的趋势。我在熊市里比较保守,不敢坚定持有,说明我在投资上对价值的信仰还不够坚定,这方面有一些基金经理比我做得好。”


在资本市场这场盛宴,在看上去的繁华与热闹之外,一个职业投资人还必须看到更深更远的东西,这需要清净的内心、坚强的意志与非凡的忍耐力,吕俊无疑具备这些特质。选择与芸芸众生在一起确实比较安全舒适,但这样一定不能创造超额价值。高手注定是寂寞的,吕俊的性格与思想决定了他总是试图站在趋势的前沿,与流行思想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5 18:02

李驰在私募界一直是吸引眼球的焦点人物,也是中国目前价值投资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用自己的优秀业绩证明了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可行性。




“我觉得投资应该向‘道’的层面上靠,要取之有道,可很多人一直在术的层面转悠。”

  受访者:李驰

  受访者身份:深圳同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采访者:《证券市场周刊》吴晓兵

  采访地点:深圳

采访时间:2006年11月2日



“睡得着觉的投资”



《证券市场周刊》:你的投资理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向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靠拢的?



李驰:如果一个人没有输过钱,能迅速到这条路上吗?实际上有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转变――我们也是在市场当中交了一些学费,然后开始想应该怎么做最稳,后来看一些书,发现自己的摸索跟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有点不谋而合。要说理念,就是你要知道输为什么输,赢为什么赢。如果你不想赚钱、只想不输钱的时候,往往赚得很多;但你急功近利,老想追热点赚钱,一开始对了几次,后面错一次,就把前面赚的都吐了回去。最后发现只有一条路是最稳当的,转变就是这样来的。



《证券市场周刊》:一般来说,只有经历了前面熊市的洗礼,很多投资者才会成熟。



李驰:对,剩下来的人才可能上岸。回头想一想,谁要说没做过任何投机,那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运气好、胆子又小一点的,在热闹的时候可能卖掉了。你上了岸之后再淹下去的概率就小。如果你老没有提高,还是投机、还是炒,很难上一个台阶,就只剩下了一个赌。我说中国股市是由“湘军”构成的,“湘军”是曾国藩的部队,曾国藩屡败屡战,股市中很多的资金就是一个屡败屡战的资金。好多人在牛市中赚钱,熊市又回去了,过了两年发现又开始涨了,他又从别的地方弄来钱再做,水平没见提高。一般两个来回下来,大概10年时间,他就退出这个市场了。在牛市最后都是屡败屡战的资金接盘的。



《证券市场周刊》:你有没有想过,难道就只有巴菲特这样的一条路可以赚钱吗?



李驰:市场上有多种赚钱方式,但是适合我们走的路,或者觉得比较轻松的路,可能还是价值投资这一条,这是“睡得着觉的投资”。我们这种投资可以周游世界,不必考虑今天涨多少,明天跌多少。当然,中国股市自身的低效率制造了一些机会,你看这个市场里什么样的方法都有,但是我感觉能够持续有效的还真是巴菲特这一套。



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来说,索罗斯赚到的财富也很惊人。他算是做对冲基金、做投机里面最厉害的了,但是跟巴菲特的距离还是很大。索罗斯一度很辉煌,被大家奉若神明,但每隔几年他就有伤元气的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索罗斯成功阻击英镑,可是同样的方法在东南亚就以失败告终。所以投机真的不敢说仗仗都赢,以投机的方法是很难持续几十年复利成长的。不像价值投资,一方面可以轻松愉快工作生活,一方面财富还在不断积累。



《证券市场周刊》:价值投资和其他投资方法有什么重要的区别?



进行价值投资,如果能严格执行,克服各种机制上的限制和人性弱点,并能找到好企业长期持有,自然会获得满意的回报。而其他的一些方法中,很多人对市场的理解,都建立在对大众心理趋势的认识上,他们对拐点的识别,包括对市场热点的判断,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这么做应当说也不失为一种赚钱之道。但以我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都工作过的经历来看,总觉得这中间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很难说哪一条路更好,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以我们的心态和能力可以做到的,还是价值投资。你看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出差到哪儿打电话要问的是第一件事就是行情涨跌。这种生活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这样赚钱太辛苦了,不是我们的追求。



《证券市场周刊》:你对利用内幕消息赚钱怎么看?



李驰:巴菲特有一句话,你要想多输钱就听内幕消息吧。就算第一手的内幕消息也可能出问题,确实比较有把握的,会拿很小的资金去参与,对总资产的影响不到1%,也没什么意义。我们还是更愿意靠自己的判断,这里边是“道”跟“术”的区别。比如有人坐庄,跟不跟;基金要建仓了,买不买;公司要重大重组了,炒不炒?所有这些都是“术”的层面,是个短期的涨跌过程。而我们讲究的是要预测5到10年的增长,是考你的眼光,你判断对了那个钱就该你赚,这个是“道”。我觉得投资应该向“道”的层面上靠,要取之有道,可很多人一直在术的层面转悠。



《证券市场周刊》:你有没有收益率的压力,就是要跟别人比?



