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04

价值投资是股市真正的王道

现在价值投资者在中国还有最后一桶白金,如果哪天A股全面和成熟的市场接轨了,投资者全面成熟,大家都用价值投资眼光来投资股票,那时或许已经没有暴利了。


1. 技术分析的赢利模式:技术分析师的祖师爷江恩,建立了江恩时间法则,江恩价格法则,江恩线等。江恩说:他发现何时价格会发生回调和将回调到什么价。但是江恩最后留下财产也是寥寥无几!还有波浪理论的发明者艾略特,你见过其在股市中赚大钱的记载了吗?技术分析者,写书成为的作家很多,由作家转化投资家极为罕见!

  2. 投机为主的赢利模式:投机者的教父是:杰西*利弗莫尔,他写的那本自传的确十分精彩,但大家有所不知写自传那时这个天才投机家已经穷困潦倒了,用自己的自传换取一点微薄的稿费!空手赚来的巨大财富全部输完了!最后利弗莫尔结局十分具有悲剧色彩:最后他开枪自杀了。我认为利弗莫尔的投机天才毋庸置疑,大家可以读他的作品,如果您对投机的认识不如利弗莫尔深刻,如果您以投机为主,请要更小心控制风险。

  3. 价值投资的赢利模式:价值投资者他们分享了优秀公司的成长,在公司价值不断提升中,所有投资者都得到收益,这是一种多盈的赢利模式,这种模式造就了巴菲特这样的股神!这个世界没有傻瓜,或者说傻瓜是极为有限的,没有多盈的赢利模式,是必败的!价值投资者股市真正的王道,正是这个王道成就了股王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成功者不止造就了巴菲特这个世界第二富豪,还有林奇这样连续成功的基金经理,其实国内外价值投资的成功者还有非常多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价值投资是股市真正的王道!现在的中国股市我认为:现在价值投资者还有最后一桶白金!

  4. 其它赢利模式没有看到真正成功的范例:如依靠期货成为真正顶级富豪的在历史上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期货的赢家的赢利全部来自输家的亏损,本质是零和游戏。

  为何说现在价值投资者在中国还有最后一桶白金?我的基本观点如下: A股是正在快速和成熟的市场接轨,在成熟市场其实象巴菲特一样每年有20%的收益那已经是超级高手了,因为大家都是价值投资高手,高手过招,赢20%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在A股由于大量投资者对价值投资还有怀疑,因此近年有些普通投资者可以挖掘到大牛股。我认为如果哪天A股全面和成熟的市场接轨了,投资者全面成熟,大家都用价值投资眼光来投资股票。呵呵已经没有暴利了,现在是价值投资者的最后一桶金!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06

如果一定要将价值投资归结一点的话,那一定是“选股”;选择值得投资的优秀企业需要一套严密科学的评估过程,从市场地位、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内在价值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第一步:业务分析



公司的业务分析主要是分析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为顾客提供特别的价值?业务包括历史分析,现状分析和未来分析3个阶段。



(1)长期稳定的业务:公司的业务简单易懂,具有长期稳定的经营历史,这表明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持续多年稳定的为客户创造着价值。



(2)经济特许权: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强大的经营特许权,这表明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客户创造与众不同或者更多的价值。



(3)持续的竞争优势:公司业务具有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表明公司有能力在未来长期使其产品或者服务继续为客户创造与众不同或者更多的价值,从而保持公司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第二步: 管理分析



公司的管理分析主要是分析公司的管理层是否为公司提供了特别的价值?包括分析管理者日常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层的资产配置能力。



(4)明星经理人:公司的管理层具有高超的管理能力,能够使公司经营保持高于对手的效率,这种管理能力决定了公司目前的价值。



(5)资本配置能力:管理层在进行资本配置时,始终为股东着想,一切从股东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服务。资本的配置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长期价值



第三步: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将业务分析和管理分析综合到一起,分析公司业务和管理上的优势为创造了多少价值。一是产品创造了多少价值,二是资本创造了多少价值。



(6)产品盈利能力:公司不断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提高产品品质来给客户更多的价值,从而形成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使产品能够保持较高的经营利润率。



(7)权益资本盈利能力:公司长期保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水平,这体现了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来自于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来自于管理能力和管理层将价值传递给股东,使得股东持有的资本持续增值。