李驰:相对而言,私募基金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小。我们非常注重和客户的沟通,只有认同我们理念的投资者才能成为我们的客户,而一个不理解你的客户是很难持续跟着你的。因为就短期来看,我们没什么比人家优秀的东西,短期要胜出很难,胜了也是运气;但是对长期的结果,我们觉得胜出是很肯定的一件事。像招行和万科我们很早就买了。对于当时它们涨不涨我们没法判断;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放在手上,5到10年会赚大钱。我们所敢于重仓的,都是一年之内有非常高的概率可以不输钱的股票,这些股票两三年翻一倍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



《证券市场周刊》:价值投资的方法很难掌握吗?



李驰:巴菲特在很多场合说过,学证券投资根本不需要上大学,投资其实就是对一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的认识,很容易掌握。可是巴菲特又说,大众从来没有过向价值投资靠拢的趋势。价值投资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开始没有刻意去模仿巴菲特,而是自己在摸索怎样投资成功的机会更大。后来发现和巴菲特本人、和其他做投资成功的人,想法基本一样,就是做任何一个投资,先不要考虑赢,先要考虑会不会输。很多人都没有这个心态,做决策的时候只想赚钱,只要有这种心态的人,我感觉还没有入价值投资的门。



有几本研究巴菲特的书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整天看的有三本,一是《巴菲特如是说》,讲他关于生活、爱情的一些“语录”,小小的一本书;二是《巴菲特怎么选择成长股》,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为什么能赚钱,股价为什么会涨,要把对复利的认识和这个结合起来运用;三是《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一本,这本书发行量不是很大。就这几本书,把他怎么赚钱全部讲出来了,好像把他的财富密码都公开一样。这些书其实也就阐明了两个观念,一是讲复利的时间价值,二是讲集中持股。概括起来就一句话,非常简单,就是在便宜的时候买进一个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理解了真理。巴菲特充分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变化,而且他起步早,活得长,用了50多年来做价值投资,复利乘以足够长的时间,就等于巨额财富。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



巴菲特在投资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定力――他要是有一天不严格按自己定下的铁律做,现在拥有的财富可能一百亿美元都不到。复利的增长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数学。巴菲特是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思路,就是在便宜的时候找一个特别好的公司,买进去,长期坚持这样做。方法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因为证券市场每天的诱惑实在太多。好多人也知道应该怎么赚钱,但他们就是觉得那个太慢,总想投机一下赚一大把,完了以后再来做价值投资,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小聪明。



《证券市场周刊》: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接受价值投资?



李驰:我们发现世界上那些钱越来越多的富豪们,他们的投资不知不觉都走到一条道上了,就是买大的、好的公司的股票。没有办法,那么多钱,买小股票你就得坐庄了,谁敢搞那个东西?我们觉得保险公司更容易做价值投资,因为他们是保本第一,赚钱第二,所以他们的选人、用人,估计都会用那种偏保守型的人,只有这种风格的人才才能被保险公司选上。实际上不知不觉大家都走到价值投资的路上了,跟巴菲特是同道的。而越是这样,你越想保险,实际上回报就来了,长期而言承担的风险小,但回报率并不低。



《证券市场周刊》:巴菲特被称为“股神”,多数人和他们的差别在哪里?



李驰:巴菲特严格按格雷厄姆的思路去做,就是在便宜的时候找一个特别好的公司“猫”进去,然后啥事也没有了。他就能严格做到这个,他有这个耐心。我以前说过,感觉2008年这一波行情会见顶,之后狂掉下来。既然这样想我可能就做不到拿着不动。但巴菲特不会动的。有几个人能严格按照这个做?大家叫他“股神”,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原理,而是知易行难,很多人把原理当儿戏,因为受的诱惑太多。



《证券市场周刊》:QFII应该算是价值投资者了吧?



李驰:也还是有些投机的成分在里边。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说,你如果从全球、甚至站在月球上面来看,“中国概念”是一个实实在在吸引眼球的投资概念。所以从全球资本流动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往中国投。这里也有投机,就是赌人民币升值。这看起来胜算也很大,但是从长线的角度看,这个概念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这种类型的资金来去都很快,一进一出,有个50%到100%的涨跌都很正常,但是这样来的牛市能不能持续10年、20年,甚至能否持续3到5年,都很难说。



《证券市场周刊》:怎么才不算是投机?



  李驰: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用来衡量公司成长性的财务指标)我觉得还是蛮有用的一个指标,现在大家都会用这个。但是很多研究员对增长率就只看3年,我觉得不够,至少要看5年以上到10年。如果你看不到5到10年都能保持20%-30%的增长,买了绝对有风险。看不到10年我就不买,就等着。这么一想,可以投资的企业还真不多。当然,这样谨慎肯定会漏掉很多机会,回头一想,有些是自己没搞懂,但有的根本就不是机会。

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证券市场周刊》:如果大家都信奉价值投资,那么大家投资的股票会不会都一样?这样对投资有什么影响吗?



李驰:假设真有一个“巴菲特俱乐部”,这些人都相信价值投资,但是投资的品种也不会一样,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就不一样,只有一些是重合的,但是大家都赚钱。这就是个人能力所限造成的。比如我们漏掉了一些上游产业股票的投资机会,因为上游很难看到。不过我们弄不懂就不做,做就要翻几倍出来。投资还是很难琢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个综合的能力,我们选了一些好公司,也漏掉了很多。但是就像巴菲特说的,不怕漏,只怕错。



《证券市场周刊》:在中国实践巴菲特的方法,要不要做一些修正?