(8)留存收益能力:公司能够保持留存收益在较长时期内同市值增长同步,这体现了公司管理层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和公司的持续优势以及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第四步: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分析



(9)内在价值:只有计算出内在价值才能确定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内在价值评估的正确方法是现金流贴现,现金流的正确计算方法是所有者权益,正确的贴现率是长期国债利率。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内在价值与众不同的是他拥有巨大的经济商誉,即公司超额的盈利能力形成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净值的部分。



(10)安全边际:股票价格远远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形成很大的安全边际,这表明公司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如果低价买入,长期持有就能够为投资人带来很高的收益。



根据以上步骤和准则进行选股,必将为投资者带来非常好的效益。

弟弟 发表于 2007-6-14 11:11

前面基本同意,后面所谓年20%赢利看在什么地方.
近来巴老买的中国人寿.大概两年多时间还
不是涨了近5倍.难道说就有大泡抹

[ 本帖最后由 弟弟 于 2007-6-14 11:13 编辑 ]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15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最强的三个欲望分别是财富、地位和权力,而财富则排在三个欲望之首。

  正在或者准备走价值投资之路的朋友或许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价值投资一定能让我们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价值投资实践的集大成者巴菲特如是说:“价值投资并不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而且我们买入的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与我们的估计相符。”换句话说,价值投资之路并非坦途,其未来其实是充满了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从这一点说,价值投资与其他的投资(投机)路径没有太多的分别。然而,老巴最后话锋一转:“但是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惟一机会。”大师毕竟是大师,话语简洁,掷地有声。这是一个成功者所下的断语,价值投资者在细节上的一切探讨都是以这句话为前提的。

  内在价值:最接近的就是赢家

  人类财富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财富交换发生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国王之间。交换的财富包括布匹、香料、家具、青铜器、珠宝和黄金。这样大规模的财富交换无疑蕴含着价值判断的逻辑在内。

  而对价值的判断恰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价值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有较大折扣时买入。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就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但是问题来了,一家企业余下的寿命到底有多长?能产生多少现金?这本身就充满了悬念,以这个充满了悬念的现金流为基础而形成的判断有多大的可信度?再有,折现率该如何确定?在不同的时点、不同的投资人会有不同选择,据以计算的价值必然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不能做到精确的价值评估,又怎能知道应该在什么价位购买股票?如果说这是价值投资人最大的困惑所在,当不为过。

  关于内在价值的计算,巴菲特最主要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巴菲特常常提到现金流量,但我却从未看到他做过什么计算。

  巴菲特本人对于内在价值的计算最为详细的叙述出现在1996年致巴克夏公司股东的信中:“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的估计值。此外,两个人根据完全相同的事实进行估值,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估计值,即使对于我和查理来说也是如此,这正是我们从不对外公布我们对内在价值估计值的一个原因。”此外,巴菲特还坦承:“我们只是对于估计一小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点自信,但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绝非那些貌似精确实为谬误的数字。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与一些市场人士的想法不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巴菲特这番话是真的坦诚而非卖关子。因为我们常常看到,在证券市场上,过度追求精确量化往往不会带来好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名鼎鼎的美国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其高管包括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期权定价模型之父”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s)、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及联储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等学术界及政经界要人,堪称梦幻组合。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称其为“也许是世界上学术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在华尔街与量子基金齐名。从运作方式上看,LTCM是通过运用电脑建立数量模型分析金融工具价格,再利用不同证券的市场价格差异进行操作,是投资界精确量化的祖师,却也难逃失败命运。LTCM曾经是如此成功——3年盈利增长2.84倍,一度成为市场唯马首是瞻的旗舰。然而就是这样一泰斗级的公司,也创造了另一项金融记录——150天亏损超过50亿美元,亏损率超过90%。正如同中国古代的项羽,百战百胜,一败而失天下。

  或许,但凡介于科学和艺术层面之间的东西,都要用到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巴菲特爱引用凯恩斯的一句话“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也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相信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某一公司的价值只有一个,我们也只能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进它。而赢家却总是相对的。
  
  安全边际:越耐心越能得到

  巴菲特曾在他的老师、现代证券分析创始人、人称华尔街教父的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两条投资规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亏损?

  格雷厄姆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诀精炼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作为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如果说安全边际在整个价值投资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不为过。它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

  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凡事喜欢精确的那些读者可能要再次失望了:原来与内在价值一样,所谓的安全边际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比如仅从定义我们不能确定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安全边际就是足够,并可以买入股票。

  巴非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10年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说,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这一点,对于当今的中国股市,尤具警醒作用。

  可以说,安全边际在理念上与传统的“富贵险中求”投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它告诉你:如果你想要谋发达你一定不要冒风险。在每次做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我们一定是希望我们的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希望每次投资活动中都能取得收益的最大化。

  如果想要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只有两个字:等待。在我们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3至5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的等,很有耐心地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疾出手。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计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从防御角度说,对安全边际的掌握更多是一种生存的艺术。投资如行军打仗,首先确保不被敌人消灭掉是作战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一点在牛市氛围中,在泡沫化严重的市场里,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而就操作的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两个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都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之所以都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而相对来说,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这就是安全边际原则的精髓所在。

  市场波动:不可预测的加码买入机会

  股票市场每天的波动都是惊人的,这既是诱惑又是陷阱。

  “市场从来不是一台根据证券的内在品质而精确地客观地记录其价值的计量器,而是汇集了无数人部分出于理性(事实)部分出于感性(理念和观点)的选择的投票器。”这就是市场波动的由来。

  早知道波动总是难免的,又何必劳心伤神。

  格雷厄姆在去世前几个月的时候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波动。”对于市场的价格波动,格雷厄姆还有一个著名的“市场先生”的寓言:就是设想自己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市场先生”的特点是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他高兴的日子里,他会报出较高的价格,相反懊恼时,就会报出很低的价格。按现在通行的话说,市场常常会犯错。而一个出色的价值投资者会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设想有一天交易的时候,“市场先生”突然情绪沮丧,报出了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客常常会按照“鳄鱼原则”的要求止损离场,而价值投资者呢?恰恰相反,会继续加码买入!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主导下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交易策略。这就是巴菲特告诫我们的:要把市场波动看做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事实上,仅以巴菲特旗下的巴克夏公司来说,在1973年-1974年的经济衰退期间,它的股票价格从每股90美元跌至每股40美元。在1987年的股灾中,股票价格从每股大约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在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它再次遭到重创,股票价格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5500美元。在1998年-2000年期间,巴克夏公司宣布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Re)之后,它的股价也从1998年中期的每股大约80000美元跌至2000年初的40800美元。可以想见,在这些时候,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巨大精神压力。如果按照“鳄鱼原则”,巴菲特应该不知道止损离场多少次了,但那样,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的“股神”。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19

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同时坚持三个方面:寻找折价交易的机会、评估折价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投资者犯的错误在于他们仅做到其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


过去几年间,我们在A股市场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有认为中国市场满地黄金的人,有认为中国市场一地鸡毛的人,有收益可观而被许为价值投资的人,有自认坚持价值投资而业绩平平的人。当股票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我们也想再来谈谈我们对于“价值投资”的些许理解,什么是价值投资;当所有人都说价值投资时,价值投资者是否就没有优势了。

   
什么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基于公司价值的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蓝筹或“白马”股的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投资,也不简单等同于基于公司长期发展或竞争优势的投资。



“价值投资”必须是包含了全部以下三个方面的完整概念:



第一是寻找到折价交易的机会(哪里会有便宜的东西卖);



第二是折价交易的股票是否估值便宜(便宜没好货,是否的确物有所值);



    第三是买入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能否坚持将决定付诸于实施)。


寻找折价交易的机会



股票价格在交易完成后的相对长期之后的变动,决定了只有一方的价值判断是正确的。涨了就是买方对了,跌了则是卖方对了。



为什么会有投资者愿意折价卖出股票呢?从过去几年的发展看,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许多新兴市场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从最初脱离基本面的投机开始,先是重视企业基本面的投资者取得了对技术分析投资者的胜利,只懂K线分析的投资者折价卖出了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接着是重视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投资者取得了对只知道EPS的投资者的胜利,后者大幅折价卖出了两三年后高速发展的公司。



即使是目前,折价交易的机会仍然会普遍存在。



一方面,随着市场扩大与投资者的进一步细分,整体市场中的各个细分部分必然不可能得到相同程度的关注与价值分析,依然会存在严重的价值判断差异。



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普遍关注、研究报告充斥的地方,折价交易仍然存在。信息化时代,十分钟内能COPY、PASTE出一篇架构完整的研究报告,半小时内能炮制一篇济黎民于倒悬、从国际到国内、从竞争优势到tenbagger的报告,而这些并不有助于合理的价值判断、消除折价交易。