李驰:不能叫修正,我们的境界离修正还远。我想我们应该对各种成功的方法有所借鉴,就是你目光要宽广,对新生事物要尽量去学习。很多人都在说,巴菲特如果在科技股高潮的时候把资产转移到微软、英特尔、或者戴尔这些股票上,他现在就是几千亿市值。当然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巴菲特了。因为对那些不懂的,他不做。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不断进步,能不能让自己懂的东西更多一些,这会不会好一点?



《证券市场周刊》:这也不容易啊,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



李驰:对,回头想想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原来计算机行业一直是IBM,谁会想到有戴尔出来。你反过来想想,当初搞电脑的有多少,看上去都差不多。比如消费类里边一讲到苏宁电器(行情,资讯)(002024)、国美电器(0493.HK),觉得这个应该是中国的BESTBUY,甚至沃尔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美国有多少搞零售的,又有哪一家的股价像沃尔玛三四十年一直增长达到上千倍的?所以说,同样类型的企业,对投资人的回报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外表看起来相似的一些事,很多人马上就往最好的可能上边靠了。



《证券市场周刊》:在这一点上境外投资人跟境内投资人的观念不一样吗?



李驰:对,这很明显。所以我讲,媒体上老说要争夺“定价权”,我现在也没有搞懂定价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其他国家的媒体从来没有这三个字。如果真有定价权,美国政府就要通过“反垄断法”来对付它了。所以全世界对价值投资的衡量标准都是一致的。从2005年开始为什么这些人都看好中国?很简单,A股确实便宜了,一搞股改,市盈率迅速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确实估值便宜。有一段时间兖煤A股已经便宜过H股了,如果你认可兖煤H股(1171.HK)的价值,那你不如回来买A股。反过来说,万科B股(200002)原来3块钱的时候,A股可能5块钱,现在你发现万科B股是9块多,A股才8块多,所以买最便宜的回报是最大的。



《证券市场周刊》: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品种怎么办,只有放着现金吗?



李驰:没错,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精髓,合适的价位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出现。你能否做好价值投资,一是你相信不相信这句话,二是你有没有这种耐心。巴菲特1969年曾退出市场,到1973年股市跌到遍地是黄金才回来。但这期间,正好经历了美国股市最疯狂的阶段。在他关闭了基金以后,股市疯狂持续了将近4年才落幕。如果谁也能做到这一点,就离巴菲特不远了,至少是方法上。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是学力学的,物理里边有很多公理、定理,投资也类似,你掌握了愈简单的道理,你对世界的理解越准确。巴菲特有两句话,就是他的公理:第一不输钱;第二记住第一条。实际上就是一条:不输钱。不输钱是什么概念?就是常胜将军。很多人觉得这太保守,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不愿意等。但如果你从2001年等到2005年,随便买个万科、招行,收益就是一倍。可如果你不等,就很可能套在里面。当然,我们肯定漏掉很多机会,但是有的机会根本就无从把握。



《证券市场周刊》:你最长等过多久?



李驰:等几年是有的,拿我们来说,从B股出来以后,2001年到2003年基本都在等,几乎不操作。如果没有充分理解价值投资的精髓就会很痛苦,但是理解了也就没什么,因为钱只要不少,机会总是有的,比匆匆忙忙操作套在里面好很多。但是很多人总觉得机会不能放过,总觉得应该买点什么。



为集中投资“平反”



《证券市场周刊》:财富积累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李驰:实际上就是讲集中投资和组合投资的一个比较。巴菲特也曾经投了近百个股票,但如果把最成功的十几个去掉之后就没有什么了。最赚钱的还是可口可乐、吉利、华盛顿邮报、运通、富国银行等,就对这六七个公司的集中投资为他赚了近300亿美元。还有最近浮出水面的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他也投了很多股票,但最主要就是花旗银行这一笔投资让他成功的――他投资花旗银行,持有了将近16年。还有日本的首富系山英太郎,他的做法也不谋而合,就是投资几个日本证券市场的龙头股。这些人超越市场的方法就是集中投资。



同样的道理在实业界也一样,你去看看全球500强里有几个是搞多元化投资的,一百年来硕果仅存的几乎只有一个通用电气。万科专注做房地产,陈天桥就搞一个游戏,李彦宏就搞一个搜索,都很成功。就像巴菲特的集中投资一样,也就投了十几个大蓝筹,足以成就他的财富。反过来说有多少炒家能终成大赢家?



《证券市场周刊》:可是公募基金只能做投资组合。



李驰:公募基金中也有一些成功的特例,像Legg Mason基金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连续15年跑赢指数。他说如果不是契约的限制不能集中投资,他会只买三个股票。这说明他也是崇尚集中投资。但公募基金必须要做组合投资、配置,动不动就是几十个股票。有人研究说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20世纪的一大骗局,我很赞同。一个人去卖鸡蛋,手上提20个篮子,每一个篮子放一个鸡蛋,那才是危险,万一拎不好都掉了;不如把一个篮子的提手做结实,可以装满满一篮子鸡蛋。



公募基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赛跑,要在聚光灯下、在非常透明的地方赛跑,你跑不过别人未来募集资金就困难了。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几年一个基金老跑赢市场,那未来几年募资是非常容易的。老百姓就是觉得历史是简单的延续,只看一只基金过去表现得是不是够好,所以公募基金有这个压力。



投资于卓越的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你们怎样选择股票?



李驰:成长性要好。巴菲特讲终身持有,可如果不找到好公司,40年之后,你会发现白忙活了。所以必须发现卓越的企业,或者叫几十年持续成长的企业。大家说要找10年股价涨10倍的股票,我觉得首先你要找到未来10年赚钱能增长10倍的公司。



招行(行情,资讯)现在每年赚四五十个亿,10年之后每年赚四五百亿,这个不是做不到的。它的信用卡越发越多,开的网点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有水平,这都是看得到的。怎么看企业呢?一是看老板怎么样;二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东西在街上卖;还有就是三句话能不能把这个企业说清楚。你看万科(行情,资讯)就是盖房子,茅台(行情,资讯)就是造酒,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但那些搞多元化的,你弄不清他们在搞什么。



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只投在行业中处于第一位的优秀企业,比如我们认为金蝶比用友优秀,赤湾(行情,资讯)比盐田港(行情,资讯)优秀,这个第一是指综合竞争力,不一定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另外,就是找到一种明显便宜的东西,我们理解了它,就买下来。这种机会每隔几年就会在二级市场出现一次,非常有规律。这样的股票,往往是要等几年,然后一口气赚几倍,再等几年,平均下来每年20%多,看你能不能坚持拿着。对估值偏高的优秀公司,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跌到便宜的时候再出手。我们的投资也不局限在二级市场,实业、股权,只要我们认为便宜、风险小的,都会投。



《证券市场周刊》:进行价值投资是不是需要关注企业家的能力?



李驰: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好的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甚至是“永恒生命”的企业。当然最好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在管它,但理论上并不一定非要能力特强的人。公司成长性很大程度上靠系统而不是个人,巴菲特愿意投资这样的公司。中国的情况正相反,你必须要考虑一点中国因素。



但是按照巴菲特的理论,万科和招行都已经可以投了,这两个公司已经到了什么人去做总经理都没有关系的地步,还有招商局、华润、中信,不管谁做老总,都不会影响这个公司的发展。这样就不必考虑人的因素了,是一个比较好的系统。不好的系统是什么呢?就是家族式的管理,对于家族式管理的公司,你必须盯着这个老板,这个人不行了很可能这个公司就不行了。但是我刚刚讲的这几个公司都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



《证券市场周刊》:如何利用财务分析和研究报告?



李驰:假如这个企业确实好,你又是在不贵的时候买的,那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财务分析,想想这个公司值不值这个价钱就行了。大多数企业看一下就知道不值那么多钱,以后就不用再看了。我们会看万科、招行的报表,但要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我们对报表基本不做深入研究,也不用看很多报告,关键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公开信息很多,大家的差别不在于你能不能获取信息,而在于对信息的判断。所以报告晚几天看到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是要看这个企业5到10年会怎么样。事实上,我们是充分利用了公开信息进行投资的。



《证券市场周刊》:宏观方面的事情你关心吗?



李驰:对宏观经济我们确实也关心,但是感觉跟具体投资的关系不大。比如像宏观调控对万科的影响,我们也研究过,是不是要回避一下风险。但是感觉到这个企业的成长不会受到根本影响,人民币升值、国际资本流入的大方向都不会变。我对经济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你看看全球资本的流动,看看境外资金在国内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这几年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现在全球500强几乎都来了,20年前基本上一家也没来。难道500强都看走眼了吗?我是从这个角度推理,不要过分研究微观。



再有就是支撑这一轮牛市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民币升值,而且现在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我们感觉跟韩国、中国台湾、日本还会有一些差异,可现在是越来越像了。尤其是地产股、金融股。你看看香港的中海到多少钱了,这些地产股的波动基本上跟人民币汇率的曲线是吻合的。巴菲特讲他从来不预测市场,这个跟价值投资没关系,我们事先也没有预见到人民升值带来的市场繁荣,而是突然有这么个机会。



未来股价上涨的一个最核心因素,就是要不断推出大盘股,你看今年几个超级航母推出之后是什么样?现在全球的资金往这涌。你嫌它贵,有人不嫌它贵。像招行这样的盘子在他们眼里算什么,就几百亿的一个小盘子,还有很多都是不流通的。当然明年之后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全流通了,正好这个时候全球的资本都慢慢地放进来了,还是平衡的。你就看看以后的工行(601398)就知道了,资金绝对不成问题。



选择成长股的投资心得



《证券市场周刊》:听说你们很早就买了万科和招行,当时怎么判断的?