    以一年多前对某行业的投资为例,我们当时发现以国外的经验,该行业相对牛市会有最大的敏感性。但研究过程中,我们最初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报告,也没有什么投资研究人员愿作深入讨论。我们想这很可能就是折价交易的机会,因为寻找折价交易机会的过程中一定是离群且无人喝彩的。

   
折价交易股票是否估值便宜



找到折价交易机会之后,需要确定其是否确有价值。



许多投资者都喜欢讨论自己“价值投资”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但在价值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一定是首先从更确定的现实而不是更不确定的未来出发。



对公司现有价值与未来价值的估值过程中,优秀价值投资者的判断能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一方面是对于公司现有资产价值与盈利价值的衡量与判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行业发展与公司未来。



对于许多不能确定在发展中创造价值的公司,只要其现实资产价值与现有盈利能力相对股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也是很好的“价值投资”标的。



而对于能够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价值的公司应该支付多少溢价,大部分价值投资者的回答应该是:零。严格意义的价值投资者从来会觉得,为了足够的Margin of Safety,稳定增长的溢价从来是给得太多而不是太少。很多人仅看到巴菲特在消费类股票上的巨大成功投资,却没看到巴菲特亦曾大量卖空过消费品,并且获利同样可观,只是这一部分的披露更为隐晦。



所以接近于悖论的现实是,价值投资者对于一个公司的现有价值与未来价值有着比一般投资者更为确定与清醒的认识,却不会为公司未来长期发展中的价值创造支付过多溢价;而正是因为价值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价值的正确判断、并且很少付出代价,一旦未来兑现,就能收益巨大。这就好像巴菲特所做的棒球比喻,放过一切似是而非或略有瑕疵的机会,一旦击出才可能会是本垒打。



再以我们对某行业的投资来看,在过去一年多无人喝彩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价值投资”,而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认为有价值、看好未来前景时,却是在逐步远离“价值投资”。




买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



找到了折价交易机会、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后,需要将决定付诸于实施。行百里者半九十,实际投资行动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绝大多数情况下,价值投资者的判断是离群并无人喝彩的,令其他人乏味的折价交易机会长期看会带来超额收益,但却需要相当时间来完成纠偏。在价值投资者实施买入后,股价可能会继续下跌,实证经验应该是在价值投资者最初完成建仓的过程中,应该有超过70%的数量是以比最初买入价更低的价格买入的。这可以看作市场给予价值投资者更好的买入机会,但同样也是对于价值投资者的煎熬与考验。所以就坚持实施投资决定方面,公募基金很难享有一个真正价值投资者的奢侈。公募基金需要承受较私募基金更大的压力,并且由于受到投资比例、申购赎回、公司规定等限制,会失去在更低价格买入股票的权利。



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所以说,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同时坚持以上三个方面:寻找折价交易的机会、评估折价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很多投资者犯的错误,是仅做到其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



那么当“价值投资”成为口头禅时,价值投资者的机会是否越来越小呢。对此,若干年前,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有很好的回答。



格雷厄姆曾推荐投资者买入高度折价的较低评级债券,相关经纪商傲慢地回答:“我们不交易这种低级别的东西”。格雷厄姆评价,正是因为有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的存在,“价值投资”有了获利的机会。



而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著名演讲中做了几乎同样的回答,正是因为许多自以为是的、许多自认“价值投资”的投资者的存在,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才有了获利机会。



从本质上说,“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不复杂,但也绝不时髦甚至是孤独的,如果把价值投资者的故事搬上银幕,更可能的是拍成充满内心独白、令人昏昏欲睡的冗长纪录片。



已年过九十的沃特?斯科劳斯是巴菲特曾列举过认为最好的几个价值投资者之一,沃特?斯科劳斯根本不与外界进行沟通,也没有任何获取有用信息的渠道。华尔街上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他也根本不理会华尔街上的任何想法。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定是“自私”的,因为重要的不是金钱、地位或名誉(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只要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定都能够得到),唯一重要的就是在追逐价值过程中的自我满足、不断的自我满足。