李驰:2006年上半年买入时,不知道它会不会马上涨,但是这些股票放在手里,过个5到10年是会赚大钱的。重仓买进的时候,想的是这些股票一年之内不会输钱。万科首先是龙头,而且利润、持续性都是可以看清楚的。万科每一次开会,或者公开数据,我们都会看一看,今年土地的储备,明年的销售额,基本上可以看得到。土地的储备不断增加,明年卖出去的房子也不断增加。这几年的房子会越卖越多。就算宏观调控,即使房价掉一点,通过数量增加,增长还可以维持不变,甚至往上。然后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导致了它的估值变高。再者华润发了一个认沽权证是3.73元,当时股价就在3.7元左右,我觉得华润都愿意在这个价位去买,说明一点风险都没有。万一跌了话卖给华润,我一分钱不输,往上涨全是我的。



要讲银行股,应该就投招行,它不是最大,但讲成长性它是最好的。我经常到处走走、看看,以看市场为主,不是微观地盯着某一个企业、一个点的调研。我发现招行的网点还少得很。好多中小城市都没有,这正是它的机会。我也有实业,自己做实业才能直观地感觉到扩张的速度,原来不做以为有好多水分,自己做了才知道确实可能有超出想象的扩张速度。



买了就放着,跟巴菲特买中石油一样,人家1块多买的,到9块也不动,再掉到7块5他也不会动,可能再等10年8年又到几十块了,这一笔投资十几年就赚了几十倍,有什么是比这个更好的投资?



《证券市场周刊》:有人说两三年内招行可以看到50元,这是不是太疯狂?



李驰:两三年到50元肯定是高估了。但是市场存在趋势的强化,这不是价值投资的东西,一旦市场认同这个了,就会像美国的“漂亮50”一样,所有的好公司都被高估到60倍PE,这样一算三年之后到50块完全有可能。业绩每年有30%的成长就够了,关键是PE能到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做投机的人比我有经验。假如你问我现在买招行吗?我不建议买。从投机出发进行考虑应该买,我自己都相信有可能到50块,现在买还有几倍呢,但这可能是虚幻的,是根据10次、8次的投机经验。做价值投资的人应该是在很低的价钱、几块钱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品种了,所以我现在也不会卖,不会卖就可能等到50块。至于现在的钱可以做其他投资,所以说100%保险就是这样的,超额的收益能赚到就赚。



《证券市场周刊》:请谈一下对金蝶(0268.HK)的投资情况。



李驰:“市场先生”喜怒无常,在这个股票上面表现得尤其明显。股价从1块涨到5块,又跌回到1块多,又涨到3块多,又跌回到1块多,现在4块1,整整五年。我们坚信的一条很简单,就是价值投资。我觉得金蝶10年、20年都没有什么风险,这是我们懂的东西。公司十年前做出了财务软件,经受住了经营延续性的考验,不像一些新股没有历史可以查。金蝶刚开始业绩是百分之一百地增长,那时候公司还小,我们买的时候估计平均每年增长30%没有问题,现在证明确实如此。稍微大一点的企业管理上台阶都要用财务软件,所以说这个市场可以简单复制,可以预见到它怎样变大,非常安全。



金蝶中间的涨涨跌跌我们根本不计较。所以说一个长线投资是理性抉择的产物,按照这个思路,有一天当你最终卖掉股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很多人觉得沃尔玛赚不到钱,其实放在很长的时间当中看,赚得出乎预料。就金蝶来说,如果我是公募基金经理,老板早把我炒掉了――两次那么高你都不卖,他不会让你等到今天。所以,我们自己的这个风格和可能产生的状况非常清楚。



《证券市场周刊》:选择深赤湾B(200022)又是为什么?



李驰:我们看到香港的航运业在复苏,感觉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就是外面的货越来越多了,都往香港跑,以后肯定要往深圳跑。在深圳的码头一个是赤湾港,一个是盐田港。盐田港(000088)没有B股,A股又贵。赤湾B很便宜,买就是了。回头一看非常简单,但是当时没有人注意B股,名字又很怪。你理解它就简单了,香港的物流成本非常高,和深圳比装卸货物的价格要差5倍,包括李嘉诚都在战略上布局盐田港。所以就买了等它增长,买的时候赤湾B每股只有几分钱盈利,后来卖的时候,每股盈利是几毛钱。现在看看,有1块多钱了。



如何利用市场波动



《证券市场周刊》:索罗斯也是一个投资者经常谈论的话题,你认为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本质区别在哪?



李驰:我是浙大毕业的,浙大的校训就是“求是”,当时不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现在我发现投资里面的最高境界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理解了真理,接近了真理,遇到了真理。巴菲特充分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变化,他起得早,活得长,用了差不多50年来做价值投资,成就了财富的奇迹。巴菲特最成功,因为他很早就遇到了真理,并且用一生来坚持。



索罗斯赚的是快钱,他的基金叫量子基金,物理学的量子是什么概念?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测不准。索罗斯说真理只能证伪,不能证实,世界不可认知,但是你能接近它。索罗斯接近了真理,所以他也赚了钱,但是他的思想没有巴菲特那么伟大,巴菲特已经遇到真理,而索罗斯是接近真理。



索罗斯理解了人性。索罗斯知道人从恐惧到贪婪再到恐惧,每隔几年就是一个循环。这就是对价格的把握。价格往上涨,涨到不合理,是怎么发生发展的,他对这个过程有很透彻的认识。