    明天太阳依旧升起,市场依然会起起落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我们每个投资者个体最终都只是市场中的过客。少年弟子,江湖老去。富贵浮云,如此而已。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28

价值投资就是在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虽然内在价值的理论定义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但要精确或甚至大概的计算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都是很困难的:
  (1)“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琢磨的概念,这完全依赖于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以这个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现金流为基础而形成的判断有多大的可性度呢?
  (2)影响折现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折现率,在不同的时点、征对不同的投资人会有相差悬殊的选择---这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股票价格总是变化莫测的,而股票的内在价值似乎也是变化莫测的?
  如果不能解决对所谓内在价值的评估问题,那么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又何在呢?
  
  我曾追随着前辈大师们的足迹企图对此问题的困惑寻求突破但收获寥寥无几.翻尽所有关于芭菲特的书籍及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大量的年报资料,虽然关于“内在价值”的字眼随处可见,但他却从未告诉我们该如何去计算它. 芭菲特最主要的合伙人查利·芒格还曾耐人寻味的说过这样的话:芭菲特常常提到现金流量但我却从未看到他做过什么计算;对此芭菲特解释说:一切的数字与资料都存在于他的脑子里,若某些投资需要经过复杂的运算那它就不值得投资.看来要指望芭老来帮助我们解决内在价值的评估问题是没希望了.虽然也曾有人建立过计算公司内在价值或实质价值的完美公式,但却无法为公式里的变量提供准确的数据,它除了能满足理论家的个人偏好外毫无实际意义.
  
  关于内在价值的评估始终是一个模糊的问题,但以芭老为代表的前辈大师们还是提供了一些“定性”的评估指标:
  (1)没有公式能计算公司的真正价值,唯一的方法是彻底的了解这家公司;
  (2)应该去偏爱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不需一再投入大量现金却能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
  (3)目标公司就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容易了解且其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获利都很稳定的公司;
  (4)…………………………………………….
  即便如此,面对“内在价值”我们依然一筹莫展
  也许“内在价值”是个个性性的东西,对它的评估一半取决于其本身另一半则取决于评估它的投资者.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芭老从不明确他自己的计算方式以免形成误导,况且芭老本人也不能保证他的计算方式是正确的更不能保证是唯一正确的.在芭老的意识里“内在价值”也始终是个模糊的大概值.比如他曾在其年报中透露:如果两个对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都能熟悉的投资者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估那么差异应该不会到10%.
  
  显然所谓的模糊性就是不确定性就是风险,对此芭老们有他们的应对之道----“安全空间”:它的内涵就是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价值而是被低估的价值. 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一个模糊值)大打折扣的公司才有吸引力,简而言之这个被加大的折扣就是安全空间,它让我们在对内在价值的评估中如果犯错误也不会有重大的损失.

  在价值投资的理论体系中有几个核心概念:
  (1)安全空间(安全边际)
  (2)内在价值
  (3)特许经营权
  
  而这几个概念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以事实为依据的最理性的价值投资却是建立在一些模模糊糊的或无法量化的概念基础上,想起来真是匪议所思.

  “内在价值”说玄也不玄。
  “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其实就是折现现金流之和的概念。包含三个要素:
  1、每年的现金流的金额;
  2、折现率;
  3、年限
  之所以不玄就是可以理论上用公式可以很明确的定义;之所以玄就是这三个数都没法确定,工夫就在这里。

  一、基本面系列指标
  
    1、安全边际(叠加),名称来自巴菲特的安全边际概念,股价处于五根线所划分出的不同位置时风险不同,庄家的炒做策略不同,我们的操作思路也应该不同。
  
    2、均衡定价(叠加),包括两个指标,黄线是基本均衡定价,就是安全边际中的中线,用基本面数据计算。白线是技术均衡,由成本均线等技术指标计算。基本均衡是股票的稳态,技术均衡是亚稳态。
  
    3、安全极限,测量股价偏离基本均衡定价的程度,股价达到安全边际上紫线时,安全极限100,理论上超过这根线的股票不到15%,达到上兰线时安全极限170,超过的股票不到5%。
  
    4、投资价值(叠加),包括两个指标。黄线是投资价值,用每股收益除以利率;蓝线是保守投资价值(暂定名),综合了净资产和收益两个因素,比较稳定,一般也比较低。
  
    5、壳价格(叠加),只考虑股票作为炒做筹码的价值。
  
    6、博弈理性度,大盘指标,市场总体偏离均衡定价的程度。随着股市走向成熟,该值应逐渐接近100,现在在65左右。
  
    7、平均市盈率,大盘指标,较目前报刊上公布的数据算法更科学,计算中包括了亏损股,并加上同期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倒数作为参考。
  
    8、平均市净率,大盘指标,市净率是股价和每股净资产之比。
  
  不是广告。别删掉。只是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提供一个我自己计算内在价值的案例:
  
  贵州茅台的价值(或价值区域)是多少?
  
  资产的价值(内在价值)是由该资产为所有者带来的可分配现金流的现值决定的,这一结论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我也将以此为基础来计算茅台的价值区间。计算现值或内在价值的标准方法是从估计现在及未来合理年度(5年或10年或更长)的相关现金流开始的,然后选择与资产风险相匹配的资本成本率,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计算每年现金流的现值,把这些现值汇总就可得到合理年度之前所有现金流的现值。
  
  远期现金流的传统处理方法提出了终端价值的概念:假设5年或10年后现金流永远按固定比例增长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在这一假设下5年或10年后现金流现值等于随后一个年度预测的现金流乘以一个乘数,这个乘数等于1除以资本成本率与固定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例如我们预计的资本成本率为8%,固定增长率为5%,那么乘数为1/(8%-3%)=20。把终端价值折算到现在再加上之前年度的现金流现值就得到了内在价值。
  
  我们假设2003年的收益是4.2亿(为了简化处理过程,再根据茅台的现金流状态,假设可分配现金流与净收益相同),2004年由于有产量与价格的双重提升增长假设为25%,随后2005年-2008年每年增长15%,2009年以后假设将以3%固定收益率增长,贴现因子=1/(1+R)T其中R=8%(资本成本率)、T是年份数,现在我们就可以计算内在价值了:

年度       收益         贴现因子       现值  
2004      5.25亿      0.93            4.88亿
2005      6.04亿      0.86            5.19亿
2006      6.95亿      0.79            5.49亿
2007      7.99亿      0.74            5.91亿
2008      9.19亿      0.68            6.25亿

  
  2009将以3%固定收益率增长,2009年的收益为9.19*1.03=9.47亿,终端价值为9.47*1/(8%-3%)=189.40亿,再对其进行贴现189.40*0.63=119.32亿.
  
  现在可以计算出内在价值=4.88+5.19+5.49+5.91+6.25+119.32=147.04亿
  
  如果假设前提变化,计算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出入,特别是终端价值是一个最大的变量(因为其在总现值中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比如:
  (1)如果假设2009年以后以2%固定收益率增长,那么终端价值现值是99.43亿、内在价值是127.15亿;
  (2)如果假设2009年以后固定收益率增长为0,那么终端价值现值是74.58亿、内在价值是102.30亿;
  
  如果2004--2008的增长率不能达到15%,或2009年以后固定收益率增长是负数变化就更多了;
  如果达到wjmonk君的乐观预期,那么内在价值将在200--300亿以上;
  如果资本成本率增大将降低内在价值,具体算法同上。
  
  目前茅台的市值=28.00元/股*3.025亿股=84.70亿
  做为保守起见以上面计算的较低数102.30亿为内在价值点,那么折扣率在17%左右,安全边际其实很一般.
  
  结论:28.00元/股的贵州茅台不仅有投资价值,而且其价值还存在一点的低估,如有更低价值得介入.
  
  再对上面关于用“现值法”计算“内在价值”的问题进行几点说明:
  
  (1)“现值法”虽然是计算“内在价值”最具逻辑性的方法,但理论上的正确未必能够在实践中提供准确的内在价值模型,代数计算的准确性与影响模型变量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计算中那些对未来估计的增长率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公司是否会在某一年面临更剧烈的竞争、技术挑战、原料成本高涨或其它可能导致现金流变化的问题,利润率和必需的投资水平是估计现金流的基础,它们的远期数值同样难以预测。
  (2)不可靠性问题是在确定内在价值过程中进行现值分析所固有的问题,对今后几年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准确性还会降低,而且现值定价法所依赖的信息--操作变量的参考值--通常也是不可知的。
  