《证券市场周刊》:很多人也是利用价格的波动来赚钱的。



李驰:市场的波动其实根源于人性,对人性的理解和利用,是另一种赚钱方法。人性的变化很缓慢。整个生物世界经历了上亿年的演化,人类文明才几千年,几千年里要把不好的东西净化掉,这个过程是很慢的。就拿股市在荷兰诞生之后的这400年来说,人的贪婪和恐惧没有任何变化,都是看见跌就害怕、看见涨就蠢蠢欲动,过几年就一个轮回。这个波动很简单,如果用PE的高低来设定一个区间,低的时候是10倍甚至几倍的PE,高的时候是30倍到60倍的PE,400年来,股价永远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加上足够的耐心,就可以赚大钱。



总的来说,就是以投资的心态买入好公司股票。买的时候10倍PE,卖的时候也是10倍PE,但是如果到卖出那年公司业绩翻番了,那时候就赚一倍了。但是市场疯狂起来,也可能卖到30倍PE,结果就赚了3倍。我们很多投资都是这样,当初买的时候只要求不输,并没想着要赚多少,结果以这种心态买的股票往往都赚很多。因为卖的时候市场平均PE变高了,热闹的牛市给了我们额外的收益。



《证券市场周刊》:用投资的心态来买入,就算不是最低价也没关系,是吗?



李驰:确实如此。就像巴菲特自己有的股票买了以后都有更低的价格。但是像刚才说的,他老在等,老有钱,再低再买,所以就创造了更多财富。后面一笔钱买得更低,涨上来之后赚得更多。



但这个时候,你要相信你的基本判断没有错,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好多人一套住,就对原来的判断失去了信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看走眼了。



《证券市场周刊》: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牛市里卖了以后股价还在涨。



李驰:你永远不要相信市场跌下去就再也涨不起来,也永远不要相信市场涨了就永远不会掉,要有这种冷静的心态。400年的波动规律都给了人们发财的机会,只不过每次高低会有一点不同。你在赚钱后卖了,再涨一些,都没关系。除非是神仙,不可能卖到最高点。你只要在高PE区间卖掉都对,然后就一个字“等”,当然这个等的时间是很长的,要耐得住寂寞。



我印象很深,有人10多块买的中移动(0941.HK),金融风暴的时候跌到9块多。2001年迅速就涨到了30块,卖掉了。但后来它涨到80块,最后又跌到15块。所以你不要因为30块卖掉,觉得少赚了,永远不要有这种想法,市场总是会回来的。这是尼德霍夫的大象理论,尼德霍夫是索罗斯的旧部,他讲非洲古人捕捉大象有一个方法,象群冲过来的时候,你就让开,不要硬碰,让它自己闯出一条路,然后你在这个路上挖好陷阱,过几天,这些大象总要从原路返回,就掉到这个陷阱里了。



我2001年的时候跟人讲,现在不要搞A股了,风险很大,没人听,总觉得还有钱赚。因为市场不是一天掉下来了,它有几个月做顶,总觉得还可以往上冲。实际上那叫抢吃鱼尾,没有什么意义。你不可能卖在最高点,你卖掉就不要再回头看它了。



《证券市场周刊》:选择卖出价位还是要靠市场感觉吧?



李驰:长期在市场里面泡着,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感觉。这个东西没有理论,完全是凭个人的悟性,芒格说就是“格珊理论”,这个词是他自己创造的,就是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啥都懂,然后融会贯通,感觉一下应该怎么做。所以什么是卖点确实很难讲,但是热闹的时候卖出永远不错,非常冷清的时候买进永远不错。



《证券市场周刊》:具体来说最近几年应该怎样做?



李驰:我对牛市熊市以PE来的定义,牛市就是市场平均PE不断变大的过程;熊市就是PE不断变小。照现在的趋势看,牛市是应该可以延续到2008年的,到时候PE也是可能达到30倍到60倍之间的。因为有奥运和人民币升值这两个大概念,全球资本绝不会袖手旁观错过这次正宗的中国概念。1997年香港回归这个中国概念还不算正宗,但市场当时已极度疯狂。



  这一次从年初涨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今年算第一年,一般牛市总有两三年,这个过程中PE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是估值在涨,所以大家都赚钱,就算公司业绩不变,但估值从15倍变成30倍,股价就涨一倍,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笑眯眯的。当然这不算是价值投资,而是利用市场趋势来赚钱,是一种投机理论。

《证券市场周刊》:股市里边总会有投机,你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吧。



李驰:2003年H股涨的时候,一开始大家看到涨了50%到100%,都卖了,觉得这个市场那么难赚钱,一下子赚了那么多钱还不走。结果一转眼又翻了一倍多。市场总是这样,只要一跌,马上好多人说不行了,就卖,因为获利丰厚。实际上什么叫获利丰厚?中移动从9块涨到80,联想(0992.HK)从1块7涨到70。你要讲国际化,这就是投机的国际化。



经历过几次之后,我们就想是不是自己太理性了?内心里会有一些小小的想法,这次能不能把止赢位稍微调高一点,多赚一点,因为发现这个市场投机起来每一次都超出想象很多。这实际上已经有点违背价值投资,这种钱赚得不保险。



《证券市场周刊》:谈谈你的财富观吧。



李驰:芒格说,人生不要把自己撑得太满,撑太满是要破的,意思就是说,把目标定得太高,什么时候你都会觉得不知足。当你把目标降低的时候,你会很快乐,这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的投资观。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输,赚个几倍还不满意吗?钱是赚不完的。中国也有一句话叫“知足者常乐”,我们就算是财富知足者吧。



  我觉得这个市场里边真的是卧虎藏龙,有很多闷声发财的人你不知道,他们的方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价值投资。很多人不会被市场发现,都在茫茫人海里悄悄地赚钱。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你的心态首先要平静,心态平静离成功就近了。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5 18:02

如果我说巴菲特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崇拜的投资者的话,我想很少会有人反对。只要看看有那么多人(包括本人)打着巴菲特的旗号卖书、写文章、推销各种理财服务,你就会知道"巴菲特"这个名字对投资者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不过,在中国,你也不时会听到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是在美国;如果是在中国的话,他的投资方法就未必能奏效。



每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就会想到一个关于一位新婚女子的故事。有一天,这位新婚不久的女子从她的新居里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在切洋葱。洋葱冲得我直流眼泪,怎么办呢?"她妈妈说:"你只要在水里切就不会有问题了。"于是,这位女子很高兴地挂了电话。但没过多久,她又给妈妈打来了电话:"妈妈,我现在人是浸在浴缸里了,可我怎么切洋葱呢?"



很显然,这位女子对"在水里"这句话的理解和她妈妈所说的原意有很大的出入。而我的感觉是,世界上90%以上的争议,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对争议问题的不同理解上。如果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在中国没有效果的话,那到底什么是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又怎么来定义"没有效果"呢?



如果要问什么是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大多数人都可能会回答说"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听听巴菲特自己是怎么说的。



1994年年底,巴菲特曾经对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作过一次演讲(这是我从一本介绍巴菲特的书的原文中翻译过来的),他说:



"我认为有三个基本的观念,如果这些观念牢牢地根植在你的思维架构里的话,我想象不出你会无法在股票里取得不错的收益。这些观念中没有一个是复杂的,没有一个需要数学天赋或类似的才能。本杰明·格雷罕姆说:'1、你必须把股票看作是一份企业;2、把市场的波动看作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敌人,从市场的愚蠢中获利,而不是参与其中;3、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字是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



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基本观念看作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核心的话,我很难想象它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失效。



当然,这就涉及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定义"效果"。如果说你心目中的效果就是能够让你像巴菲特一样进入全球(或至少是中国)财富榜的前列,或是让你成为全中国收益率最高的股票投资者,我想,确实没人敢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没人敢说就一定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毕竟巴菲特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而中国股市的寿命到目前为止还不到二十年。



可是,巴菲特也从来没有说过他的投资方法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从上述巴菲特的原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认为,如果你照这样的方法去投资的话,不大可能赚不到钱。至于最终能赚到多少钱,正如他在另外一个场合中所说过的那样,取决于你的天赋、努力和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效果"的话,我敢肯定地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在中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完全是有效的。



有时候我会想,我不是股票做得最好的人,也不是赚钱最多的人,凭什么在这里高谈阔论、教人投资呢?答案在于,我看到太多的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看行情、读股评、作分析,最终却亏到要把股东账户卡剪掉、发誓永不做股票。而我的切身经历告诉我,如果你以巴菲特所说的基本观念来进行投资的话(即使你像我一样还做得很不到位),那么你不需要多聪明,不需要花太多精力,要从中国的股市里赚钱,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把股票看作一小份企业



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在中国难以奏效的人所列举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中国的股市不成熟、不规范、缺乏诚信。可是我想,越是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巴菲特的这一观念应该越能奏效。



在一个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的股票市场里,如果你不关心股票的基本面,而仅仅把它当作一个交易品种进行交易,你最终所损失的可能仅仅是交易费用。因为在这样的市场里,市场是相当"有效"的,各种基本面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里了,你不去研究这些信息,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同样的道理,在这样的市场里,即使你把股票看作是一份企业,努力分析其基本面,也很难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因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你的额外研究是很难让你取得额外的收益的。



相反,在一个不成熟、不规范的股票市场里,股价可能大幅偏离其基本面的企业价值。这时候,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把股票看作是一份企业,从公司经营的角度考察股票的价值,不仅能帮助你避免股价被刻意炒高所带来的风险,也能帮助你发现因为被投机资金所忽略而带来的机遇。



也许你会说,在中国这样不规范的市场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可以造假,对公司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又有什么用?但公司分析不仅仅是财务分析,如果你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市场情况、竞争环境、成本结构有个大致了解的话,太过离谱的财务造假是不太难发现的。



而且,尽管财务数据确实有很大的调节空间,有些公司也确实会虚构数据,但如果就此全盘否定上市公司的所有财务报表,那也是太过偏激了。我想在目前的内地上市公司中,至少有70%以上是在实实在在地进行企业经营、具有实实在在的资产的吧?这些企业至少是有一定企业价值的吧?至于说这些企业的财务报表有多少可信度、这些企业实际值多少,那只是你准备给它的财务数据打多少折扣、留多少安全边际的问题。



当然,你也可以说,并不是说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都没有投资价值,只是中国内地市场的投机性太强,如果是以巴菲特的方法来选择股票的话,价格都显得太高了,难以发现值得投资的股票。