  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A)安全边际:对各类参数及估计值尽量做保守的处理;
  (B)选择那些易于了解或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的公司做为分析对象,芭老说他不投资看不懂的公司或结构复杂的公司可能就是基于此吧;
  (C)选择那些收入稳定、可预期程度较高、经过经济周期的考验、特别是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对象做为分析与投资的对象。就我来说只有如同茅台这类公司才适合用“现值法”来计算“内在价值”,否则用于其它公司准确性将大为降低。

  很少有人意识到,沃伦首先是个思想家,是个投资与商业领域的哲学家。他将前人们关于商业和资本的理论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他在很多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华尔街贤人哲士们采用的方法很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当我们剖析沃伦的投资哲学时,我们会发现,他的思想与方法来源于下面这些人:
  △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从他那里学到了从企业前途投资这一概念,并且把价格作为选择投资的重要因素。
  △菲利普"费雪。这位加利福尼亚投资资金经理和作家,教给沃伦这样一个观点:只有具备良好的企业经济状况的股票才值得投资,并且,永不卖掉好的企业。
  △劳伦斯"布鲁伯格。他是30年代的思想家和作家,他将消费者垄断的超凡投资价值介绍给了格雷厄姆和沃伦(格雷厄姆在1951年版的《证券分析》一书中曾引用过他的话)。
  △约翰"伯尔"威廉姆斯。他是30年代的数学家、金融专家和《投资价值理论》一书的作者,该书193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与它未来赚取的利润有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爵士。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和作家,沃伦从他那里学到了集中资产组合的概念,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不偏离它。
  △艾德加"史密斯。1924年他写了当时颇为轰动但现在已被忘记的著作《长期投资》,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个观点:保留盈余从长期来说增加了企业的价值。这一观点后来被格雷厄格所采纳。
  △最重要的是查尔斯"门格。法律专家和财务经理。他是沃伦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他劝诫沃伦应该购买优秀企业,只要价格能使投资有意义就行,而不要拘泥于格雷厄姆所举的几种类型的投资。
  这些人的理论加在一起,囊括了100年以来关于证券投资的主要观点。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33

当格雷厄姆在纽约开创了“价值投资”时,费雪在旧金山提出了“成长投资”。费雪就是投资经典《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的作者,而从投资美国运通的案例看,巴菲特与费雪的相同之处似乎超过了格雷厄姆。
费雪对于投资提出了“四维标准”:必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生产、研发、营销等),属于行业内成本最低的企业;必须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必须具有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盈利能力、销售收入增速,并且这种优势具有持续性;价格必须具有吸引力。

   很明显,陷入“采油丑闻”的美国运通完全符合前三个标准,并且在丑闻被公开后,价格也达到了第四个标准。如果严格执行格雷厄姆式的投资,投资界至少会损失一个经典案例。

   如果再深入地考虑,我们会发现,格雷厄姆只依靠公开报表寻找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股票,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的价值投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通过公开报表充分了解跌破净资产的真正原因,以及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比如是否所处行业处于衰退,这个企业以及行业属性是否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财务报表很难被非专业人士读懂。

   相比之下,巴菲特的策略更容易被参照,简单说就是好品种跌多了就可以买,在支持股票上涨的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前提下,大幅度的下跌就可以构成足够的安全边际,深受政策影响的地产股、一度被污染事件困扰的中金岭南,都属于这类典型——即使调整幅度相当大,但从来没有跌破净资产。这就类似买打折的LV,知名品牌新品刚上市价格奇高,想买买不了;如果以后因为季节或者微小瑕疵等因素有了个很好的折扣,想不出任何不买的理由,因为LV永远不可能卖到路边货的价格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40