对于这一点,我想有一定的道理。就我来说,我确实希望中国股票的价格能够更低一点。但我想这与其说是一个中国内地股市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性资本流动性过剩,全球性资产价格偏高。巴菲特自己也承认,对今天开始进行投资的人来说,相比他当年开始投资的时候要困难不少,因为现在的市场价格普遍偏高。也正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所以巴菲特在他的伯克夏里持有大量的现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内地股市中的股票始终、全部定价过高,你一定能够在一些时候发现一些值得投资的股票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5 18:03

圈子里听说过富国陈戈的故事,只知道他是个较为完全的价值投资者,坚持集中持股和长期投资比其它基金经理更甚。他管理的基金业绩排名前列,经典投资是几年前重仓配置的贵州茅台和苏宁电器,并一直坚定持有至今。


江湖传说,富国天益的基金经理陈戈有句名言??“是不是做得最好的,我不知道,但我肯定是做得最轻松的。”和陈戈谈到这件事时,他为自己这句话加了个注解:“我的特长是麻木。”而业内提起陈戈的投资风格,一个字??“稳”。



爱憎分明



   陈戈本人和他在行业内的位置,可以用同一个称谓,即“重量级选手”来形容。不过陈戈说,他擅长很多种运动项目,“我是我们公司的‘健康先生’呢。”



新疆边陲的生长经历给了陈戈敦实的外表,似乎很适合承载他说的“麻木”。然而一开口记者就发现,这位自称“麻木”的投资高手,不仅反应机敏,而且爱憎分明。



陈戈只爱一类股票。“我手上全是白马股,它们的利润都会超出预期。”他说,“有核心优势、有持续增长力、有盈利稳定性,这才是根本的。”“目前的市场有泡沫,但泡沫集中在中低价股上,高价股没有泡沫。而且,投资高价股更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陈戈不投资两类上市公司。一类是频繁再融资的,一类是问题公司。“我不相信坏人能变好。”对公募基金来说,投资这样的个股可能一个月赚到50%,但跌了的时候,结果可能是卖不掉。对今年以来特别流行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概念,陈戈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市场上真的有那么多好资产吗?”他建议留心外部资产进入上市公司时的溢价程度。



短线客别来找我



不仅股票投资要精挑细选,对待不同种类的基金持有人,陈戈也明确表达了他的爱憎,虽然很大程度上,他并不能选择客户。



陈戈强调自己秉持的是“高概率赚钱”的理念。投资有各种方法,而投资成功是一个概率事件。陈戈的方法就是不去猜热点,完全按照基本面自上而下地选股,然后持股不动。“市场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投资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选那些赚钱概率比较大的股票就是我的原则。”



“我的基金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净值表现不佳,买我的基金的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陈戈说,“我们追求业绩的可持续性。业绩有持续性的前提,就是按照公开信息来投资。如果把时间花在刺探消息上,短期业绩可能很好,但长期不可能持续。内幕消息未必准确,而且大家都知道,它不合法。我不想做无用功。”



在他眼里,成功的投资是在市场的各个阶段都能赚到钱,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就像他的富国天益基金,2004年、2005年、2006年都要使持有人赚钱,以多年的可观总回报印证复利的魅力。在前几年的熊市中,赚钱方法比较单一,必须投资好公司才能赚;牛市到来,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可以各显神通,所谓“熊市买蓝筹、牛市炒垃圾”,短期内,炒“垃圾”者的收益可能会比买蓝筹者高出许多。在牛市中坚持投资蓝筹股的基金,会令那些想捞一票就走的短期投资者失望,因此陈戈希望,短线客最好不要来。



麻木是一种境界



评级机构对富国天益的评价是:“该基金坚持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选股能力,投资风格积极,较为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长期投资者”。细看富国天益高仓位、集中持股的运作风格,还是不禁为陈戈捏把汗,同时也更加理解他为何要“劝退”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弱或者热衷短期投资的客户。



2005年基金契约修改以后,富国天益基本保持了同业较高的仓位水平。集中持股也是富国天益的重要特点,2006年年末,前3大重仓股苏宁电器、贵州茅台、航天信息分别配置了9.32%、8.79%和7.71%。富国天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调仓幅度较大,但重仓持有的股票变动则较小。苏宁电器、贵州茅台等权重较大的重仓股持有期限都比较长。据熟悉陈戈的人说,这些股票,他起码还要再持有到今年年底。



好股票要能拿得住,这句话知易行难。尤其是重仓股下跌的时候,能忍住不动,需要莫大的自信。陈戈的定力来自于深刻的基本面研究,“有些公司,我们对它未来两三年的利润有着清晰的预期。”



他不怕自己的重仓股市场分歧大,“分歧大是我赢别人的一个机会。”



陈戈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起初研究员推荐金发科技时,他买得比较少。后来发现,这只个股的确很好,长期看可能就是第二个茅台。他持续加仓的同时,在研究部公开认错。“要及时认错,才能不犯致命的错误”,他笑着说。



    查看去年的基金净值,“麻木”者业绩骄人。这让人意识到,或许“麻木”也是一种境界,它要求你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深,还要善于把思考的结论果断诉诸行动,并以坚忍贯彻始终。“取次花丛懒回顾”,那原是“修道”的结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