在中国股市的初级发展阶段,是技术分析的天下。因为整个市场,几乎全部股票价格的变化都与基本面因素无关,大盘走势基本与宏观经济无关,个股走势与企业状况无关。在中国股市的初期,博弈和炒作是股价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基本面分析没有用武之地。技术分析、庄家分析成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当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当国际化进程开始启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市场变化的根本性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兴衰、企业状况成为股价变化的根本,不考虑基本面的技术分析风险倍增。现在很多技术分析高手发现:“再好的技术分析软件、再高的技术分析水平都挣不到钱。”道理就在这,因为市场变了,企业的基本面成为股价变化源泉。对基本面的把握、跟踪和研究才能赢!纯博弈,纯技术分析已经不能成功,必须和价值分析结合才能赢!
  过去,中国股市重发行、轻回报,重炒作、轻价值,股权割裂、市场畸形,与国际的联系较少。形成了特有的资金推动,投资者之间博弈的局面。初极发展阶段的种种问题无所谓好坏,存在就是合理。它是初级发展阶段的必然要经过的。问题是进入2005年后,这种局面的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投资主体机构化、投资行为价值化、投资理念国际化。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玩资金博弈和炒作,成为不可能。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成为股市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变化是指全方位的投资理念,操作方法,估值标准等都会变。就投资理念来讲,过去我们在中国股市为小盘股好炒,所以盘小利于上涨,而2003年后,出现了钢铁、石化、等大盘股上涨,国际市场有大盘股溢价,大盘股风险抵抗能力强,这正是变化的表现。价值博弈,产业博弈代替纯筹码博弈,庄家成为历史。企业价值和产业兴衰成为市场涨跌的基础。一句话中国股市进入了价值时代!投资者需要回归价值投资,大家需要学习价值投资、用价值投资挣钱,这是生存的需要,这是市场的要求!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44

巴菲特他所信奉的集中投资原则,被许多投资者奉为金科玉律。但我们谁也不曾听说过巴菲特有什么管理学的理论。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研究他的投资原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原则也是企业家应该遵循的原则。我相信,用这些原则指导我们做企业,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来,就像运用巴菲特原则投资股市会取得超常的结果一样。

  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原则是“找出杰出的公司”。这个原则的基础是这样一个常识:即一个经营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赖的公司,它的内在价值一定会显现在股价上。所以投资者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

  第二个原则是“少就是多”。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巴菲特认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够了。他的理由同样是基于一个常识:买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购入一些你对之一无所知的企业。而通常你对企业的了解越多,你对一家企业关注越深,你的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好。

  巴菲特的第三个原则是“押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也就是说,当你坚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机会时,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大举投资。

  巴菲特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有耐心”。他有一个说法,就是短于5年的投资是傻子的投资,因为企业的价值通常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充分体现,你能赚到的一点钱也通常被银行和税务局瓜分。

  巴菲特的第五个原则是:“不要担心短期价格波动”。他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企业有内在价值,它就一定会体现出来,问题仅仅是时间。“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产生高于平均效益的股票,将你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求胜”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资思想。

一切吉祥 发表于 2007-6-14 11:45

一次,一位记者在请巴菲特对普通投资者提出一点忠告时,巴菲特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你对投资知道得非常有限,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你不妨将精力放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上,并从中选出了5到10家价格合理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

传统的投资理论出于风险的规避需要,主张多元化投资,投资者手里一般握有一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股票,有时甚至在对某支股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买入。这些人应当好好地考虑一下巴菲特的建议,买5到10支,甚至更少的股票,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们上面。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的数量决不要超过15支,这是一个上限,超过这个数,就不能算是集中投资了。

少而精一直是巴菲特的选股原则。如果投资者手里握着几十支股票,他不可能将每一支股票都了解得透彻,而这是非常危险的。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那种通过撒大网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至少,更别说有特别的信心了……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就我本人而言,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能够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二、三家。”凯恩斯的这番见解,一直被认为是集中投资的雏形,他向我们传达出了这样一种信息,即在个人有限的知识与经验之下,与其多而广地选股,不如选择少数几支你了解并对它们十分有信心的股票。凯恩斯的理论对巴菲特可谓是影响深远,使他对“少而精”的选股策略深信不疑。此外,另一位名叫菲利普?费舍尔的杰出的投资咨询家也曾说过:“我知道我对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许多投资者,甚至包括那些专业的投资咨询家,他们从未意识到,购买那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比你没有搞多元化的投资要危险得多。”费舍尔一生都坚持自己的这种思想,他在晚年曾表达过大致相同的见解:“最优秀的股票是非常难以寻觅的,如果这是容易的事,岂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松就拥有它们?但我知道我的目标是寻找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就宁愿不买。”

不论是凯恩斯还是费舍尔,他们都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同样的信息,即少意味着多。巴菲特非常善于从这些伟大的投资家身上汲取营养并灵活运用,从进入投资界开始,他便坚持“少而精”、“宁缺勿滥”的选股思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价值投资是股市真正的王道